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精準脫貧 模式觀察|突破能力不足瓶頸,看「能力增強到戶」

編者按: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亦在於精準。丹寨縣委、縣政府立足區域實際,在深入分析當地群眾致貧原因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定向施策、靶向發力,創新探索實踐了「能力增強到戶、產業增效到戶、資源增多到戶、政策增進到戶」的「四增到戶」精準脫貧模式,極大地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具有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貧困縣脫貧攻堅的新路子,對各地科學有效地推進脫貧攻堅戰略具有啟示意義。從今日起,本報連續推出《雲上丹寨「四增到戶」精準脫貧模式觀察》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窮人。」擺脫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

地處雷公山、月亮山麓的丹寨縣,因境內多高山,雲霧繚繞,人在雲端,猶如人間仙境,素有「雲上丹寨」之稱。丹寨縣是全省50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在丹寨縣廣大農村,曾經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這折射出了貧困戶嚴重的「等、靠、要」思想。丹寨縣為打破「越窮越受益」這種「養懶漢」的扶貧尷尬局面,緊緊抓住「扶貧先扶志、脫貧先去懶」這一關鍵著力點,大力引導貧困群眾轉變觀念,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揚武鎮洋浪村村主任吳永林

「勤快是個寶,人勤春來早。人要是懶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走進洋浪村,村委會廣場前的兩塊「明志石碑」格外引人注目,一塊為「我要脫貧」石碑,一塊為「我要小康」石碑,石碑上密密麻麻鐫刻下了勵志脫貧的農戶名字。

2015年9月,洋浪村自發召開「我要脫貧」誓師大會,全村96戶貧困戶簽下請願書,加入村級合作社,並立碑明志。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洋浪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村,樹起了脫貧攻堅、發展致富的旗幟。鄰近的干改、五一等村在洋浪村的帶動下,主動與洋浪村抱團發展。2017年5月,3個村的456位村民齊聚一堂舉行「我要小康」誓師大會,又立下了「我要小康」誓言石碑。

從「我要脫貧」到「我要小康」,兩塊石碑生動講述著當地脫貧攻堅的美麗故事。

▼▼▼

今年53歲的吳達超,曾經是洋浪村裡的「懶漢」。他以前很愛喝酒,常常是喝一頓酒醉三天,不下田來不幹活,一年到頭除了填飽肚子,根本沒有什麼收入。現在,吳達超加入了村裡的合作社,種上了3畝生態冬瓜,年收入超過萬元。

洋浪村民楊正懷,原來也是村裡出了名的「懶蟲」。通過合作社上門多次動員,2016年種植蓮花白3畝,收入2萬餘元,楊正懷嘗到了勤勞致富的甜頭。

洋浪村民潘興富,以前村裡沒有合作社,看不到市場前景,不敢種瓜果。現在,他依託村子里的合作社,也種上了4畝生態冬瓜,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

種植大戶楊正鵬,是洋浪村的種植能手。種冬瓜、種西瓜、養豬,一年下來,收入不下10萬元。

洋浪村的百姓脫貧故事,正是丹寨縣脫貧攻堅「勵志」與「扶智」結合的生動實踐。丹寨縣以開展「三轉」(懶轉勤、勤轉能、能轉富)活動為載體,深入推進「能力增強到戶」,充分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離洋浪村不遠的干改村,在返鄉創業青年致富能手潘新林帶動下,種上了100畝哈密瓜。干改村「第一書記」吳天將告訴記者,一畝可產瓜2250公斤,按廣州、安徽客商每公斤10元的訂單價來算,每畝至少收入2.25萬元。村民龍小清夫婦在哈密瓜基地打理大棚瓜果,每月勞務收入達4000元。

「讓貧困群眾立下脫貧志,這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一招。」州政協副主席、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說道。今年以來,丹寨縣114個村8611戶貧困戶,全部參加了「我要脫貧、我要小康」誓師大會,貧困群眾思發展、奔致富的幹勁明顯增強,形成了脫貧攻堅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如何實現「能力增強到戶」?丹寨縣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

讓貧困群眾立下「脫貧志」。在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時,建立專門「懶漢」檔案,為「懶漢」開出個性化「懶轉勤」良方,由包村領導、第一書記、駐村幹部、「手挽手·一幫一」包保到人。幹部們經常深入「懶漢」家中,與他們促膝交談,增強發展意願。村支兩委通過村規民約建立獎勤罰懶機制,與相關惠民政策掛鉤,對經貧困群眾集體評出不支持村兩委工作、不參與公益事業、不加入村級產業扶貧合作社生產經營的「懶漢」,暫停享受「三變」、產業扶貧合作社、集體經濟等分紅優惠政策資格。只要「懶漢」轉變思想,就可以從項目、資金、政策給予支持,倒逼「懶漢」動起來、勤起來。吳達超曾被村裡停了大半年的「惠民待遇」,直到今年1月,他種上了冬瓜,才恢復了他的低保、分紅等「惠民待遇」。對此,他既感羞愧,更是心服口服。

讓貧困群眾身懷「脫貧技」。該縣面向全縣114個村,組建了一支由46名農技專家、農業輔導員、農業創業者構成的專家團隊,送種植、養殖技術進村入戶。開展民族手工技藝培訓傳授,鼓勵民族手工藝人建立家庭作坊,通過培訓使更多群眾掌握技藝,讓他們在家裡就能生產。整合培訓資源,根據貧困戶就業意願、用工單位需求等,分類組織開展培訓,送勞務技能到戶到人。

讓貧困孩子擺脫「貧困鏈」。縣委、縣政府秉承「小縣辦大教育,窮縣辦好教育」理念,讓貧困地區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按照「職校建到園區去,車間搬到學校來,學生就近就業」的總體思路,辦好丹寨縣職業學校和萬達職業技術學院,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採取「設備進學校、課堂進企業,技師進校授課,學生進廠實習,企業用工名額進學校,學生畢業進廠就業,企業補助學生生活費」的「六進一補」模式,努力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貧困群眾要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丹寨縣的「能力增強到戶」探索,正是對總書記囑託的自覺踐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