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專家建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產融合」是最佳途徑

中新網成都6月30日電 (楊珺 岳依桐)30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五屆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成都)高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都市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周培認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中一產、二產、三產融合,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最有效途徑。而發展農村新興服務業,如生產性服務業、農村生態增值服務業,是推進農業三產融合的重要切入點。

資料推:成都第五屆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市民參觀特色水果。 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經濟實力已增長到世界第二,貿易額也位列世界前列,但農產品貿易仍然是逆差狀態,農業競爭力堪憂。」國家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天佐說。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1至12月,農產品進出口額1845.6億美元,貿易逆差385.8億美元。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共識。張天佐認為,目前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應以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為契機。他表示,根據經驗,一個國家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是食品消費結構變化顯著加快的階段。「當前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們現在消費的農產品從以溫飽型為主體的食品消費格局正在向風味型、營養型、便捷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轉變,這表明農產品加工業面臨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張天佐提出了目前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方向:發展食品加工的裝備製造業,減少對關鍵加工設備的進口依賴;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可減少每年產後損失數千億元;發展主食工業化產業,適應人們現在主食消費的方式由家庭製作向依賴於社會化供應方式的轉變;發展休閑食品業,該產業年均加工產值在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至7000億元,且年均增長速度達15%;發展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副產物綜合利用,可減少資源的浪費與環境污染。

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李金祥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於信息化。「大數據、電子商務、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使信息化成為當今經濟社會最活躍的生產力。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將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持久的推動力。」李金祥說。

他認為,信息化技術與現代農業可緊密結合:大數據可以優化農業供給側資源配置;電子商務可以催生農業供給側新動力;「互聯網+」可以驅動供給側跨界融合;物聯網等技術可以助推供給側質量安全。他表示當前應構建國家農業大數據中心,推動農業資源要素數據共享,強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研究,開展試點並推廣加速信息化進程。

周培說,「以美國為例,在食品創造的價值中,農業實際上佔比僅為10%,其餘90%的價值都是非農經濟領域創造的價值。一個農民在農產搞生產,其餘9個人要從事農用生產資料服務、農產品加工與銷售服務。」他認為,目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應加強產前規劃設計、農資配送、產中的耕作、田間管理和技術諮詢,產後的加工銷售、物流等服務業。

周培表示,農村生態增值服務業應做到產業創新。「法國的農業旅遊收入相當於整個國家旅遊收入的20%,我們國家也在推農業旅遊,比如農家樂,可是農家樂發展到今天還有很多問題,它的形態比較雷同,而且創新性不夠強,缺乏創意。」周培表示,農村應根據自身市場與交通情況,針對性地發展休閑、旅遊、觀光、養老、醫療等多層次、多功能產業。(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