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怎樣讀經典 | 《文心雕龍》

《中華讀書報》2017年征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怎樣讀《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古代文論的代表作。它考察先秦至齊梁各體文章的寫作,總結為理論,系統論述了文章的本質、起源,文體和創作,發展與流變等問題,影響深遠。如魯迅所評價:「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斯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式。」今人對待《文心雕龍》,多把其視為文學理論著作,但嚴格說來,此書論述的範圍大於文學,是包括文學在內的所有文章。既有詩賦這樣的文學作品,亦有章表奏啟等公文和應用文。古代文學,在齊梁時期雖有試圖區分審美文體與應用文體的努力,但從始至終,審美文體與應用文體未能實現真正的分流。

讀《文心雕龍》,自然首先從文本入手。之所以強調讀文本,是《文心雕龍》文本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文心雕龍》既不同於文學理論,也不同於古代一般的詩文評,劉勰是用當時盛行的駢文寫作了《文心雕龍》。作為一種文言文體,駢文講究工整的四六對和用典,因此對這種文體,歷代多有批評。批評的主要指向就是華麗的形式妨礙了內容的準確表達。而《文心雕龍》討論的則是文學理論的問題,理論作為對知識的理解和論述,更需要邏輯嚴明,語言準確。駢文這種形式,自然給準確表達理論造成困難,也給閱讀者的理解帶來很大麻煩。因此,今人讀《文心雕龍》必須藉助前人對此書的註解。可參考者,有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本)、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本)、詹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讀《文心雕龍》,要遵循古人知人論世的方法,了解作者劉勰的思想。劉勰,《梁書》和《南史》有傳。他自幼貧寒,二十歲進南京附近的定林寺,投靠著名佛學家僧佑讀書。到了梁朝,劉勰才步入仕途,曾任東宮通事舍人等職。后奉梁武帝蕭衍之命,回到定林寺整理寺中所藏經卷,后申請出家,不一年而卒。劉勰撰寫《文心雕龍》在其而立之年夢見手持丹漆禮器隨孔子南行以後,其起因來自夢見孔子的啟示。寫成后,扮成小販,負書等候時為齊重臣並文壇領袖的沈約於道旁以自薦,受到沈約的欣賞。劉勰一生的思想出入儒釋兩家,而在撰寫《文心雕龍》時,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正深。他寫書是為了學習孔子,弘揚文道。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此書前五篇的「文之樞紐」部分,為何集中闡述宗經的主張,把六經視為文學之源和文學的典範。當然,劉勰一生多在寺廟中生活,而且閱讀整理佛教典籍,耳濡目染,自然也影響到他的思維,尤其是佛教的因明學,直接影響到他建構《文心雕龍》龐大體系的邏輯思維。

劉勰畫像

讀《文心雕龍》,可先讀書的最後一篇《序志》。作為全書的序言,這是一篇了解《文心雕龍》寫作動機和全書理論結構的關鍵文章。《序志》篇批評了齊梁文風:「而去聖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釋羽尚畫,文綉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認為近代的文風,不尊文體,追求奇詭,徒尚文飾。同時,還對此前的文論給予了評價,認為此前的文論「各照隅隙,鮮觀衢路」「並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所以讀《文心雕龍》,不僅要把脈劉勰的思想,還要了解齊梁時期文學的狀況以及此前文論的發展情況。

文至齊梁,各體文章都已比較成熟。偏重文辭的詩賦自不待言,五言詩由古體開始向近體轉型,七言詩亦得到長足發展。而辭賦則由漢賦的鋪采摛文,發展為六朝的抒情體物小賦。即使是章表奏記等應用文體,不僅文體越加全備,對文體的認識越來越自覺,而且越來越重視文章的修辭之美。自先秦至齊梁,文學的走勢,從總體看是由質樸趨向華麗,以致連對當代文風持一定批評態度的劉勰,都用駢文寫了討論文章的書。

隨著對文學的重視,魏晉南北朝湧現出大量總集、別集,尤其是《文選》,影響深遠;文論也空前發達。魏之曹丕的《典論·論文》著眼從文氣與文體、即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評論建安文人,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的命題。晉之陸機的《文賦》則是首篇探討文章構思與寫作中「文」「意」「物」關係的理論著作。西晉和東晉,還有兩部都已經失傳的文論著作: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和李充的《翰林論》,從其殘存的佚文看,都是圍繞文體評論作家作品的著作。齊梁時期的文論,越發重視文章之美的探討,其主題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關於「文筆」的劃分,劉宋文人顏延之分文章為言、筆、文,經書是「言」,傳記為「筆」,有文采且押韻的文章稱「文」。而范燁則以無韻為「文」,有韻為「筆」。另一類是聲律論的建立。聲韻是漢語的自然屬性,自有漢語言文字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於詩文,但是對聲韻的聲律集中探討,則在齊梁時期的王融、謝朓、沈約等人,主要成果就是沈約提出的「四聲八病」說。劉勰雖然批評了此前的文論,但其《文心雕龍》卻廣泛吸收了這些文論的成果,所以才成就了這部集齊梁前文論之大成的著作。

傳統的詩文評,多無體系,似《文心雕龍》這樣體大思精、體系完整的著作十分罕見。因此讀《文心雕龍》,必須掌握其結構完整、邏輯嚴明的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讀重點篇章。

《文心雕龍》共五十篇,分上下兩編。此書的前五篇《原道》《徵聖》《宗經》《正緯》和《辨騷》,為全書的「文之樞紐」,即總綱。在總綱中,《原道》是核心,文本原於道,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其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與人類共生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其二,「道沿聖而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文原於道而又明道的重要性。這就為文章存在於人類社會生活中,找到了其終極依據。以此討論文章,才算明確了人文的本然;以「原道」冠於《文心雕龍》之首,也為此書奠定了根本的寫作原則。以下四篇所闡述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確立經書在文章寫作中的經典地位。儒家的六經,既是各體文章的源頭,也是文章寫作的典範。因此,文章寫作要效法經書,同時參酌以緯書和楚辭的奇麗,既「取融經意」,「亦自鑄偉辭」,做到「酌奇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文章追求新奇而不失其正,文辭華美而內容充實。文章學習經書,劉勰並不主張亦步亦趨,而是通中有變,既尊其體、堅持其剛健文風,同時文辭亦應應時創造變化。

《文心雕龍》從第五篇《明詩》到第二十五篇《書記》,是「論文敘筆」,即文體論。不同的文體,按照有韻到無韻順序排列,以「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四大內容,分別論述了文體的起源與流變、文體的功能與意義、文體的代表作家作品、文體的基本規格要求,涉及文體達三十三種之多。基本可以作為唐前分體文學史來讀。讀《文心雕龍》,往往忽略文體論。即使是研究者,也多集中在下編的創作論。其實,文體論作為此書的有機組成部分,十分重要。這不僅因為古代有很強的重體觀念,文體是文章的基礎;而且就本書而言,文體論與創作論實則是互為表裡的關係,文體論是創作論生成的基礎,創作論是文體論的抽象與升華。劉勰批評六朝文風,也多在「文體訛濫」,因此讀《文心雕龍》切不可跳過這一部分。

書之下二十五篇,是劉勰所說的「割情析采」部分,大抵可歸為文術的範疇,即創作論。按照劉勰的篇章排列,參照詹鍈先生《劉勰與文心雕龍》一書的梳理,《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情采》《熔裁》屬於創作論,《聲律》《章句》《麗辭》《比興》《誇飾》《事類》《練字》《隱秀》《指瑕》屬於修辭學,《養氣》《附會》《總術》《時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大抵歸於文人修養。

今人研究《文心雕龍》,多從文學理論出發發掘其價值,講的最集中的是《神思》《體性》《風骨》《通變》《情采》《時序》《物色》等篇。而這些篇又確實是最有理論價值的部分。

文章寫作,首在運思,故《文心雕龍》下篇的第一篇就是《神思》,重點論述文章構思中思維與外物的互為作用關係。「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其關鍵是打通作者思維,調動辭藻等表現手段,實現對對象的充分表現。《文心雕龍》雖然廣論文章寫作,但此篇所論,「神思方運,萬途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並驅矣」,顯然說的是詩賦等文學作品的藝術思維,因為此處所說的神思,要有情感,要聯想,甚至虛構。因此讀《神思》,還要參讀同樣涉及到寫作中作家主體與萬物關係的《比興》《物色》諸篇。

既然寫作是寫作主體與表現客體的關係,所以主客體都制約影響到文章的水平和風格,「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者也」。《體性》篇專題探討作家的才、氣、學、習對文章風格形成的影響。這也是古代首篇研究作家主體與風格關係的文章,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劉勰主張文章尊「體」,反對文體訛濫。「體」既是體裁,亦指體制、體統,其重要方面之一,就是文章寫作中要處理好的內容與形式關係。故《文心雕龍》設《情采》篇專門論述此一問題。情,即情感內容,采,即辭藻文采。劉勰強調二者是互為依存的關係:「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劉勰把古今文章概括為兩種寫作取向,一是《詩經》作者的「為情而造文」,一是近人的「為文而造情」,並且批評了後者的「采濫忽真」「繁采寡情」。文意與文辭涉及文風,針對六朝訛濫文風,劉勰提出了理想的文風:「風骨」。學界關於「風骨」爭論很大,我認為重要的是把握住《文心雕龍》的主要論述:「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俊爽,則文風清焉」,「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即文意鮮明,文辭凝鍊。

如本文開篇所言,《文心雕龍》涉及文之方方面面,此短文所舉不過是其犖犖大端而已。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