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已裝備殲-20隱形戰機 為何還要引進蘇-35?

在2016年的最後日子裡,俄羅斯如約交付了首批4架蘇-35戰鬥機。在殲-11級衍生型(包括艦載的殲-15和雙座多用途殲-16)已經系列生產的現在,尤其是殲-20已經傳聞小批裝備的時候,繼續引進蘇-35意義何在,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蘇-35是傳奇式的蘇-27家族的第三代,也應該是終極版,2008年2月19日首飛,2014年才開始交付俄羅斯空軍。交付的蘇-35全稱應該是蘇-35SK,「S」為標準型,「K」為出口版,一般籠而統之直接稱為蘇-35。現在還不清楚出口版與自用版有什麼差別。

蘇-27第一架原型機T10-1

第一代蘇-27是在冷戰時代的1977年首飛的,1985年投入使用。蘇-27在研發中,遇到惡性增重問題,經過大刀闊斧的減重后,終於造就成一代名機。

不過極端的減重措施也降低了蘇-27的強度裕度,不利於增加最大起飛重量和載彈量,也不利於經常做大過載機動。第一代蘇-27也缺乏多任務能力和現代電子設備。

1992年8月6日,首批蘇-27準備飛往

1991年2月,首批版蘇-27交付,此後沈飛按許可證和自主改進的殲-11批量生產,成為空軍重型戰鬥機的主力。

在蘇-27基本型剛投入使用后不久,蘇霍伊就開始大改,系統地加強機體,增加多任務能力,把雷達、火控和座艙技術提高到90年代水平。後來還結合了蘇-33的經驗,整合進鴨式前翼,變成三翼面布局。這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蘇-27M,也在不同階段稱為蘇-35(老編號)、蘇-37。

首架蘇-27PU原型機

但蘇聯解體使得蘇-27M的研發功虧一簣,蘇-27的改進走上漫長、曲折的道路。第二代蘇-27的研發起點比較模糊,如果用蘇-27PU首飛作為標誌的話,那是1989年,但更典型的蘇-30MK要到1993年才現身。

第二代蘇-27實際上有兩條亞路線,的蘇-30MKK以蘇-27M的機體加強和部分電子設備為基礎,強調多用途能力;印度的蘇-30MKI以未加強的雙座蘇-27UB為基礎,但採用蘇-27M開始但並沒有完善的推力轉向和鴨翼,當然還有西方電子設備。

的蘇-30MKK以蘇-27M的機體加強和部分電子設備為基礎,強調多用途能力

蘇-30MK2(海航版)、MK2V(越南版)、MKV(委內瑞拉版)都是MKK的延伸,由共青團城生產;MKM(馬來西亞版)、MKA(阿爾及利亞版)、SM(俄羅斯版)則是MKI的延伸,由伊爾庫茨克生產。2000年12月,第一批蘇-30MKK交付空軍,最後總計73架,2004年24架蘇-30MK2交付海航。MK2多次與日本空自F-15過招,逼得空自F-15放紅外干擾彈,性能驕人。

蘇-35首飛的時候,蘇霍伊T-50的研製已經緊鑼密鼓。蘇-35在蘇-30MKK的加強機體基礎上,結合MKI的已經完善的推力轉向,當然還有其他深度改進。有意思的是,蘇-35放棄了鴨翼,回到經典的雙翼面布局,以至於從外觀上,蘇-35與蘇-27不容易分辨。

殲-11系列取得的進步不小

蘇-27在也已經發展到第二代,殲-11D和殲-16除了使用國產WS10「太行」系列渦扇發動機外,大量採用復材,並用主動電掃雷達、數據鏈、玻璃座艙等極大地提高實戰能力。的改進路線與俄羅斯不盡相同,但總體技術水平並無代差。

下一代的殲-20不僅具有隱身、超巡和超機動能力,還整合了分佈孔徑光電系統,極大地強化了全向態勢感知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引進蘇-35呢?

是世界上蘇-27系列的第二大用戶,俄方對蘇-27的改進值得借鑒

是世界上蘇-27系列的第二大用戶,航空也在這個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航空科技發展在推動相關改進,積累了大量有益的經驗。但是不容否認,俄羅斯依然擁有最長的使用歷史,掌握原始設計依據和所有技術數據更是具有天然的優勢,對蘇-27的改進具有最充足的思考和實踐時間。儘管殲-20裝備在即,的殲-11/15/16機齡都還不長,還在大量生產,要繼續使用幾十年,有關思路對很值得借鑒。

蘇-35在外觀上與蘇-27很難分辨,但取消了減速板,用數字電傳控制垂尾、平尾、襟翼、副翼的組合動作以代替減速板的氣動減速作用,節約下來的結構體積和重量用於增加機內燃油。數字電傳還把推力轉向無縫地整合進飛行控制,不再使用單獨的操縱桿,簡化了操縱,也使得機動性潛力更加容易發揮出來。這些東西的道理不難明白,但具體實施中有很多精細的細節,不僅是工程實施問題,也是用戶體驗問題,只有在實用中才能摸索出真諦。未必會對蘇-35的數字電傳反向設計,但從實用中理解推力轉向的真實作用還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有益的參照。

蘇-35的發動機是從AL31改進而來的117S

蘇-35的發動機是從AL31改進而來的117S,不僅熱工參數強化,推力增加,還有三維推力轉向能力,也就是說,能上下、左右和組合擺動。推力轉向對於過失速和超音速機動的作用最顯著。在過失速狀態下,氣動控制作用減弱,推力轉向則不受失速限制,可以繼續保持飛行姿態控制,這也是蘇-35可以做出種種匪夷所思的特技機動的道理。沒有推力轉向的蘇-27也可以做不少過失速機動,如有名的眼鏡蛇機動,但推力轉向使得這樣的特技飛行更加安全、可靠、有效,當然還有更多的特技動作,如法輪機動。

的WS10「太行」不是AL31的仿製版,但吸收了一些相關技術,117S的借鑒作用不用多說。的推力轉向技術也研究多年,但還沒有達到實用化的地步,117S的借鑒作用同樣巨大。至於外電傳說的殲-20改用117S,這或許是西方認定科技只有抄襲能力的習慣性思維。殲-20計劃整體展現的創新和前瞻本應打破這種成見,但成見之所以是成見,正是因為其頑固性和拒絕承認現實。

蘇-35的雷達在基本技術上顯著落後於

蘇-35的雷達還是被動電掃,在基本技術上顯著落後於已經批量裝備的主動電掃。座艙顯示依然為俄文字元顯示,而沒有中文化,據說是俄羅斯方面認為中文字元太大,無法容納進現有戰術顯示。如果不是俄羅斯方面「懶惰」,只能是顯示系統的操作系統不支持中文或者解析度不足的原因。如今操作系統支持中文已經不是多大的技術問題,解析度更不是問題,不能使用中文界面突顯俄羅斯電子技術相對落後的發展狀態。

但電子系統早已超過了硬體決定一切的階段。現代戰鬥機已經高度軟體化,難點不在於如何編程,而在於編什麼。軟體凝聚的是知識和經驗。比如說,顯示系統哪怕是兩個大屏顯示,如何劃分兩個大屏就很有講究。全玻璃化后,顯示系統要顯示從導航、空情、防空態勢、地面海面目標、電磁威脅到武器管理、發動機-燃油管理、機載系統等各種信息。所有信息同時顯示是不可能的,在不同信息之間共享和切換需要有仔細的考慮,必須能讓飛行員不假思索就能調出當前需要的顯示,而不是必須在菜單里挖掘半天。大屏用於顯示單一畫面可以信息最大化,但用途反而單一化了。

蘇-35的全玻璃座艙,可以看到兩個尺寸很大的多功能顯示器

大屏用於多窗口顯示的話,可以一屏頂多屏用,但內容和位置分配就有講究了,是否容許隨時任意組合又是另一個設計時必須考慮的問題。顯示的符號、大小、顏色不僅要醒目、獨特,還要意義明晰、直觀。很多在商用圖形顯示中的美觀原則在座艙顯示里不能使用,尤其是不能琳琅滿目、五色繽紛。這些顯示不是用來觀賞的,迅速和正確的判讀才是最重要的。翻飛格鬥中的戰鬥機的座艙光線情況急劇變化,顯示屏從太陽直射到背陰是瞬息之間的事情,振動和過載也使得精細的顯示難以判讀,如何有效顯示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經驗問題,是在長期實踐中磨出來的。俄羅斯有更多的這樣的實踐,是值得認真借鑒的。另一方面,由於電子技術的進步,有更好的硬體、軟體環境,這還可以反過來幫助俄羅斯技術提高。

軟體還對雷達和火控的性能有關鍵作用。雷達為了抑制雜波干擾,需要種種濾波。過去用硬體濾波,現在早就用數字濾波了。濾波原理不是秘密,但實際參數設定是一門藝術。濾波不足,雜波形成的虛警很多,影響判斷;濾波過度,微弱但真實的信號也被當作雜波給忽略了,要貽誤戰機。有了蘇-35,未見得就能反向推斷出濾波演算法和參數,但至少對什麼是做得到的有第一手認識,有了明確的參照。如果的現實水平已經超過,那也好心裡有數。蘇-35的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達到400公里,但在實用中要打折扣,對於什麼時候對什麼樣的目標能達到什麼樣的探測距離、精度和目標特徵捕捉,這也是值得有第一手認識的。另外,在複雜目標環境下,對空地目標的威脅程度劃分優先等級,也高度依賴長期實際經驗。由於獨特的國際環境,對於外國先進軍事技術(尤其是軟的方面)的實際能力常常處在道聽途說的層次,缺乏第一手認識。這是很好的機會。

「雪豹」-E X波段多模被動相控陣雷達

另一個問題是反隱身。隱身是最好的反隱身手段,的殲-20和俄羅斯的T-50都將是各自的反隱身主力。但和俄羅斯的大量第三代戰鬥機都將長期使用,都有如何整合進空中反隱身作戰的挑戰。蘇-35的機翼前緣有獨特的大型L波段條形天線,官方說法是敵我識別天線,這隻能是障人耳目的說法。合作式(也稱問答式)敵我識別天線用不了那麼大,非合作式直接用雷達,或者用識別發動機葉片特徵的辦法判斷對方的飛機型號,或者用高精度掃描成像,也不是這樣的大型線陣天線。

L波段屬於分米波,不宜用作跟蹤或者火控,但適合用於遠程搜索。隱身飛機是針對厘米波雷達設計的,分米波搜索在理論上有奇效。分米波搜索雷達確定某一空域有目標,而厘米波火控雷達無法有效確定,那很可能就是這裡有隱身飛機出沒。這一反隱身技術在理論上應該有效,但實際效果有待核實。已經有殲-20,現在有了蘇-35,正好可以把矛和盾拉出來比試比試。如果確實有效,這可以成為殲-11、殲-15、殲-16的改進方向,殲-10也可能獲益,使得一大批第三代戰鬥機具有準四代的制空戰力。

沈飛製造車間

製造在很多方面已經形成碾壓能力,但在航空方面不是這樣。洛克希德F-35在全速生產階段要達到每年200架的產能,到現在一直沒有達到,並不完全是生產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撥款和研發拖延的問題,不能在最後定型之前轉入全速生產。但的情況不一樣,需求和撥款沒有問題,在殲-10、殲-11生產多年後,成飛和沈飛依然沒有這樣的產能。從俄羅斯引進一些成熟而且大體同型的蘇-35有助於迅速補足戰鬥力空缺,並對航空(尤其是沈飛)形成一點壓力。蘇-35的成熟度無可爭議,據說在到達基地的第二天,就升空開始訓練飛行。

另一方面,在引進蘇-27時,也引進了生產許可。那還是俄羅斯還在走出計劃經濟體制的時代,對於商業合同的條文缺乏經驗,而又堅決要國產化,雙方對合同的解讀出現分歧。最後引進套件的組裝半途中止,轉入國產殲-11的生產,以後連發動機都轉用WS10「太行」。的做法符合合同,但畢竟還是使得俄羅斯很是惱怒。不要的蘇-27SK套件是很多年後共青團城改裝蘇-27SM2時才消化掉。引進蘇-30MKK和MK2時,共青團城還研發了MK3,想要接力推銷。但在2004年接受24架MK2后,嘎然而止,再也不買了,共青團城再次砸在手上。多年來,俄羅斯和之間為了蘇-27的知識產權和採購不乏齟齬,也成為西方下蛆的口子,是時候劃上句號了。

的蘇-35SK

還在90年代時蘇-35(老編號)研發還在進行中,蘇霍伊就聲稱將在200架蘇-27生產完成後,轉入120架蘇-35(老編號)生產。進入21世紀,蘇-35研發開始,俄羅斯方面就一再放風,已經簽約訂購48架云云,這大概是世界軍購史上最頻繁的謠傳,但方面一直不接茬。這一次終於不再是謠傳,2013年簽約,兩年後第一批4架交付,據說最後將達到24架,總價值20億美元。

倒是不怕俄羅斯「再不買就煩死你」的架勢,但購買蘇35有益於對兩國的蘇-27協議劃上完美的句號,符合兩國利益。共青團城的產能經過20多年半閑置,已經不像蘇聯時代那樣可以隨時下餃子了。這麼快交付,與其說是要貨要得急,倒更像俄羅斯怕夜長夢多,落袋為安。時代真是不同了。文/晨楓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