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詩人方冰和王二小:要說不懷念,那絕不是真情 | 紀念

點擊上方「文藝報1949」,讓文藝成為一種生活!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敵人向一條山溝掃蕩,山溝里掩護著後方機關,掩護著幾千老鄉。

二小他順從地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乒乓乓響起了槍炮,敵人才知道受了騙。

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我們那十三歲的王二小,英勇地犧牲在山間……

我曾正兒八經地問方老:「你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這個英雄人物,到底是否有其真人?」他也正兒八經地向我細說:「我說有,就是生活中有。文藝創作不就是要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嘛!人物被群眾接受、感動,就是生活的真實,就是有!通過這個小英雄,宣揚晉察冀精神。這首歌要歸功李劫夫的曲子配得好。」

哈哈

詩人方冰和王二小

1

文| 趙郁秀

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說:「音樂的魅力可以使一個人對不能感覺的事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變為可能。」

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音樂、歌曲,正是當年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同敵人頑強鬥爭取得了勝利,最終「使不可能的事一變為可能」的真實寫照。它顯出了無比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開創了民族新音樂的先聲。《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其中一首代代兒童少年常唱不衰的名作。

記得在「文革」前,每到9月16日「王二小」壯烈犧牲的日子,同時也是詞作者方冰生日的那一天,電台廣播里經常要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它被編入了全國中國小音樂教材,還被改編成連環畫。

在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時,晉察冀文藝研究會主辦的「慶祝抗戰勝利聯歡會」上,特請首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年已75歲的女歌唱家顧品祥再唱「二小放牛郎」,聽者不禁熱淚盈眶。

當年,我學唱這首歌時,對詞、曲作者方冰、李劫夫,只知其名,未見其人。但看過李劫夫參與創作、當年在東北轟動一時的反映抗聯戰鬥生活的大型歌劇《星星之火》,對劫夫所寫的主題歌曲《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唱不離口。看過方冰的詩集《戰鬥的鄉村》《柴堡》,描寫的都是抗日軍民可歌可泣的事迹。詩集後記還說明,「我寫的都是大白話,是當年寫在牆頭、印在彩紙上的,是從人民日常生活中提煉的『詩句』」,這樣「才能被廣大人民百姓所理解」。

我想,這位用大白話寫詩的作家,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一定是位常和百姓混在一起的頭包毛巾、腿綁裹腿的游擊隊員,或者是肩扛紅纓槍、手拿竹板的宣傳鼓動員。

1955年夏,受邀出席在瀋陽召開的「《一個女報務員日記》作品研討會」,這篇短篇小說發表在大連的一本雜誌上,是一位大連青年寫一個女報務員戀愛的故事。《遼寧日報》連發了幾篇批評文章。

會上,我聽過幾位批評者的發言后,貿然發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認為有的批評是教條主義,是庸俗社會學。會議休息,走過來幾位男士一一同我握手,有位青年自我介紹叫張琳,是該作品的責編,他指著旁邊一位高個頭的中年男人說:「這是我們大連市文化局局長、文聯主席方冰同志。」

哦,這就是方冰。他們一律穿著筆挺的毛嗶嘰中山裝、頭戴俄式鴨舌帽,頗具洋味的文化人風采,顯現出大連的早期開放。方冰局長有點口吃,一句一句同我交談了有關文藝批評和扶植青年作者等等問題。他們非常贊成我的發言,還歡迎我到大連去看看。

方冰(右)

那時,我剛從北京文研所畢業不久,被調至東北作協(當時主管遼、吉、黑三省)任編輯。轉年,我去了大連,當然要拜見方冰同志。這時他已辭去了官職,下鄉深入生活搞創作了。我直接去了旅順口區一個叫鴨鵠嘴的海邊漁村。有人領我到他住的小平房。屋內沒人,土炕上靠牆橫放著一個長方四棱的「冬瓜」枕頭,顯然他是一個人橫睡。這時,我已知道他離婚了,滿懷苦悶在鄉下獨居。我等待片刻,見個頭高高的方冰頭戴草帽,足穿解放膠鞋,褲腳挽至膝蓋下,挑著一對糞筐慢悠悠走來。我上前握手,他手一擺說:「哦,我、我手臭。」確實,他身上有汗臭味。他告訴我,下午和社員一起勞動、追肥。他指著糞筐說,還剩一點點糞肥他挑回來,給屋后的菜園追肥。我隨他繞到屋后,看到那一片綠油油的小菜園,茄子、辣椒、小青菜樣樣全,壟溝還有水渠,顯然常常澆水灌溉。我說:「你這小菜園侍弄得這麼好,你一個人也吃不了呀。」他說:「鄰居們隨便來摘,我每十天半月回大連一次,就給我的小孩帶去一些,夠她娘兒倆吃些日子。」我立即想到,他已離婚,他惟一女兒的生活費由他全部承擔,他仍然惦念她們呢。想起他曾在《處女地》(《鴨綠江》前身)發過一首詩,是寫遠赴西北三線的建設者的鄉愁:「親愛的,要說不懷念,那絕不是真情,就這麼懷念著,也幸福得很」,時間「不會沖淡真正的愛情」。當時我們中就有人說「這是方冰寫給他離婚的夫人的詩」,真乃詩人純真感情。

我去看望方冰,是約他為我們的雜誌寫稿。他說,到生活中同人民同甘共苦、拉呱聊天,很是愉快,受益匪淺,但是不能把真情實感寫出來啊,現在要求寫英雄人物,還要完美,而生活是複雜的呀……

這時,我已聽到很多人對方冰的評價,他自稱自己「嘴敞」, 嘴邊沒有把門兒的,筆頭沒設站崗的。他1914年9月16日出生於安徽農村一個貧農家庭,原姓張,從小讀私塾,崇拜武林好漢。抗戰後奔赴延安,進抗大學習時寫詩,取筆名方冰,寓意做人要四棱八角、方方正正,心靈要如冰一樣透明、晶瑩、堅硬。他為人血氣方剛,磊落率真,也有些固執。

此後,他相繼給了我兩篇小說《雞》《兩個羊倌》,均寫的是普通小人物,個性鮮活、語言生動,生活氣息濃郁,《處女地》相繼發表了。後來,他被調到遼寧作協兼任副主席,家仍在農村。他給了我一篇較厚重的短篇小說,是寫農村深翻地的事,揭露了農村幹部浮誇、造假,寓意「深翻」下去,農民要抗拒,反對冒進、浮誇。主編審閱后,建議他修改。方冰兩手一攤,把稿要回去了。可見他著實「固執」、「偏激」。

1962年8月2日至16日,作協在大連召開了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這是中央七千人大會之後,出現了進一步貫徹「雙百」方針的自由輕鬆局面。會議由作協黨組書記邵荃麟主持,文化部部長茅盾自始至終參加討論。出席會議的有趙樹理、周立波、李准等十五六人,遼寧省有方冰、韶華、馬加三人參加。會議拒絕記者採訪,只有《文藝報》的唐達成、《人民文學》的塗光群和我列席會議。

會上,邵荃麟先介紹了新成立以來小說創作的成就,表示出現了很多優秀作品,但自1958年「大躍進」以後,有些作品就失去了社會作用和藝術生命力,沒有真實深刻地反映農村現實。文學批評中也有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

茅盾說,現在我們許多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多是讓人效仿的先進人物和被批判的對象,其實中間狀態的人物也可以當作典型,不要忽視、排斥創造中間人物的典型。要描寫生活的廣度和人物性格的多樣化,題材要廣闊,作品內容要豐富。

作協創研部主任、評論家侯金鏡舉例說,河南一個將「浮誇風」當作正面典型大寫特寫的小歌劇,唱「手斷了扯著干,腿斷了拉著干,腦袋裂了麻繩拴著干……」這樣的藝術表現有生命力嗎?

在這樣暢所欲言的討論中,自稱「嘴敞」的方冰發言了,他說現在寫英雄人物一味拔高,好像殺豬拔毛,把豬吹得鼓鼓的,把毛颳得光光的,這肥胖光亮的豬很好看了,可這是頭死豬啊!

「文革」開始后,遼寧作協造反派便將方冰的發言歸納為「殺豬拔毛論」,大肆批判。有一天,還給被批鬥者戴上了紙糊的高帽。後來我聽連長於成全說,那天晚間,他們到「黑幫」的各屋,命他們按時休息睡覺,看見方冰還戴著高帽靠牆打盹兒。於連長告訴他脫衣,躺下好好睡。方冰指著頭上的高帽說:「這、這個問題怎麼處理?」連長硬憋住笑,假裝嚴肅地說:「摘下嘛。」他還問:「革命群眾給我戴的,我、我自己可以摘嗎?」

這就是方方正正、叫真、守規的詩人方冰。

粉碎「四人幫」后,我們相繼從被下放的農村回到瀋陽,搬進新房,我和方冰同志竟成了鄰居。這時他早已有了新家。他的新夫人是中俄混血兒,很是漂亮。東北人多稱混血兒為「二毛子」(日俄戰爭在東北開仗,東北人叫俄國人「老毛子」,叫日本人「小鬼子」)。「二毛子」夫人帶來了一個同前夫生的小姑娘叫青卓,大大的眼睛,白皙面孔,繼承外婆俄羅斯血統,高個、健壯,快言快語,笑聲洪亮。方冰對她如同對自己親生女兒一樣關愛。在他膝下,牽手遊戲,講故事,背詩詞……青卓長到十六七歲時,被一劇團相中,成了話劇演員。

方冰與女兒方青卓

他不斷引導女兒讀各類書籍,告訴女兒要做一位好的演員,必須具有豐厚的文學素養和高尚的靈魂,特別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方青卓不斷地接受養父方冰的教誨和影響,排除雜念,刻苦讀書,在影視圈內逐漸有了名氣,還在各類文學雜誌不斷發表小說和詩歌,後來被鐵源、秦詠誠等名作曲家邀請寫歌詞,還為多部電視劇創作主題歌。1988年,她剛三十齣頭,主演了《雪野》中女主角吳秋香,榮獲了「飛天獎」。同時,她主演的電視劇《大年初一》又獲得了澳大利亞電視節的優秀短劇獎。

詩人方冰不僅教育女兒方青卓演好戲、寫好詩,還教育女兒做好人。方青卓一次見到《遼寧日報》有篇通訊,居然是表彰父親見義勇為的。方冰坐電車,發現一個向一女士掏包的小偷,立馬上前攔截,小偷掏出匕首,方冰拍著胸脯說:「你往這……這捅!」眾人上前將小偷制服。方冰又苦口婆心向小偷講述以勞動謀生的道理,並囑他向女士致了歉,小偷又當眾向方冰深深三鞠躬。方青卓將那張報紙剪下保存,默默學習父親這樣做人。後來方青卓被瀋陽市評為德藝雙馨勞動模範。

詩言志,文載道。方冰是理想主義者,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不忘「晉察冀精神」,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歌唱,相繼出版了《飛》《大海的心》等詩集。詩句仍樸實無華、真摯老到,高揚時代真善美,也尖刻針砭時弊。

我不懂詩。閑談中,我曾正兒八經地問方老:「你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這個英雄人物,到底是否有其真人?」我知道從前也有很多人向他這樣發問,他多次簡單回答有,或者點點頭。

這次,他也正兒八經地向我細說:「我說有,就是生活中有。文藝創作不就是要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嘛!人物被群眾接受、感動,就是生活的真實,就是有!通過這個小英雄,宣揚晉察冀精神。這首歌要歸功李劫夫的曲子配得好。」

說到李劫夫,有一次,我到我們文研所所長丁玲家拜訪,丁玲丈夫陳明同志曾向我感嘆:你們東北的音樂家李劫夫可是天才、多面手啊。他介紹,在延安演出高爾基《母親》改編的話劇,陳明飾演母親的兒子伯維爾,有段獨白和獨唱。在台下看劇的李劫夫竟自動用他帶到延安的小提琴配合拉了一段樂曲伴奏,大大增強了演出效果。陳明發現了這個人才,以後硬拉他來西北戰地服務團工作。他不僅能拉琴、吹嗩吶,還會畫畫,每到一新地方,便提上染料桶在村莊的土牆上刷標語、畫漫畫。他還能唱,是最好的「貝斯」男低音。這樣工作不到一年,陳明便介紹他加入了共產黨。

李劫夫是東北吉林省農安縣人。「九一八」事變前,在這裡發生過一起農民群起抵抗來華掠奪土地的日本人的「萬寶山事件」。那時,東北有位青年作家李輝英還寫了一部「萬寶山事件」的小說,出版在蕭軍、蕭紅的作品之前。文學史家稱謂的「東北作家群」,排位第一名的常常是李輝英。李劫夫的哥哥是「萬寶山事件」的參加者,受其影響,李劫夫抱著抗日救國之情從東北流亡關內,輾轉到了延安。進入西戰團后,他注意收集民歌、民謠、民間小調。他還為丁玲作詞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團歌》譜了曲。這是他的第一部歌曲創作。

方冰在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后,要求上前線。到了晉察冀,同李劫夫相識。1940年春,日本鬼子從河北一個村莊抓走了近60名男女自衛隊隊員,兇殘的鬼子把自衛隊隊長裝進麻袋裡,哈哈笑著扔上天,又重重地摔到地上;對年輕婦女們,硬扒開上衣,用刺刀劃破她們的乳房,任鮮血流淌全身;對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用開水澆頭,這少年一直挺身不屈。大家均同聲高喊:誓死不投降!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用機槍和刺刀一氣殺死59名同胞。李劫夫看罷通訊,立即找到作家邵子南寫詞,含淚寫下了《五十九個》歌曲。方冰親眼看到青年人唱著這首歌曲報名上前線,為59名兄弟姐妹、為死難的同胞報仇雪恨!

1942年,日本鬼子在華北「清剿」「掃蕩」更為殘酷,人民群眾對鬼子的反擊、搏鬥也最為英勇無畏,智斗頑敵、壯烈犧牲的英雄故事不斷流傳。有一天,方冰和李劫夫坐在房東的窗檯前,講述著他們聽到和親眼見到的那些令人髮指又震撼心靈的故事,長嘆著說,我們怎麼能把這些英勇的故事宣傳到各地,使其家喻戶曉、代代相傳呢?

方冰和李劫夫

李劫夫說,你寫個歌詞,我來譜曲,不要牆頭詩,要敘事歌曲。那時方冰還不知敘事歌曲這個詞,但他當即表示說,你能譜曲,我就寫。說罷,他找到了兩張半截白紙,抄起鉛筆頭,放在膝蓋上就開寫。先寫了個《王禾小唱》,自己覺得不夠勁。他將自己聽到、看到、使他不止一次流過淚的抗敵事迹,集中在他熟悉的那些扛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放牛、攔羊、同敵人機智搏鬥的孩子身上,按敘事詩格式細寫;將犧牲的時日定在自己生日那一天,使自己和小英雄合一,永懷不忘。

方冰把詩稿交給李劫夫,李劫夫邊看邊念,一拍大腿說:「好!抒情又悲壯!我馬上譜曲。」劫夫不聲不響埋頭譜完,定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隨之,將《王禾小唱》也譜了曲,算王二小的大名吧。劫夫、方冰兩人邊拍著大腿、邊踱步吟唱,自己也不停地揉眼擦淚。定稿后,他們馬上印出歌片兒,散發各地。不久,《晉察冀日報》給予刊發,很快流傳。李劫夫找到「西戰團」一名從農村招來的被稱為「金嗓子」的小姑娘顧品祥來獨唱。劫夫一句句教,方冰一段段講,指導她怎樣將這首歌唱得抒情,又堅強有力,表現出對英雄的讚揚和對敵人的仇恨。李劫夫還用葫蘆瓢模仿曼陀鈴做了個瓢琴,讓她自彈自唱,更有情有力。自此,小顧就抱著這個土樂器,走到哪裡就把「王二小」唱到哪裡,一直唱到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新成立后,小顧進了中央歌舞團任獨唱演員,《歌唱二小放牛郎》成了她的保留節目。

方冰生病住院時,方青卓特地從北京趕來護理,還常常對他附耳低聲唱著《歌唱二小放牛郎》:

方青卓深情地唱著,方冰靜靜地聽著。女兒望著爸爸含淚的雙眼,慢慢說:王二小盼望您老多活幾年,多向小朋友們宣傳晉察冀精神……方冰真的戰勝疾病出院了。

1997年方冰病重,又一次住院。方青卓同作協老乾處的幹部輪流日夜陪護。1997年7月8日,83歲的方冰終於還是安靜地去同晉察冀的放牛郎「王二小」會面去了……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7年9月4日3版。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作家網,更多信息等你哦!

圖片來自網路

往期精選

1.雷達:對近五年小說創作的一種觀察

2.遲子建:最是滄桑起風情

3.暑假啦!葉嘉瑩給孩子推薦這些詩

4.世界那麼大,我要找到你

5.金波:好一個蕭萍

6.這是一袋拿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洋芋片,裡面有詩的味道

7.香港回歸20周年:一次次呼喚你,我的1997年

8.異常膽小的余華,敘述死亡時卻毫無恐懼之感

《文藝報》由作家協會主管主辦,每周一、三、五齣版。創辦於新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風采,縱覽文學藝術新潮,讓世界了解文藝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