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看!他們是中國「南極人」

這是一支光榮的隊伍。他們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南極科學考察隊。

從1984年首次派遣南極考察隊以來,已經先後派出近6000人到南極考察。他們將的印記鐫刻在冰雪大陸,將南極的傳奇故事流傳開來……

一起聽,「南極人」的故事。

科考站站長——戰風斗雪率隊登頂南極冰蓋之巔

李院生,崑崙站首任站長,曾任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助理、副領隊、領隊,先後10次參與南極考察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登頂冰穹A的那一次,智慧、毅力、果斷等,任何一個環節沒跟上去,行動就失敗了。那次的行動若失敗就不會有後來的崑崙站建站、以及後來一系列的前沿和高難度科學考察活動。

海拔3850米的冰穹A區域是南極冰蓋的最高點。在南極考察隊第21次考察期間,我率領內陸考察隊憑藉簡陋的裝備,成功抵達冰穹A,確定了最高點準確位置,建立了冰穹A冰川學觀測站。

隨後在第25次南極考察隊中,我擔任內陸冰蓋隊隊長,再次率領28名內陸隊員登頂冰穹A。在4輛雪地車拋錨的情況下,只用不到20天的時間,成功將近500噸物資運抵目的地。沒有鐵的意志、堅強的決心,這是很難做到的。

隨後,我們在冰穹A區域環境下,在南極冰蓋之巔建成了首個內陸科考站——南極崑崙站,我擔任了首任和第二任站長。

同樣難忘的還有我的隊員,他們的名字可能鮮為人知,但他們同樣對南極內陸考察事業建立了巨大功勛。

「雪龍」船員——從保障能力提升見證極地事業發展

趙炎平,「雪龍」船前船長,參與過11次南極考察

我是2004年開始加入雪龍船這個大家庭的,到目前為止共參加了11次南極考察和3次北極考察。

極地考察事業始於上世紀80年代,在初期得到了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支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特別是近年來海洋強國步伐不斷加快,極地事業迅猛發展,我們的綜合保障能力日益提高,在國際上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第32次南極考察期間,雪龍船在南極凱西站(澳大利亞的科考站)附近海域拋錨,我們的船員和考察隊員利用小艇將澳方約400噸物資一艇一艇駁運至考察站,24小時不間斷作業,作業人員冒著嚴寒僅僅用了兩天時間順利完成了物資的卸運工作。事後澳南極局發來感謝信,讚賞我們的工作人員非常專業和高效。

這樣的事例現在越來越多,也讓我有著很深的感觸。從一開始別人幫我們,到現在我們更多的幫助別的國家,體現出極地科考保障能力的切實提升。作為「雪龍」船的一員,我有幸見證了極地事業的發展。

科考隊員——嚴酷環境堅守崗位傳承極地事業

羅光富,參加過第31次、33次南極科學考察,主要負責海洋生物採樣工作

我是大洋隊的一員,大洋隊是南極考察隊中的「海軍」,需要跟隨雪龍船全程開展海洋調查,對大洋隊的隊友來說最大的考驗莫過於暈船。與身經百戰見過各種大風大浪的船員們不同,大洋隊有一半的隊友是第一次出海,甚至是第一次坐船,不暈船才不正常。儘管身體感到不適,隊友們面對十幾米每秒風速和零下十幾度低溫的工作環境,依然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採集好每一組數據、每一個樣品。

隊友中既有在讀的研究所、也有剛參加工作的青年員工、還有著名大學的老教授。特別是老教授、老專家們,他們摒棄了在校園中的嚴肅形象,不僅給新隊員傳授專業知識,分享出海經驗,還和大家一起談天說地、一起打球、一起唱歌……給我們展示了他們的另一面,讓人受益匪淺。

33年來,極地的老前輩們開拓進取,奮勇拼搏,無私奉獻,積極推動了極地考察事業的全面發展,使的極地考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績,讓一個個曾經的「極地夢」夢想成真。

作為新一代的極地工作者,我們將再接再厲,頑強奮進,為實現極地事業新跨越,為建設海洋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隨隊記者——忠實記錄南極科考的每個瞬間

榮啟涵,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隨隊記者

隨隊記者首先是一名科考隊員,從登船船上考察隊服那一刻起,就要真切的把自己融入南極科考大家庭。

在這個最遠的南方,我見證了一個個值得銘記的瞬間;在這些平常但不平凡的人身上,也經歷了一次次心潮澎湃的感動。這一路走來,認識的人、遇到的事、聽過的故事,讓我相信,探索南極的精彩篇章仍會不斷上演。

如今在新媒體時代,為了能讓更多人了解南極、關注南極、知道這些「南極人」的故事,記者也更多的承擔起全媒體報道極地科考的工作。這一次我們把演播室搬到船上冰面上,新華社「最南極」公開課由此誕生;為了讓讀者了解前往極區航行的挑戰,在西風帶進行了首次現場直播……

過去三十多年,一代代媒體記者用筆和鏡頭,記錄下這部共和國的「南極探索史」。我的前輩中,有參加過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的新華社記者朱幼棣,有參加並見證過中山站建站的張繼民……

很慶幸因為這份職業的特殊際遇,能以參與者和記錄者的身份,為已經走了33年並將不斷前行的南極事業留下幾筆註腳。

縱時光流去,「雪龍」號和南極的記憶,必將是每名隨隊記者一生中鐫刻在內心最深處的職業印記。

「南極工匠」——將生命的一半獻給了極地事業

曹建軍,從28歲起參加過16次南極考察和3次北極考察,生命的二分之一獻給了大美又荒蕪的極地

他是1984年首次南極科學考察時他是科考船上的機修工,此後歷任機匠長、三管輪、政委,三次在南極越冬,並曾擔任南極長城站站長。

他是南極的科考隊中技藝最精湛的「工匠」。他說,只要是他工作過的地方,科考船、科考站,所有的設備系統他都可以背下來,甚至在腦海中浮現它們的草圖。

18次南極科考出發在即,妻子卻被查出白血病。然而妻子從考察隊那裡知道「這次任務很重要,離不開老曹」,便主動提出「去吧,那邊需要你。」

眼看回程將要抵達,他卻接到了妻子過世的消息。

23次科考,他中山站越冬時又得到了母親突發腦溢血逝世的噩耗。

為了極地科考事業,他成了「狠心」的丈夫,抱憾的兒子。

「我就是科考船上的一顆螺絲釘,船需要我。」他說,他最對不起的就是家人。也是家人們的理解和鼓勵,讓他有了繼續工作的勇氣和動力。

記者伍岳、白國龍、榮啟涵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