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抗日烽火中的桂林「八辦」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桂林的熱血青年扛起了保家衛國的大旗——— 北上抗日的豪邁,崑崙關血戰的壯烈,八百壯士的奮勇,桂林抗戰文化城的繁榮……桂林兒女們用青春和熱血,在這片被日寇蹂躪的土地上留下了數不清的抗戰傳奇,留下了為民族生存和尊嚴而戰的革命英雄讚歌。

在抗戰時期的桂林,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全國各地聚集到桂林,用文化吹響了戰鬥的號角,用藝術點燃了抗日的激情。這些作家、戲劇家、理論家、學者們,開闢了另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創造了桂林抗戰文化城輝煌的歷史。

70年彈指一揮間。歷史不應該也不能夠被遺忘。本報今日起推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特別報道,讓我們一起回憶那段血與火的歲月,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共創未來。

在桂林市區中山北路96號,有一幢具有桂北民居建築風格的兩層磚木樓房,氣質篤厚,安靜。如果不細看懸挂在大門口的招牌,很難將它與一段激蕩的烽火歲月聯繫在一起。

就是這樣一座不起眼的小樓,佇立於此已有七十餘載,幾經滄桑——— 它是1937年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產物,見證了桂林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也留下了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等諸多革命領袖抗日救國的身影。它,就是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以下簡稱「八辦」)舊址,原來是老房東黃曠達賣酒的鋪面,叫「萬祥醩坊」,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

現在的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

小樓藏著動人心魄的歲月

8月16日,桂林豪雨如注,記者再次走進「八辦」。

如今,這座兩層的小樓經過重修改建,已變成一座抗戰舊址紀念館。一條「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的橫幅格外醒目。

在後面新建的展出大廳的展櫃內,陳列著當年「八辦」工作人員使用過的發報機、手槍、毛巾等實物,一張張日軍入侵桂林時屠戮百姓、遍地焦土的圖片讓人靜默沉思,展示牆上那一個個革命烈士的身影讓人不禁肅然起敬。

大雨傾盆,仍抵擋不住市民的觀展熱情。家住臨桂的張先生,讀國中時多次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八辦」,了解抗戰歷史。如今,他的兒子張躍然已經8歲了,他第一次帶兒子到這裡,「希望兒子也能銘記這段難忘的歷史。」

閉上眼,那些曾經的歷史呼嘯而來,硝煙炮火、搖旗吶喊、抗日歌聲一一穿透歲月,直抵耳畔。時間在這裡一下子回溯到了77年前。

「1938年11月,桂北路138號(今中山北路14號)一家名為『萬祥醩坊』的酒坊歇業了,然後掛出了『第十八集團軍桂林辦事處』的牌子,一些穿灰布軍裝、打綁腿、戴八路袖章的中青年人進駐這裡,一張張樸實而誠懇的臉孔,一個個昂首挺胸、充滿自信的身影,給亂象紛呈的桂林城帶來一種全新的氣息。」記者在一本名為《灕水烽煙——— 紀念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建立五十周年革命回憶錄專輯》中找到了描述當年剛成立時的情景。

辦事處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有著周詳的考慮:北面一街之隔,是國民黨桂林行營,南面不遠則是省政府所在地,這樣既與當局打交道方便,又使國民黨特務不敢輕舉妄動。

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會會長、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副館長文豐義講述了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相繼淪陷,逃難的人大批流入廣西。而中共南方局早在1938年8月9日蔣介石決定放棄武漢時,就已打算在桂林建立八路軍辦事處。

很快,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劉恕奉命來到桂林「打前站」。劉恕與黨外友好人士熊子民為了找到合適的房子展開了勘察,可找了很久都一直沒有合適的。有一天,劉恕想起在上海時認識的吳淞鐵路工廠鉗工老張。聽說他已隨工廠遷到桂林,劉恕就跑到工廠門口等老張。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等到了。劉恕說想在桂林租用幾間房子,老張趕緊推薦:「我的一個朋友在廣西銀行當經理,通過他或許可以找到。」

在廣西銀行經理黃昌炎的引薦下,劉恕等人找到了桂北路138號的「萬祥醩坊」。不過因為遭了火災,醩坊還在重建。房東黃曠達建議,等完工後再來租。劉恕趕緊說:「我們急需房子,讓我們住下后再慢慢完工。」雙方當即簽訂了租房契約。

擔任過電台台長的劉澄清老人回憶說:「醩坊分為前院和後院,劉恕花了兩擔穀子租了前院。雙方還商量好,前院留下一小塊地方賣酒,其他的供八路軍辦事處用,後院則留給黃曠達一家生活。」之所以對這棟兩層樓的磚木房屋「情有獨鍾」,其實是看中它能起到一定的掩護作用。

租下「萬祥醩坊」后,劉恕又到陽朔租了八間房,作為倉庫。在離城七公里的路莫村,他又租了幾間房作為招待所和安置家屬。至此,桂林「八辦」終於具備了成立的基礎條件。1938年11月中旬,八路軍總部秘書長李克農率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及《新華日報》部分人員一路艱辛抵達桂林,住進了「萬祥醩坊」。不久,八路軍桂林辦事處正式成立。

老照片見證「八辦」抗戰功績

從「八辦」大門左側的小門進入,首先見到一個半人多高的老式櫃檯和酒罈子。然後便是警衛室,當年到「八辦」聯繫工作的人都要在這裡辦理手續。再往裡走一點,值班室、閱覽室、救亡室等用途不同的小房間進入眼帘。木質的牆壁上,掛著不少老照片、舊物件以及當年工作人員親筆書寫的學習標語。置身其中,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那個過去的年代。

辦事處的電台部分工作人員在路莫村電台室。(翻拍)

再往裡走點,看到一方不算太大的院落,院中綠色盆栽生長茂盛。沿著木樓梯拾級而上,便進入了當年工作人員休息、交談、娛樂和學習的地方。

小閣樓的休息廳里,放著兩套竹椅、竹茶几,是當年用過的樣式。穿過休息廳,可以看到當年的會議室、李克農辦公室,還有周恩來到桂林時暫住的地方。除了這些房間,後院的建築里還設有秘密電台室、秘書室、警衛班戰士宿舍、娛樂室等。一個個按照歷史復原的房間,原汁原味地重現了桂林「八辦」風貌。

記者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研究文集》中找到相關的描述: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曾3次來到桂林,主要是做桂系的統戰工作,同時會見進步文化團體和民主人士,並指導辦事處的工作。在南方局領導的積極努力下,辦事處與桂系地方實力派、國民黨民主人士建立了較好的合作關係,營造了一個曾一度相對寬鬆的環境,大批愛國進步文化人士來到桂林,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運動,使桂林成為蜚聲中外的抗戰文化名城。

這個辦事處可不簡單,除了領導桂林抗日文化救亡運動,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使命外,對外是八路軍在廣西的公開辦事機構,對內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個秘密派出機關,同時還兼有新四軍駐桂通信處的任務,起著新四軍、南方各省及海外秘密黨組織與延安黨中央直接聯繫的重要中繼站的作用。

記者在展出的大量圖片和史料中看到,當時我黨我軍的抗戰物資十分緊缺,桂林八路軍辦事處利用我黨與桂系的統戰關係,以及廣西可通往越南這條內陸通往海外唯一國際通道的條件,克服一切困難,為延安黨中央和八路軍、新四軍前線籌集和轉運各種急需的抗戰物資。

這些物資有汽車、汽油、槍支、彈藥、棉衣、棉被、通信器材、醫療器具、藥品等,多達數百種。短期內為延安和我黨領導的抗日前線籌集和轉運了幾百個車次的軍需物資,及時解了我黨我軍的燃眉之急。

桂林城北的路莫村作為軍需物資轉運站、倉庫、接待過往人員的招待所和抗日救亡工作室,還增設了機要電台。辦事處工作人員有100多人。

從這裡,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護送了一批又一批愛國青年、進步人士以及愛國華僑到抗日前線,到延安。短短兩年時間,這裡就向我黨領導的抗日前線輸送各類幹部和特殊青年人才達千餘人次。

隱藏在135萊卡照相機里的「風聲」

電影《風聲》講述的是諜戰故事。當你走進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的展覽廳里,一部外殼擦拭得鋥亮的老式135萊卡照相機顯得格外凝重和引人注目,它是八路軍總部秘書長、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主要負責人李克農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件至愛寶物,它的背後有著一個個驚心動魄的諜戰故事。

如今的八辦紀念館通過大量實物和老照片再現當年的歷史。(翻拍)

這部老式的德國進口相機,作為記錄歷史瞬間的特殊工具,曾隨李克農走南闖北,從上海到南京,從延安到西安,到武漢,到桂林,經重慶回延安等,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許多重大事件、革命同志和黨的領導人拍攝過大量照片,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鏡頭。特別是在特殊的戰爭年代,這部相機還為我黨的隱蔽戰線事業作出過特殊的貢獻,收集並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有價值的情報信息,同時留下了許多離奇、驚險的故事。

李克農是中共隱蔽戰線上的卓越領導人,中共情報機構的創始人之一,曾與胡底、錢壯飛被譽為「龍潭三傑」,為保衛的紅色政權建立了傑出的功勛。

記者在《桂林抗戰文化城奇聞異事》中找到了關於李克農和這台相機的故事:當年,善於搜集情報的李克農為了隨時掌握情況,搜集證據,特別是國民黨反動派經常製造反共摩擦事件的有力證據,維護國共合作,有隨身攜帶照相機拍攝的習慣。

戰鬥在國民黨統治森嚴的白區的中共地下黨同志們,經常要面對瞬息萬變的複雜情況。「皖南事變」前夜,當1940年11月國民黨反動派以何應欽、白崇禧名義向我黨我軍發電進行挑釁時,桂系迫於蔣介石中央政權的壓力和政治、經濟上的誘惑,徹底地與國民黨中央政權同流合污,桂林的政治氣氛驟然緊張。一時間,大街小巷的國民黨特務多了起來,許多進步文化活動和抗日民主運動不得不轉入地下。這時,八路軍辦事處周圍的環境也越來越讓人覺得奇怪,問路的、要飯的、吆喝叫賣的、拉車的……各式各樣神情古怪的人不斷增多。那些問路的西裝革履,要飯的衣衫襤褸,吆喝叫賣的神色獃滯,拉車的老實可憐。儘管他們神情各異,裝得若無其事,然而依舊無法掩飾住內心的詭秘。這些奇怪的現象其實早已被辦事處人員察覺,李克農更是機警地用相機一一記錄在案,以隨時應對反動派的滋事挑釁。

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成立兩年多的時間裡,這種特務蓄意破壞、盯梢的事情每天都有發生,但每次都逃不過李克農的火眼金睛,辦事處的各項工作,特別是情報工作也因此一次次化險為夷。現在紀念館里陳列的許多辦事處人員當年的照片,就是用這部相機拍攝的。後來李克農到延安,還用這部相機為毛澤東一家及周恩來、鄧穎超等黨的高級領導及其家人拍攝過照片。可以說,它為記錄革命的艱苦歷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這部相機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從牆壁里發出的紅色電波

在「八辦」二樓,有一間不起眼的房間,一部老式的木質外殼電台靜靜安放在簡易的竹木桌子上,銹跡已經悄悄爬滿了一旁的電鍵,另一邊的電線膠皮也已經開始剝落。但就在戰爭年代,就是這樣一部不起眼的電台,卻承載了國家民族生死攸關的責任。解說員告訴記者,如今展出的是一部完整的電台,有電台、電線、電鍵、手搖發電機等設備。而在當年,這些都是看不到的,天線隱蔽在牆壁里,電台和電鍵暗藏在房間衣櫃的隔層里。從表面看上去,這個房間就只是個擺放著床鋪、桌子、衣櫃的普通房間。

「為了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和檢查,在『八辦』設有公開和秘密的兩套電台。」解說員告訴記者,這一點在《桂林抗戰文化城奇聞異事》中也有印證:「當時桂林『八辦』的電台主要與延安的黨中央、重慶的南方局、八路軍總部、新四軍軍部、我黨設在各地通訊處,以及南方各省委、香港、海外南洋一帶地下黨組織的電台直接聯絡。當年博古(秦邦憲)、張文彬、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人胡志明等重要人物都曾得到辦事處派出秘密交通員的護送。」

令人痛心的是,1941年1月7日,國民黨反動派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桂林政治形勢急劇惡化。1月20日,桂林「八辦」被迫撤銷,工作人員撤離桂林,后順利抵達延安。

桂林「八辦」存在的兩年多時間裡,出色地履行了使命,成為西南大後方抗日統一戰線的中流砥柱。其為後來桂林地區抗日進步勢力的繼續發展,以及抗日文化救亡運動在桂林的再度興起,準備了條件和力量。

桂林淪陷,「萬祥醩坊」毀於戰火

新成立后,桂林「八辦」才依原樣恢復。如今,桂林「八辦」舊址不但保存完好,新建陳列館3820平方米,集展覽、研究、文物保管為一體,館內陳列的「抗日烽火映桂林」展覽,展示歷史照片逾1300張、文物實物達200餘件。還通過模擬場景、電子沙盤、電子地圖、多維動畫等高科技手段,多層次、多視角地展示了桂林軍民的英勇抗戰史,回顧了桂林文化城這一獨特現象。

77年後的今天,人們依然川流不息地走進這間古樸的酒坊,為八路軍辦事處在桂林的這段旅程所承載的一段中華民族革命史而沉思:那些歷經風雨的木欄,漆皮斑駁的桌椅,泛著雪花的黑白照片,依舊閃著亮光的萊卡相機,以及許多當年的遺物,都讓這段歷史永遠融入桂林這片熱土。桂林人哪怕閉上眼睛,靜靜地呼吸,都能把那些不懈奮鬥的人以及他們不可磨滅的事迹銘記在心裡。(桂林日報記者陳靜文/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