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商業地產「去庫存」壓力山大!

伴隨全國商品住宅市場進入「四限時代」,諸多投資客開始蠢蠢欲動,把目標瞄準了商鋪市場。

01

80%以上的城市,商業全都是過剩的!

怎麼評判一個城市或者地區的商業是否過剩?

國際上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是人均商業面積警戒線——

人均佔有商業面積1.2㎡。一般情況下,在這個警戒線以內,商業供需是均衡的,一旦超過這個警戒線,商業就過剩了。

美英澳加這幾個發達國家的人均商業面積基本都在1-1.3上下徘徊。

你們會說,多麼牛,豈是歐洲、澳洲這些經濟逐步下滑的老派貴族們可以比擬的。

Ok,這個觀點我認,畢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還有極大可能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那就姑且把的警戒線提高25%。

姑且認定,人均商業面積警戒線為1.5㎡。

即便如此,80%以上的城市,商業面積仍然嚴重過剩!

人均商業面積

在1.5㎡/人的安全警戒線下,我們看到——

除了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勉強符合標準之外,幾乎所有其他城市全都超標。

比如瀋陽、合肥、呼和浩特、銀川等幾個二線城市,人均商業面積達到4㎡以上!

也就是說,80%,甚至是90%以上城市的商業體量都是超標的,都是過剩的,甚至超出發達國家1倍以上。

的商業供應遠大於實際需求1倍以上!

不如舉個實際的例子,拿我最熟悉的鄭州市中原區來說——

鄭州市中原區常住人口76萬左右,按照人均1.5㎡的商業面積需求,中原區需要最大的商業體量大概在114萬㎡。

然而,現實情況是——

中原區單單幾個中大型商圈的體量之和已經突破133萬㎡;

其他區域的社區底商按照8%-10%的配建比例算,社區底商和臨街商鋪的體量又將突破50萬㎡;

綜合一下,保守估計整個中原區的商業體量在180-200萬㎡。

鄭州市中原區需求商業體量114萬㎡,實際商業體量將近200萬㎡

市場供應是實際需求的2倍!

於是,我們看到——

盛潤20萬㎡的時代廣場半死不活,萬達金街的租戶入不敷出飽受摧殘,中原區的萬八平米小盒子商業死了一批又一批……

在我看來,這些商業的成批死去是正常的!它們該死!

市場需求幾乎恆定,商業卻成倍數的爆棚激增。伴隨時間的推移,爆棚的總會最終走向毀滅,快速的出生,必然快速的死亡。

那麼,我們去想一下,為什麼?造成商業過剩的原因是什麼?

02

好大喜功的超前規劃是我想到的第一個原因

城市化、都市圈化是目前城市進化的主旋律、大趨勢,這個大趨勢正如野馬狂奔一般不可逆的向前飛奔。在城市化、都市圈化的過程中,城市就必然會面臨「城市升級和城市擴張」。

在升級和擴張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城市得了一種病,這種病叫「綜合體成癮綜合症」,或者叫「商業成癮綜合症」。

因為城市功能需要升級,城市形象需要升級,城市定位需要升級,而這些升級的支撐是什麼——

是商業,是大體量商業,是定位高端,光怪陸離的各種商業。

住宅什麼的都是扯,只有商業才是出形象的法寶。

於是,在城市規劃階段,大量的商業用地出現了!

對於房企來說,想不想在舊城改造中分得一杯羹,想不想在城市進化的過程中賺上一筆。想,當然想,做夢都想。

怎麼辦?

迎合需求啊,迎合規劃需求,迎合城市形象需求!做商業!只有這樣,才能參與進來,只有這樣才能拿到商業用地旁邊的住宅用地。

於是,在項目落地階段,各種綜合體出現了,各種商業廣場出現了!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諮詢公司從事房地產項目的前期產品策略定位。在四年的時間裡,我參與了近100個房地產項目的前期產品策略定位,其中超7成的項目都要求配建大體量的商業綜合體。

是必須配建!不考慮實際市場需求的必須配建!因為商業出形象啊!至於需求什麼的,先搞起來再說嘛!

於是,我們作為一個為五斗米折腰的諮詢公司,狼狽為奸的勾搭著一個設計公司,發了瘋的為各種開發商搞定各種脫離市場真實需求,但形象高大上、逼格衝天的項目定位方案和規劃設計方案。

開發商拿著這些脫離需求,但足夠好大喜功的方案,衝殺在拿地的第一線。

你們會說,開發商傻么?明知道商業過剩還這麼搶著拿地。

開發商當然不傻,開發商看中的是商業用地背後的那一片住宅用地而已。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出現了一個完美的鏈條——

我們的城市規劃得了一種叫做「商業成癮綜合症」的病,規劃了大量的商業用地;

我們的開發商為了住宅取地,對症下藥,給出了「逼格滿滿的商業綜合體」的藥方,建了各種光怪陸離的商業;

最終,我們的商業過剩了。

03

純粹的利益驅使是我想到的另一個原因

除了所謂了商業綜合體之外,我們在各個城市看到了大量的住宅底商、臨街商鋪。這些住宅底商和臨街商鋪也是最受諸多投資客青睞的投資品。

我們去想一下,這些街鋪又是怎麼出現的?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絕大多數的住宅小區允許配建不超過8%的配套商業,而這些商業也都存在於住宅下部的底商。

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開發商規劃這些底商和街鋪的初衷。

我舉個例子吧。

我曾做過武漢一個房地產項目的前期產品策略,開發商最明確的要求有一點

必須給我鋪滿8%的臨街底商!

但經過我們對市場的摸排調研,我們發現該區域的商業需求是飽和的,甚至是過剩的。

這個項目對面另一住宅社區的底商運營極其慘淡,社區入住2年,商鋪開業率不足50%,而且絕大多數的商鋪人流量極少,營業額也很慘淡,絕大多數的商家都入不敷出,勉強維持。

我們把這一現象反映給開發商之後,開發商依然堅持當初的判斷,並且給我們算了一筆賬。

這個區域的住宅售價是1.7萬/㎡,而我們這個項目撐破天住宅也就賣到1.8萬/㎡,但是這個區域的單層臨街商鋪卻可以賣到4萬/㎡,就算咱們賣3.5萬/㎡也是賺的。

這8%的體量蓋成住宅,也就是2.16億的貨值,如果蓋成商業。就是4.2億的貨值。這麼一算,商業能比住宅多賣2個億!

至於你們所說的飽和、過剩什麼的,那都是賣完之後的事兒了。

這下明白了吧,所謂的臨街金鋪,其實完全就是純粹利益驅使的產物。

在上億的利潤差額面前,所謂的需求全是扯淡。

04

管殺不管埋的商業運營邏輯,扼死商業破局的最後一絲希望

如果說這些過剩的商業體量能夠達到絕大多數自持運營,那麼的商業破局還勉強有那麼一絲希望。

但遺憾的是這些商業,大都是以銷售的目的出現在市場上。

不過,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為這些商業出現的初衷本不是從需求出發,而更多的是從城市形象出發,從純粹利潤出發。

80%的開發商壓根不懂商業運營。

這些開發商最大的目標就是把這些商業變現,在面對商業時,大致都是這麼一副嘴臉——

「我們是城改項目,資金壓力大,政府要求必須配建大體量商業,我們原則不自持,我們的商業要最大程度可售化,我要最大程度減少自持比例,最好能把所有的商業全變成可售物業,全賣了;

既然不自持,就不要考慮主力店,至於主力店的前置規劃條件,那是個屁,先賣再說;交通動線算個蛋,多規劃內街才是王道,起碼看上去,鋪鋪臨街才好賣;什麼業態規劃組合,狗屁,先把單鋪面積做到最小,這樣總價才低,才好銷售;至於人文、文化、空間交流,別搞笑了,隨便弄個廣場和標誌建築物,讓我好講故事就行」……

這樣一些完全從銷售角度出發,毫無動線支撐,缺乏中庭靈魂,客戶引流引導能力極差的商業,就這麼一間間的進入了市場。

90%的商鋪投資客同樣也不懂商業運營。

投資客接盤之後,拿到高價入手的商鋪,第一反應就是——

「我哪能管什麼業態組合、業態平衡,我花了大價錢買來的鋪子,當然是誰給的租金高,誰能最快進場,我租給誰」。

於是,租金高企、缺乏業態規劃、業態重複率極高的鋪位成片出現,又成片死去。

最後,熬死了幾撥租客,熬死了一片商業,熬哭了幾撥房東。

最後,短視的房東用殺雞取卵的方式殺死了自己。

目前,絕大多數的商業都是以純銷售、不自持的形態出現,用管殺不管埋的運營模式扼死了商業破局的最後一絲希望。

05

人均商業佔有面積是國際紅線2倍以上,;

半數以上商業都是脫離實際需求,而純粹從城市形象、榨取利潤出發;

80%的房企不懂商業運營,90%的房東不懂商業運營,他們的目標就是殺雞取卵般的快速變現。

然後,你們問我,商鋪能不能投資?

那我只好做出如下回答——

5-10年內,全國投資型商鋪將死去1/2,未來也許不再是一鋪養三代,而是三代養一鋪;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有的人會得到收益,但更多的人會開著保時捷,投資進場,最後推著捷安特,潸然離場。

你願意賭,我不攔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