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師從蘇步青等3位大師,10年紮根教改實踐,最早在中美教育間尋找「中間地帶」,這位數學老師的故事一定要說……

他是復旦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

畢業后竟然是去一所國小教語文,

可他把語文教得有聲有色,

學生都樂意聽他上課。

他常說自己運氣好,

旁人一生受一位大師指點已足為幸事,

他一生前後受三位大師指導,

蘇步青,劉佛年,呂型偉,

個個響噹噹。

三十而立時,

他在一個上海遠郊青浦縣一個默默無聞的

數學教改小組主持教改實驗,

33歲的他「狂妄」地喊出

「要用十年時間徹底改變青浦教育落後的面貌」。

經過十餘年深入底層、心無旁騖的探索,

他的實驗成功了,

著名的「青浦實驗」,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

他本可走上仕途,前途光明,

卻紮根教育第一線近四十年,

無怨無悔,始終充滿熱愛。

而讓我們真正讀懂他的,

是他書櫃里整整齊齊排列的160多本教育筆記。

那是他從1977年就開始記錄的,

認真,踏實,智慧,熱情……

用多少閃耀的辭彙形容都不為過。

他有很多教育名言,

他說:「年輕人犯錯,上帝也原諒。」

好老師就要允許學生犯錯。

另外學生不必太聽話,

「聽話」的孩子並不是「好學生。

他就是顧泠沅,

從農村走出來當代偉大的

教育思想家,教育實踐家。

顧泠沅

1944年生於三國時就已建成的蘇州蘆墟鎮,

一座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

顧泠沅在國小就知道,

蘆墟鎮有個著名的文人叫「柳亞子」

顧泠沅常常和夥伴三五成群,

在當地一個湖邊嬉戲,

回憶往日的那些文人志士。

耳濡目染!

1962年,18歲的顧泠沅以江蘇省第一高分考入復旦大學。

正逢學校要招收一批特殊人才,

顧泠沅進入了實力雄厚的數學系。

校園裡,寬容多元的治學氛圍,

讓顧泠沅如魚得水。

顧泠沅一邊學數學,

一邊去聽復旦的歷史系、中文系的課,

周谷城,朱東潤……

這些功力深厚的大師的課,

他都上過。

在那時

顧泠沅便將數學的嚴謹精神和文史的人文精神

相互聯繫在一起了。

在復旦,顧泠沅遇上了第一位影響他人生的大師——

蘇步青,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學習5年,

顧泠沅無數次領略蘇老的治學風範。

他至今清楚記得老師常說的兩句話,

一句是:

做學問要巧用「零頭布」。

做學問的人必須學會利用零碎的時間。

所以,從復旦開始,顧泠沅養成了利用一切時間

看書、解題、思考、筆記的習慣,

幾十年來,他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

從1978年開始,

近三十年,一天不落,

寫下160多本詳盡、工整、細緻的工作學習日誌。

另一句是:

做學問要通透明白,不能一知半解。

蘇老曾提起在日本留學期間指導他的一位數學教授,

要求特別嚴格。

有一次一道解析幾何難題解不出來,便去問這位教授,

他說,你自己去查查沙爾門·菲德的《解析幾何》。

讀完,題目自然會做。

要知道那可是三大本2000頁的閱讀量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暴把顧泠沅刮向了上海遠郊的青浦縣,

在一座破落的尼姑庵里,

顧泠沅開始了他的教學實踐。

當時整個社會瀰漫著知識無用的「瘴氣」,

很多學生不去上學了。

顧泠沅一個個走進他們的家裡,

去做家長工作。

顧泠沅一次一次的努力,

感動了學生家長,

很多父母同意把孩子再送進課堂。

在青浦的校園裡,

年紀尚輕的顧泠沅

有過灰心,有過彷徨,

每到此時,

他的心裡就會浮起複旦老校歌的旋律:

「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人生的際遇千奇百怪,

有時順利,有時又極其挫折,

不管把你扔到哪裡,你都不可消沉。

憑著這樣的信念,

顧泠沅一路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十年磨一劍

1972年,

顧泠沅被調入青浦教師進修學校,

成為一名數學教研員,

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因為他將開啟令整個農村教育受益無窮的事業。

1977年,文革結束,

顧泠沅給青浦縣4373名高中畢業生

做了一次數學摸底測驗。

考試成績令他觸目驚心,

平均分只有11.1分,

0分的比例高達23.5%。

面對如此低下的教育質量,

顧泠沅放棄了去上海科技大學攻讀碩士的想法,

他答應了老教育局長施加琦

開始教改實驗。

顧泠沅當時喊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口號: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至少給我十年

讓青浦的教育質量達到上海市平均水平

顧泠沅像陶行知、梁漱溟等第一批鄉村教育實踐者一樣,

在精神傳承人文理想上遙相呼應。

1977年,青浦實驗啟動,

以顧泠沅為首的農村教改實驗小組誕生,

五位只有四十齣頭的骨幹教師擬定了

全程十年的教學改革計劃。

這項如今被稱為「常青樹」的區域性教育實驗,

使得青浦縣整體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

使之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成功的區域教學改革。

在這期間,

顧泠沅背著鋪蓋,坐船,步行,

深入到鄉村學校。

他白天聽課,晚上就睡在學校里,

被頭一攤就是一夜。

在當時沒有任何教育實踐或改革經驗的情況下,

顧泠沅和他的團隊硬是闖出了一片天。

從最基礎的老師那裡汲取經驗,

聽遍了青浦所有數學老師的課,

歸納整理了兩百條教育經驗,

再在之後的聽課評議、效果檢驗和反饋調整中,

從中找出四條有效的教學措施。

三年調研,一年篩選,

三年實驗,八年經驗推廣,

深入基層,實地調查。

1986年,青浦全縣教改取得初步成功,

教育質量合格率從1979年的16%提高到85%。

於是,顧泠沅將研究成果在全縣推廣應用,

青浦經驗開始在上海、在全國開枝散葉。

10年時間,青浦的教學質量,

也從全市最低點上升到全市前列。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顧泠沅實現了自己當年的「君子之諾」,

同時找到了一條農村教育怎樣進行教育科研的道路。

與大師緣深

一個人的成長路上,

假若受到一位大師的指點,

那可以說是人生一大幸事。

譬如孔子和子路,藤野先生和魯迅,沈從文和汪曾祺……

而顧泠沅一生前後受過三位大師指導,

蘇步青教授教會他如何嚴謹治學,

而下面這位劉佛年教授,教會他如何寬容待人。

劉佛年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華東師大原校長,

讓他倆結下師生緣的是青浦實驗。

劉佛年為青浦經驗叫好,為顧泠沅高興。

他讓老伴做家鄉菜,請顧泠沅吃飯,

他要收下這個他尋覓了多年的學生,

1987年,顧泠沅如願成了劉校長的學生。

3年讀碩、3年攻博,六載師生相親,

導師寬容、寬厚、民主、大度的大家氣質,

讓顧泠沅深深折服。

劉佛年多次對顧泠沅說:

要海納百川,

從各種學科領域選拔人才共同開展教育科研,

要認真創設良好的研究環境。

物理學的哥本哈根學派有一種「下午茶」的形式,

出席的人來自各個領域,

寬鬆交流,出了好多思想,

我們為什麼不能形成這樣的學派呢?

影響顧泠沅的第三位導師是呂型偉,

著名的教育專家,

教會他腳踏實地搞事業。

呂老從教70年,

從教師到校長到局長,

始終堅持「深入課堂,不離課堂」,

他告誡顧泠沅:「下基層調研

不進課堂就等於沒有到過這所學校。」

2000年的一天,

呂老在華東醫院的病床上打電話給顧泠沅,

他想把自己牽頭做了十多年的

「21世紀中國小幼稚園教育現代化的研究和實驗」課題

交給顧泠沅。

課題「九五」結題會召開前一周,

顧泠沅登門看望呂老,答應呂老接手課題,

然後通宵達旦3天,

幫呂老為30多所課題實驗學校的材料作了認真評點。

結題會上呂老在顧泠沅的精彩評點后,特別高興,

因為他發現,這個課題交給顧泠沅

「會越做越深入,越做越紮實」

「宛如無邊大海中的航標燈,

其實那是生命旅程中火播薪傳的閃光」。

三位名師的言傳身教,

給顧泠沅帶來的這種深切感悟,

不僅點化了他的知識和學養,

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

適合中美教育發展的「中間地帶」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基礎教育引起了國際教育界的關注。

西方學者對的中國小教學進行了初步調查,

結果發現的中國小教學既有其獨特的優勢,

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弊端。

西方學者認為教學主要存在幾種弊端:

一是單一講授的上課方式,

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

二是班級規模大,

一般超過40人,多至50人以上;

三是低認知水平的頻繁考試和高度競爭,

造成教師、學生沉重的負擔。

有學者把的教學特點描述為

「一個受尊敬的長者傳輸知識給處於服從地位的年少者」。

然而,從學生學業評價的角度看,

中國小教學又具有明顯的優勢。

大量研究顯示:

留學生一般會取得比其實際智商預期更高的學業成就;

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學生表現一貫優異。

這些優勢和弊端促使顧泠沅對中國小課堂教學進行深層思考,

並在上海地區開展了一系列課堂觀察研究活動。

1999年6月,

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李·舒爾曼率團訪華,

與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聯合舉辦了「中美數學教育高級研討會」。

作為大會執行主席的顧泠沅在會上首次提出了「尋找中間地帶」的觀點。

在展示並分析大量課堂觀察研究成果后指出,

在中美兩國教育之間,

可能存在一個中間地帶,

雙方可以基於各自的本土文化,

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用以改進本國的教育教學。

他的這一觀點最終成為中美雙方與會代表的共識。

一年之後,

顧泠沅隨國家教育發展中心回訪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

首次出訪美國的12天里,

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的遊覽活動,

夜以繼日地整理考察筆記,

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回國之後,他又用了近兩個月時間,

加工完成了7萬餘字的美國基礎教育訪問考察報告。

美國之行,進一步論證了他「尋找中間地帶」的觀點。

「尋找中間地帶」,

不僅是當今國際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趨勢,

也是整個教育改革的大策略。

尋找中西方教育的中間地帶,

不是簡單的折中,

而是以文化和本土經驗為基礎博採眾長。

因此,「尋找中間地帶」是一種智慧,

一種不走極端而達到集大成的智慧。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總結半個多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成敗得失,

顧泠沅認為:

改革應由管理者、專家、教師的共同體來承擔,

不要把改革交給單一人群。

他有兩句話:

第一句:教師事關重大;

第二句: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

這個課堂既是教學的小課堂,

也是整個社會的大課堂。

行者無疆。

在教育這塊充滿希望又艱難四伏的田野上,

顧泠沅已經整整跋涉了近四十年。

然而,他前行的腳步依然沒有片刻停留,

儘管在他走過的路上開滿了鮮花,

充滿了探索和思考。

顧泠沅有很多改變人生軌跡的選擇,

他在八十年代就曾被推選為青浦縣人大副主任,

可他婉拒了。

和他一同參與早期青浦實驗的五位同事,

在項目取得巨大成功后,

紛紛走上領導崗位,

唯有顧泠沅一人,

堅守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第一線。

在第101本教育筆記的扉頁,

顧泠沅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正體驗著古代禪師青原惟信所說的人生旅途的三個拐彎:

首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而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最後見山依舊是山,見水依舊是水。」

推薦閱讀

今天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他們的未來

來了!教育部發布《中國小德育工作指南》,手把手教你德育工作怎麼開展 | 2017教育金秋髮布會

根植中華驕傲的「開學第一課」昨晚播出了,這些才是要教給孩子們的乾貨

好習慣養成要趁早,開學后制定目標很重要 | 周六茶話會

關注我們

投稿、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