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銀行理財大變局:地方性銀行預期收益率佔優

銀行理財在經歷多年的跨越式發展后增速開始放緩。今年5月,銀監會相關負責人稱,5月銀行理財餘額為28.4萬億元,環比下降,同比增速降至9%,罕見進入「個位數」時代。

《投資者報》從四個維度對去年6月30日至今年6月30日運營的12萬隻銀行理財產品綜合能力進行排名,前十強分別是南洋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浙商銀行、中信銀行、福建南安農商行、泰安銀行、建設銀行、南京銀行、興業銀行及平安銀行。

如果按平均預期收益率排名,全國性商業銀行前十名分別是浙商銀行、中信銀行、渤海銀行、華夏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恆豐銀行、郵儲銀行、建設銀行及浦發銀行。

部分銀行理財研發能力偏弱,新品出現斷檔,徽商銀行、桂林銀行、河北衡水農商行、河北南和農商行、河南汴京農商行發行產品數量同比下滑均超過五成。

投資者要警惕銀行在宣傳中僅強調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套路,特別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可能相去甚遠。

過去的一年,銀行理財各項能力誰強誰弱?看上去,過去一年的銀行理財成績單有點尷尬。

始自去年的金融去槓桿監管風暴席捲了金融市場,尤其對資管行業以及銀行理財市場產生了直觀而沉重的打擊。

受監管政策的影響,不管是銀行理財規模,還是銀行理財朝凈值化產品發展,都成為2017年國內銀行理財市場面臨的挑戰。

對於這個大變局時代,銀行的綜合理財能力成為廣大投資者購買的重要參考依據。《投資者報》仍然延續往年的評定規則,按照發行能力、收益能力、產品多樣性以及信息披露程度四個維度,對去年6月30日到今年6月30日正式運營的12萬隻銀行理財產品進行量化分析。

通過客觀數據評比,《投資者報》年度銀行理財綜合能力50強正式出爐。

前10強獲得者分別是南洋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浙商銀行、中信銀行、福建南安農商行、泰安銀行、建設銀行、南京銀行、興業銀行及平安銀行。

如果單以平均預期收益率來排名的話,全國性商業銀行前十名分別是浙商銀行、中信銀行、渤海銀行、華夏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恆豐銀行、郵儲銀行、建設銀行及浦發銀行,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是4.5%、4.3%、4.28%、4.25%、4.19%、4.16%、3.95%、3.86%、3.81%及3.3%。

銀行理財增速面臨拐點

過去四年是銀行理財的黃金時代。

2013年,銀行理財資金管理規模為10.24萬億元,略遜於信託資產餘額10.91萬億元。從2014年開始,銀行理財高速發展,當年規模高達15萬億元,躍居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之首,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去年底。去年,信託資產餘額不過20.22萬億元。粗略計算,過往4年,銀行理財規模年均增速高達60%。

近年來,在表內資產增速受限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普遍將發展表外業務、做大表外資產規模作為轉型方向,尤其是表外理財業務。但是為了鼓勵資金脫虛向實,從去年底,央行和銀監會相繼推出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政策及《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徵求意見稿)》,這兩項措施對銀行的表外理財業務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年初時曾稱,「表外理財業務納入MPA監管框架后,其增速越快,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就越高,而目前多數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接近監管紅線。在這種情況下,理財規模增速與表內的廣義信貸增速保持一致是比較合理的選擇,也就是15%以內的增長水平,這與此前幾年銀行動輒50%以上的增長水平是不可比擬的。」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的確如曾剛所言,規模增速大幅放緩。5月份銀行理財餘額為28.4萬億元,環比下降,同比增速下降至9%,罕見進入「個位數」時代。不僅低於貸款增速,也遠低於M2的目標值。

其實對銀行理財市場而言,最大的調整集中在同業理財上。同業理財在2015年到2016年兩年中發展迅猛。其2013年和2014年的存續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額的不足4%,而在2015年這一數字躍升至12.77%,去年同業理財佔比更是高達20.61%。然而監管政策去槓桿的基調使得同業理財瘋漲成為過去時。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至少連續5個月同業理財淨髮行量為負。

同業理財規模的萎縮只能依靠一般性零售理財的增發來彌補,而目前出於穩定住一般性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的需要,銀行理財產品被迫保持相對較高的收益率。

Wind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由去年10月的3.65%攀升至4.4%,6月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產品多達1934款。

當然,銀行理財收益率上升也有資金面的影響。由於監管層的強力去槓桿,上半年市場資金面相對趨緊,貨幣市場利率水平整體上升。數據顯示,上半年金融市場價格中樞整體上揚,6月末Shibor一年期利率由年初的3.38%左右攀升至約4.42%。

不過,7月份以來,央行通過多種工具釋放流動性,資金價格有所回落,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也有所下降。

多家銀行理財發行減緩

銀行理財整體增速面臨拐點,具體到各家銀行上則表現不一。

Wind數據顯示,近500家銀行發行產品的能力差距懸殊,交通銀行一家發行的數量就高達1.4萬隻,佔據11.7%的市場份額。其他年發行超過千隻產品的銀行只有16家,包括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南京銀行、銀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上海銀行、華夏銀行等。

即使是發行數量前十的銀行,也免不了受大環境的影響,其中只有交通銀行、江蘇銀行和上海銀行三家發行數量有所增長,增幅分別為45%、1.5%以及4.4%。其餘均出現下降,降幅最大的當屬銀行,2016年6月30日至2017年6月30日發行數量為3752隻,同比下降10%。

表現最好的交通銀行,從半年報可知,近年著力發展財富管理體系建設,加快理財產品創新步伐,相繼推出多款新型產品,以滿足投資者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加快凈值型產品轉型。截至6月30日,交通銀行表內理財規模1.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28%。

上海銀行半年報顯示,圍繞零售客戶以及家庭金融資產的多元化配置需求,加快產品創新與引入,加強銷售管理,提升中間業務收入。上半年,該行全面上線推廣周期型開放式理財產品,推出新戶理財產品;深化同業合作,加快信託以及券商集合類產品的引入和銷售,豐富投資產品種類;加強零售板塊銷售管理的實施推進,提升銷售過程管理的產出效率。

今年上半年,上海銀行累計銷售個人理財產品6085億元,個人理財產品餘額1691.5億元。

在眾多銀行中,《投資者報》記者也注意到部分銀行理財研發能力偏弱,新品出現斷檔,包括徽商銀行、桂林銀行、河北衡水農商行、河北南和農商行以及河南汴京農商行,發行產品數量同比下滑均超過五成。以徽商銀行為例,統計區間內,該行只有32隻產品處於收益存續期限,同比下降95%。儘管該行也在努力推出新產品,但數量也僅有622隻。

不過,徽商銀行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Wind數據統計有誤,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遠遠大於Wind披露的數字。

地方性銀行預期收益率佔優

根據Wind數據,《投資者報》記者對12萬隻銀行理財的預期最高收益率進行了分析,排名前10的分別是星展銀行、寧波東海銀行、晉城銀行、東營銀行、無錫農村商業銀行、徐州銅山農村商業銀行、泉州農村商業銀行、濟南農村商業銀行、吉林雙陽農村商業銀行以及江蘇泗陽農村商業銀行,多數是農商行。

相比國有行和股份制銀行,農商行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只能讓渡部分利益,提高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才能獲得投資者的認可。

如果單以平均收益率來排名的話,國有行及股份制行前十名分別是浙商銀行、中信銀行、渤海銀行、華夏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恆豐銀行、郵儲銀行、建設銀行及浦發銀行,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是4.5%、4.3%、4.28%、4.25%、4.19%、4.16%、3.95%、3.86%、3.81%以及3.3%。

不過,記者注意到一個現象,銀行理財的實際收益率對外披露越來越不透明。通過公開數據,你很難獲取實際收益率。所以需要強調的是,此次排名都是基於銀行公開的預期收益率進行計算,實際情況還是會有所偏差。

為了解決資金緊張狀況,銷售更多的理財產品,各家銀行也都使出了渾身解數。

譬如為了鼓勵大家使用APP,很多銀行推出的手機銀行專屬理財產品,其平均收益率較同期限的傳統理財產品能高出0.1%-0.5%。

還有一些銀行有自己的「理財夜市」,在夜間發售理財產品,銷售時間一般是晚上20點至24點。「理財夜市」的產品只能通過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購買,省去了人力成本,因此收益率普遍高於櫃面。

此外,節假日、季度末等時點,銀行也會推出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專屬理財產品。

因此,大家在選定了某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時,不妨再看看該家銀行的其他渠道,有可能會發現驚喜。

警惕銀行誇大預期收益

記者還注意到銀行理財市場上一些銷售亂象,譬如有些銀行經常會在宣傳中強調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但實際收益率低到令人心塞。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虎頭蛇尾」尤其值得注意。買之前說得天花亂墜,到期后卻是天差地別。

客戶事後過來投訴,銀行卻說:「我們這是預期最高收益率,不是說一定會兌現,合同上黑紙白字寫了。」

去年,上海市消保委攜手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對17家銀行發行的627隻理財產品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市場調查,結果顯示,誇大「最高收益率」成為銀行忽悠消費者的普遍手段,17家銀行中僅有4家銀行最後百分百實現了最高收益率。最誇張的是,華僑銀行發行的一款理財產品「股添利2015年第17期股票掛鉤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8%,到期后實際收益率為零。

此次星展銀行的預期最高收益率之所以排名第一,在於今年1月份銷售了一款「2017年股得利系列1701期3個月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委託期為97天,預期最高收益率為20%,這也是上半年收益率披露最高的一隻產品。但令人遺憾的是,該產品並未披露實際收益率,在其官方網站上也沒有找到相關信息。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康健盛為此還吐槽說:「不講概率,只宣傳所謂的預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對消費者『耍流氓』。實際上,所謂最高收益率的獲得,可能只有你扔一個硬幣豎起來的那種概率。」

隨著非保本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投資者不能只看預期最高收益率,也要參考該行產品的往年信息,以防踏進泥坑。

打破剛性兌付勢在必行

記者注意到,銀行理財產品近年開始變化,「凈值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簡單來說,就是銀行不再給理財產品定預期收益率,而是像基金那樣按凈值申購、贖回。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的日子已為期不遠,貼錢保障收益的事情會越來越少。

今年5月,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布了2016年理財年報,在年報中也明確指出,只有非保本理財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目前保本理財產品已經納入銀行表內核算,視同存款管理。

數據顯示,2016年末,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3.11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79.56%,較年初上升5.39%個百分點。今年以來,非保本產品的佔比越來越大,凈值化產品也越來越多。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打破剛兌的方向更加明確。

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目前凈值型產品發行以及存續數量最多的是股份制銀行。截至2017年上半年,股份制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數量接近700款,在各類性質銀行中居首位。

整體上看,各類銀行都表現出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想法,這是監管層希望引導的新方向,同時也是對銀行自身投研綜合能力的考驗。

在8月19日舉辦的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7年北京年會上,多位監管人士和業內人士就直言,目前將近100萬億元整個財富管理產品當中,銀行大約有30萬億元,佔到三成,但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關係也是資產管理市場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剛性兌付」是對市場規律的扭曲,還會助長投資者不理性的行為,應實行「新老划斷」,新發產品不能再剛兌。長期以來,銀行理財受到不少保守型投資者的青睞,但卻不知銀行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已經埋下不少風險的種子。

最新政策是銀行對每筆理財產品銷售都要進行錄音和錄像。通過雙錄雖然能夠有效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但是以後在虧損時,也不能要求銀行進行兌付,實現了「買者自負,賣者盡責」的原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