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是一個藏在藍色褶皺里的倫敦|從倫敦的 Blue plaque說起

熟悉倫敦的朋友們可能對上圖裡的藍色圓形牌匾有點眼熟,對了,這就是有名的藍色牌匾(Blue plaque),是一種安置在公共場合的永久標記,以紀念一個地方與某個有名事件或人物之間的關聯。世界上第一個藍色牌匾於十八世紀設立在英國倫敦,標記知名人物的家或工作場所。

現今,「藍色牌匾」已經遍布整個世界,包含法國、義大利、挪威、愛爾蘭、波蘭、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英國和美國的市鎮。

在微信君去年推薦的文章《到倫敦,一起尋覓十位文學大師的印記》,就出現過紀念喬叟卡爾·馬克思的藍色牌匾。(點擊上圖可回看相關文章)

現在英國人還開發了以「BLUE PLAQUES」為名的 App 供遊客使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下載哦,就不多說了。

然後微信君就想起了才上線不久的國內某 APP ……見上圖右,不多說,懂的自然懂,嘿嘿。

當然,作為文學愛好者,假設你在倫敦每一條街道,每一個拐角,和莎士比亞、彌爾頓、伍爾夫、艾略特……與標誌著如上這些大作家曾留下印跡的藍色銘牌不期而遇,是多麼讓人興奮且美好的一件事啊。

自 1867 年以來,不斷有新的名字加入這條藍色的行列,構成了一幅不容錯過的倫敦文學地圖。看看下圖這張英國人選出來的倫敦 Top 10 Blue Plaques,是不是有一種打起背包就去倫敦的衝動?

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尤其是 2016 年英國脫歐的喧囂,讓人不得不以新的目光去看待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尤其是那些在傳統西方文學世界里被忽視、被邊緣化的移民人群。就這個角度而言,這張倫敦文學地圖上或許應該再添一個名字: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

扎迪·史密斯,英國青年一代作家代表,曾三次入圍布克獎候選名單,並斬獲諸多文學獎項。被譽為「種族、年輕、女性」代言人。(點擊左圖跳轉閱讀《「多元文化」代言人?那是我的現實生活》

這位自踏入文壇以來就一直被推舉為「種族、年輕、女性」 代言人的英國青年一代作家代表,以其諷刺幽默的文風、節奏鮮明的敘事、豐富的語言表現力捕捉著隱藏在當代社會庸常生活背後繁雜的衝突與隔閡,關注著英國移民人群的生活。

在她最新的單行本短篇小說《使館樓》(The Embassy of Cambodia)中,史密斯再度回到了她最為熟悉的倫敦西北部,講述了一個獨特的「威爾斯登故事」。

2013 年,《使館樓》首發於《紐約客》,后以單行本形式出版。故事發生在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結束后不久,圍繞著一名非洲裔女傭法圖的經歷展開,別出心裁地採用羽毛球比賽計分制度的形式將小說分為 21 章,以寥寥數語捕捉著大多數作家需要耗費上千字才能展現的場景。

如史密斯自己所言:

這片地區(威爾斯登)一直是我創作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我發現,不止是我,所有和我一起長大的人,以及生活在那一帶的居民,對那片地區都懷有特殊的感情。說不定,倫敦每片地區都是這樣。……在倫敦,每片街坊具有某種自成一幫的特色。有時,倘若我去倫敦南區,會遇到那種興高采烈、對當地幾條街道特別著迷的人,雖然那些街道其實毫無意思,但對他們而言卻意義重大。

由此,史密斯為讀者帶來了一個不同於以往任何想象的倫敦,「一個你從任何旅遊指南上都看不見的倫敦,一個更痛切、更辛酸也更斑斕的倫敦」。

與大家分享《使館樓》譯者黃昱寧老師的譯後記。

一個更痛切、更辛酸也更斑斕的倫敦

就藏在這區區幾萬字的褶皺里

文|黃昱寧

- 聲明:如需轉載先請私信聯繫 -

扎迪·史密斯似乎是那種天生就能從大城市的喧囂蕪雜中聽出交響合唱的作家。從《白牙》到《簽名收藏家》、《美》,再到2012年在大西洋兩岸均引起熱烈反響的《西北》,史密斯洞察並描摹現代城市不同階層、族裔生存狀態的技術愈見純熟。有時候,史密斯的這種能力甚至在一些規模更小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集中和充分,比如這部起先發表在2013年的《紐約客》雜誌,後來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小說《使館樓》。

英國報章把《使館樓》比喻成一台智能手機,尺寸玲瓏卻內藏乾坤。這話大抵是說這個短篇的單位信息量遠遠超過了平均水準,卻又組織得自然妥帖、井井有條。讀完這篇小說,你的記憶里會清晰地留下倫敦威爾斯登地區的一條街,街上的住戶「多半是富庶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姑娘法圖是一個巴其斯坦中產家庭的住家保姆,沒有工資,也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每周一上午偷偷使用這家人的會員入場券,從街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到一個高檔健身中心游泳——這點小小的冒險,這段短短的旅程,是法圖艱辛生活中的亮點。

小說照例要起波瀾。這次是這戶人家的孩子出了一點意外,恰巧被法圖化解。然而救命之恩反倒打破了主僕關係原有的平衡,史密斯寥寥數筆就把這種弔詭的轉變刻畫得入木三分。法圖面臨被無端解僱的命運,她有點迷茫,卻並未失去希望。至此,此前種種關乎心靈的鋪陳——法圖莫名被柬埔寨大使館建築吸引的瞬間,使館樓圍牆上飛來飛去的羽毛球(「擊球,扣殺」……),她與來自奈及利亞的教友安德魯的約會與討論,那些關於信仰與現實的隻字片語,彷彿都生出藤蔓來,彼此勾連成一張網。正如這條短短的街道,承載著族裔、階層之間的碰撞,頓時也成了整個倫敦,乃至整個世界的縮影。

小說的視角跟著法圖走,但敘述卻彷彿是通過一個更抽象、更超然的聲音實現的——有時候這個聲音是「我」,更多的時候,則是「我們」。對此,英國媒體同樣給出了饒有趣味的比喻:「就像古希臘合唱團」。具體地說,這樣做不僅能在法圖的個體經歷中注入普遍意義,而且在敘述中平添一層反諷色彩,比如:「幾年前,柬埔寨大使館第一次出現在我們這一帶時,有人說,『呃,假如我們是詩人,看到大使館突然出現在這裡,沒準能寫出一首頌詩之類的玩意。』(因為大使館通常都在市中心。我們這是頭一回在郊區看到使館樓。)可我們終究也不是什麼詩興盎然的人。我們是威爾斯登人。我們的趣味總是乏善可陳。」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使館樓》都是兩千年之後具有示範意義的短篇小說。它在一個標準短篇的容量中嵌入了中篇小說的結構,又以嫻熟的技巧和廣闊的視野,使讀者得到類似於長篇小說的閱讀體驗。透過法圖的遭遇,我們既對現代大都市的痼疾感同身受,又會在這位新移民越來越清晰而堅定的自我認知中看到些許微茫的希望——而後者,在一部直擊現實、不迴避任何陰暗面的小說中,通常是很難處理得令人信服的。史密斯不僅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或許正因為如此,史密斯本人對《使館樓》十分偏愛,不願歸入短篇小說集,而是堅持要將它作為一部獨立的作品出版。中譯本採用雙語對照方式,並配上熟諳倫敦街景的馬岱姝女士繪製的插圖,力圖呈現這種短篇文字的獨特韻律和字裡行間強烈的畫面感。一個你從任何旅遊指南上都看不見的倫敦,一個更痛切、更辛酸也更斑斕的倫敦,就藏在這區區幾萬字的褶皺里。

(完)

相關圖書推薦

點擊封面可跳轉閱讀扎迪史密斯專訪

《使館樓》(中英雙語版)

[英] 扎迪·史密斯|著

黃昱寧|譯

「多元文化代言人」扎迪·史密斯重量級短篇小說,一部不容錯過的倫敦手繪文學地圖,特別附錄獨家專訪。

隨書附贈知名藝術家馬岱姝傾情繪製倫敦原景插畫裝飾卡

如您對這本《使館樓》感興趣,

試試或戳文末「閱讀原文」吧

戳封面可跳轉試讀

《美》

[英] 扎迪·史密斯|著

姚翠麗|譯

大膽、喧鬧的情節鋪墊,完美設置的或詼諧或尖刻的對白,對學術界的荒誕現狀入木三分的刻畫,無一不體現出扎迪·史密斯對宏大的、福斯特式主題的絕妙把控:友誼、婚姻、社會衝突、藝術性論戰的表達。

如您對這本《美》感興趣,

試試吧

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