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略說菩薩種性(5),六波羅蜜多種性相(1): 一、施種性相

略說菩薩種性(5)

六波羅蜜多種性相(1)

一、施種性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性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謂施波羅蜜多種性相,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瑜伽論記》卷第八:「前中景云:法爾本有無漏種子是種姓(性)體,依此種子修行六度,表示菩薩有種姓(性)體名為種姓(性)相。六度體性者:法施、財施即用無貪善根相應思業及所發身語共起五蘊為體。無畏施者:即用無瞋善根相應思等五蘊為體,若據檀義攝於六,則用三善根所發三業一切善法以為體。施、戒有三聚,則用一切善法為體。忍中他不饒益忍以無瞋為體。安受苦忍三藏雲精進為性,亦可以智推業故能安忍即智為性,法忍思惟解忍智慧為性,同時共起亦五蘊為體。精進克性用靜慮精進數為體,若取俱生三業是則五蘊並是精進。靜慮用別境中定數為體,因定所生功德法門併名靜慮。慧用別境中慧數為體。十波羅蜜中后之四度是緣俗智,第六般若是緣理智。若唯立六度,則第六中通真俗也。泰云:無始已來所作施等雖非蜜多,而是蜜多相由此相故令他比知,身中實有菩薩種姓(性)。」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的種性的相貌,由於他有這樣的相貌,就使令別的人知道,他真實是菩薩。這六種相貌是什麼?謂施波羅蜜多種性的相貌、戒波羅蜜多、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慧波羅蜜多種性的相貌。

種性就是因的意思,六種波羅蜜多是成佛的因,所以叫做六波羅蜜多種性。

一、施種性相

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性相?

《瑜伽論記》卷第八:「隨別釋中文即為六。就辨施中有三,初征問發起,次正解釋,第三總結。正解文中,初辨三施,第二六句分別。前中又二,初明菩薩本性樂施,第二對境能行。能行又三,初明財施,次辨法施,后無畏。財施文中前明悲田行施,后明敬田行施。悲施中初明有財施,后明無財施。就有財中前明多財施,財物雖少下明少財施。多財施中三時心凈。施前心喜,正施歡喜,施后無悔。」

解釋施波羅蜜的相貌。

謂諸菩薩本性樂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恆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佈,心喜施與,意無追悔。

先說明財布施。「謂諸菩薩本性樂施」,菩薩的本性就歡喜布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對於他現在所有的,能夠布施的這些物品,「恆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佈」是恆常、是不間斷的常做這件事,對於一切有情的布施,心裏面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的分別。不分別這個人和我有怨仇、這個人和我有親厚的關係、這個人不怨、也不親,是中庸的。是「有德有失」,這個人是有道德的,這個人是有過失的。這個人是劣品、等品、勝品,不這樣分別。這個人是有苦惱,這個人是有快樂,他不分別這些事,他平等的布施。

「性能於他」,能與他人平等的分佈他所有的物品。「心喜施與,意無追悔」,《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又諸菩薩施前意悅、施時心凈、施后無悔。」,想要做的時候,心裡歡喜;正做的時候心也清凈也是歡喜;做完了的時候,心裏面也不會後悔的。

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

若布施的東西很少,也能夠「均布」,平均的布施。「惠施廣大,而非狹小」,他做這件事的心是很廣大,平等是廣大,若是有怨親想那就狹小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又不狹劣而行惠施,謂財雖少尚廣心施,何況財多!」菩薩不是狹劣的行布施,就是菩薩也可能這時候錢很少,但是心量很大,那是他本來的智慧境界,廣大,廣施。「何況財多」,何況是財富很多。

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為他贊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

《瑜伽論記》卷第八:「物多普惠物少濟貧,言無所惠施深懷慚恥為他贊施等,是無財施。」

如果發菩提心的菩薩,是個窮人,沒有什麼物品可以惠施的,那他怎麼樣做?「深懷慚恥」,他心裏面感覺到很慚愧、很羞恥。「常好為他贊施勸施」,為別人讚歎這個布施好,勸人行布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見到其他人布施,他也心懷喜悅,隨喜。

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

《瑜伽論記》卷第八:「敬田可解」。

對於「諸尊重」,就是有道德的人,尊重者;或是得聖道的人。「耆宿」,就是年紀很大有道德的人,這都是良福田。「應供養者」,這是所應供養的,「從座而起恭敬」的「奉施」供養他。

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若請不請,如理為說。

《瑜伽論記》卷第八:「次明法施。其彼彼此世他世等者,於彼三世離惡行善事中作不請之友慈心恆說。」

這是法的布施。「於其彼彼」就是對於所供養的一位、一位的,「此世他世」在時間上說是現在世或者是未來世,「有情無罪利益」之「事」,對於有情要為他們開導,「無罪」沒有過失的,對人有利益的事情,就是所謂的善法。「若請不請,如理為說」,若他來請我,或者他不請我,我都是如理的為他開示。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又諸菩薩為諸有情如理宣說,謂於樂行惡行有情,為欲令斷諸惡行故,以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為宣說。或復方便善巧宣說。如於樂行、惡行有情,為欲令斷諸惡行故;如是於行慳行有情,為欲令彼斷慳行故;於現法中求財寶者,為欲令彼正少功力,集多財寶守護無失;於佛聖教懷憎嫉者,為欲令彼得清凈信、證清凈見,超諸惡趣,盡一切結,越一切苦,應知亦爾。」

對於歡喜做惡事的人,為了使令他斷諸惡行故「以相應文句」,就是與理相應的文句、語言。「助伴」,就是還有其它的語言伴隨著與理相應的語言。「隨順、清亮」,隨順那個人的心情,但是要與理相應。「清亮」就是說出來的話很清楚、很分明的。「有用」,說出來的話有實際的效用。「相稱」,就是還能做得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情說了沒有用,所以就是不相稱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恆常所作,故名常委。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先解釋「常委」。「委」就是審悉所作,「常」就是恆常所作,「故名常委」。

「審悉所作」:審這個字,當作詳細講。悉是圓滿、窮盡的意思。菩薩為眾生說法,當然是有一個範圍;這一類的眾生的根性在這個情形下,菩薩為他用名句文安立的法門,在這個範圍內,很詳細的為眾生說法,眾生更容易明白佛法,生歡喜心。

「恆常所作」:菩薩為眾生說法並不是就只是這麼一次,而是常常、多次為眾生說法,就叫作常委。

「彼分者」:常委分這個「分」是什麼意思?「謂正見等」:就是八正道。

「此是彼資糧故」:八正道是得聖道的因緣。資糧是因的意思。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一:「分資糧法者,即菩提分,不余分資糧法也。此意即稱理之文句義,和雅之聲,順無漏道,是順菩提之分法。為樂行惡行眾生說之,是此中意也。」

前面是說若行惡行的有情,要為他開示道理。「於佛聖教懷憎嫉者」,這個眾生對於佛法有憎恨心。「為欲令彼得清凈信」,使令他對於佛法有清凈的信心。「證清凈見」,使令他成就清凈的智慧。「超諸惡趣」使令他超越三惡道罪過的惡趣的事情。「盡一切結」,滅除一切煩惱;「越一切苦」能超越、解脫一切三惡道的苦。「應知亦爾」,應該知道為這個人說法也是這樣子。

由前面舉出來這件事,可以知道諸所說的事情「隨其所應」,能夠契機、契理。能令有情此世、他世都是安樂的,此世不做惡事也是安樂,此世不做惡事,將來不得惡報,所以他世也是安樂,「是名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之「事」。

「若他求請或不求請,以相應文句等而為宣說,是名如理為說」,「如理為說」是這樣意思。

菩薩如理為眾生說法,能使令眾生斷諸惡行

若諸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於種種常極怖中,隨力濟拔。

《瑜伽論記》卷第八:「下明無畏施。若諸有情怖於王賊,有情難也。水火等者,無情難也。」

這是說無畏布施。「若諸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國王就是政府,賊是土匪。有王怖、有賊怖,及水火的恐怖、地震的恐怖。「施以無畏」,菩薩有這種能力,能布施他,使令他不恐怖。「能於種種常極怖中」,各式各樣常有的恐怖中,「隨力濟拔」,隨他的力量救護眾生,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就有這個本事了。

受他寄物,未嘗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誑。

於共財所,亦無欺網。

於其種種末尼珍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

《瑜伽論記》卷第八:「自下六句分別。受他物未甞差違等者,第一有信也。於共財所下第二有義也。於其種種末尼下第三明其正直。舊地持文明不貪也。文相全別。基云:此中意謂人有種種珍財其心迷倒故,不能收拾不能防守,先寄施他心迷倒故不能記憶。菩薩能正開悟未尚令他欺網於彼,況當自為。」

這是財施攝。「受他寄物」,菩薩接受他人財物的委託。「未嘗差違」,還的時候,分毫不差,這表示是有信用。「若負他債,終不抵誑」,若是菩薩欠人家債,也絕不會抵賴的。還是照樣不欺誑,表示菩薩有信用。

「於共財所,亦無欺網」,財富大家共有,也不會從中有欺騙的行為。「於其種種末尼珍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這些財物、珍寶都是屬於資生具。「心迷倒者,能正開悟」,有的人有這麼多的財寶,但是他迷惑無能,不懂管理。這時候,菩薩能正開悟,指導他管理的智慧。

「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某甲不能管理了,可能要把他的財富委託某乙管理。但是他本身迷惑無能,就容易受人家的欺騙了。所以這個菩薩,就去開悟他,開悟這兩方面,令他心裏面明了。「尚不令他欺罔於彼」,這位菩薩不叫某乙去欺騙某甲。「況當」,何況自己做欺騙人的事情?

其性好樂廣大財位,於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樂大事業,非狹小門。

於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妓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舍,深生慚愧。

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

《瑜伽論記》卷第八:「其性好樂廣大財位已下第四明性廣大。基云:謂菩薩心廣大故,心好受用,非少財位,其性好樂廣大財位,以事業廣大而非狹小故。又前已明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慧施廣大而非狹小,今明性好樂大財位施能均布,事業廣大而非狹小,即與前文小物多物好樂為異也。於諸世間酒色下第五明於五欲能速厭舍。得大財寶下第六明不貪著。」

「其性好樂,廣大財位」:性,就是菩薩的心,他的心性歡喜有廣大的財富。於彼一切廣大的財富「心好受用」,歡喜擁有很多的財富地位,能夠行菩薩道。「樂大事業,非狹小門」,也歡喜有廣大的財富事業,不是一個小小的境界。

「於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妓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舍,深生慚愧」,這位菩薩對於世間上一般人所歡喜的酒、色,博戲就是賭博,這些歌和舞、倡妓的事情,還有種種的變現的活動,是「耽著事中」,這些事情都是很容易令人生愛著心的。這位菩薩也有這些愛著心,但是他很快的「速疾厭舍」,就是厭惡這件事,就棄捨了,就是不執著了。「深生慚愧」曾經愛著這些事情,反省自己就有慚愧心了。

「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這位菩薩獲得了很廣大的財寶,他心裏面都不愛著,何況這個賭博、倡妓這些小利。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菩薩有施波羅蜜的相貌,種性就是因的意思,施波羅蜜多是成佛的因,所以叫做施波羅蜜多種性。

延伸 閱讀 : 1、

《顯揚聖教論》中的發菩提心儀軌

2、

發菩提心的內因、外緣、作用力3、略說菩薩種性(1)種性持4、略說菩薩種性(2):發心持、覺分持

廣 種 福 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