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的焦慮與脆弱一部分是你造就的…

陳默 《陳默:如何做不焦慮的家長》主講人

採訪者:周俐君

01/

焦慮的家長造就了焦慮的孩子

獨生子女具有與日俱增的孤獨感,孤獨感的副產品就是容易脆弱。

競爭社會,家長、老師的焦慮感染了這一群孩子

所以,孩子們慢慢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陳默有一個「第三隻籠子」理論。

假設把老鼠放在籠子里,籠子外面裝一扇門,踩一下門就會有食物送進來,老鼠會怎麼做?會一直踩。如果有第二隻籠子,踩一下門就電擊一下,老鼠會怎麼做?不踩了。再假設有「第三隻籠子」,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會糾結——到底該不該踩?現在的孩子,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就像電擊,他們如同活在「第三隻籠子」里。

為何近年來「問題孩子」這麼多?

陳默認為,原因只有一個:現在的孩子和以前不一樣,孤獨感很深,現實感很弱,容易無端傷感。他們普遍住在高樓公寓里,常常只在電腦的虛擬世界體會現實,在真實的世界里反而有虛擬感,難以承受競爭激烈的環境,以及家長過高的要求。如果是曾經遭受過打擊或有創傷性經歷的孩子,還易產生輕生念頭。

案例:

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三的孩子來找我諮詢,他們所有的癥狀都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你問他想不想考大學?他回答,想,還要考好的。那為什麼不投入呢?因為他們焦慮不堪。我只要說一句話他們就會淌眼淚,我說:「你可能考不到你覺得理想的大學,然後你會覺得實在對不起你的家長,他們對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們一聽眼淚就淌下來。

問:從你接觸過的案例來看,孩子的心理問題歷程變化?

答:80年代孩子的心理問題可能就是玩和學習的衝突,但後來不一樣了,90年代以來,在物質不缺失的情況下,孩子會越來越感到孤獨。

第一,他們都是獨套公寓里的獨子。獨套公寓里的獨子有什麼樣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試試,到春天的時候,買一隻剛剛生出來的小雞,養著它,給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兩個禮拜以後小雞就死掉了,因為小雞也會孤獨。

現在的孩子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那麼孤獨會有哪些麻煩?第一,人一孤獨,無端傷感,莫名其妙流眼淚;第二,人一孤獨,思考力就變得非常強,所以麻煩就來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過早地思考了一個終極問題--最高哲學問題--「我存在有什麼意義?」

我們現在的孩子,連四歲的孩子就會在那裡發獃了,你不知道他小腦袋裡想什麼。一旦人有這種問題,痛苦就伴隨著他了。所以我們教育面對的問題是我們得知道這些孩子是什麼人,才可以有方向。

02/

案例:

曾經有一次有個重點中學高中的學生,她帶了一個手機給我們看,她說,「老師,我們在玩這個東西」,我一看嚇一跳,玩什麼?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嗎?這種行為我們怎麼理解?這就是現實感缺乏的表現,他必須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存在。可惜,我們教育者全然不知。我們只知道他的成績上去了還是下去了,而成績下來有太多的因素。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孩子,這些都是他的內心的一些痛苦點。

問:父母如何著力改變?

答:首先母親一定要克服焦慮,因為很多媽媽經常是不停在說考試,比如月考考完了,接下來就說期中考試,期中考試考完又說下個月考、說期末考試,張口閉口不停在說考試,這實際上就是製造一種焦慮的氣氛,這是很感染孩子的,不應該這樣做。

案例:

一次有個學校把我叫去,一個教室里都是初一的孩子,還有一個教室是他們的家長。我先進學生的教室問初一的孩子,說同學們問你們個問題,你們為什麼要學習?有學生回答,為我老媽。我說那不為老媽還為什麼?又有學生回答。因為九年義務教育不完成為教育局要找他。

我來到隔壁家長的教室,說我剛從你們孩子的教室里出來。在座的家長,我剛才的問題你們怎麼回答他?我讓一個學生的爸爸說,學生的爸爸回答,我會跟他說你要好好學習,因為現在社會競爭很激烈,你要參與競爭就一定要努力好好學習,因為好好學習才能有好的文憑,有好文憑才會有好工作,才會有好日子過。

我說如果你的孩子問你什麼叫好日子,如果這個爸爸說好日子就是有房有車,那孩子會說我現在都有了。我說為房子和車子讀書是你們這一代,不是他們這一代。

問:要給孩子輕鬆的環境,如何做才不會過頭反而變成溺愛?

答:孩子的教育有幾種模式:

  • 嚴厲性的父母,這樣的孩子守規則,但是沒有創造力。

  • 放任性的父母,特別是父母做生意的,孩子物質能滿足,但是精神不能滿足,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與父母不親密,也發展不好。

  • 溺愛的父母,生怕孩子有一點點不高興,特別是年紀大的父母。這樣的孩子變成洞里老虎,且極度依賴。長大后很善良,不會害人,但是沒出息,太依賴。

心理學有個要求,對於低齡的孩子,要有延遲性。比如孩子要買文具,你不要馬上買回來。你說等媽媽哪天路過文具店去給你買。孩子要吃蘋果,你不馬上給她拿,你說媽媽先去洗衣機把衣服洗了再幫你拿。

例:心理學實驗,給小孩子一人一粒朱古力,說老師待會回來,如果朱古力不吃的,老師會給你再加朱古力。老師走後,大部分孩子就吃了,少部分孩子能夠自己克制住,等待老師回來。跟蹤調查下去,這些等待的孩子將來都成為精英。另外,還有一個民主性教育,比如你和孩子商量,是否需要去請家庭教師。這種民主性教育下的孩子將來很有出息。

上海的教授到美國教授家裡做客,美國教授的大兒子是很年輕的教授,小兒子是搞園林的,他從小喜歡。上海教授就一直表揚大兒子,年紀輕輕就成為教授了。美國教授覺得很奇怪,為何你不表揚我的小兒子。我們覺得小兒子做得很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得很好。

問: 怎樣的母親才能養育出好孩子?

答: 能平衡等邊三角形關係。這樣的母親要能滿足下面三個條件:

母親要大氣的。大氣一是指可以和孩子討論綠豆、天下事、關懷民族問題的母親;二是指母親有真正大度的胸懷,能接納親屬,有愛心的大度的母親,和學歷無關;

母親要自然的。凡是把事情做過頭的就不是自然的母親。現在很多孩子面對的就是不自然的母親,媽媽講的都是正面的東西,積極的東西,媽媽的成功,但是媽媽做的事情是不自然的,比如說媽媽是如何對待爸爸的親屬的。這個孩子的內心是分裂,不知道是看得起母親還是看不起母親。媽媽既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成功,也要告訴孩子自己的失敗。媽媽既要告訴孩子人生的不容易,也要告訴孩子社會的不如意。讓孩子覺得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聽到完美的,看見不完美的。

母親要輕鬆的。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母親本身有抑鬱症,經常發脾氣,無法情緒失控,那麼沒法養好孩子,因為孩子始終生活在忐忑不安中。現在除了要提倡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也要給孩子輕鬆的心理成長環境。

03/

育兒書和老人的教育矛盾

Q:與老人同住的孩子教育方面的矛盾如何解決?比如孩子喜歡玩米,老人不贊同。孩子晚上要出去買東西,老人騙孩子說外面的店已經關門了。

A:父母首先要自己想清楚,孩子的問題是否有邊界,如果是沒有邊界的,那麼就讓老人學習,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如果有邊界的,那麼私底下和老人說好,生活聽老人的,教育聽父母的。那麼遇到這種問題就要和老人說好,然後讓老人照做。

Q:我學過很多育兒書,但是發現行為沒有效果。比方晚上很晚,我好好跟她講,她不肯睡覺。但是阿姨跟她說外面有大灰狼要把你吃掉,孩子馬上就睡了。所以我比較困惑,這些理論怎麼和實戰經驗相結合?

A:你根本把自己的實戰機會讓給阿姨了。一個孩子晚上媽媽陪著睡覺很重要的,特別是3歲以內,這個權利不能給別人。你既把這個權力給了別人,又想得到運用這個權力下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晚上是人最恐懼的時候,特別是小生命,她最需要母親,然後你把這個權力又讓給保姆了,怎麼行。做媽媽再累也要晚上陪孩子,辛苦三冬三夏。

04/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

你也應該在成長的路上

問:孩子家裡很活潑很好動,幼稚園老師反映很安靜,拘謹,不活潑。

答:洞里老虎,家長特別是老人注意不要保護過度。

問:幼稚園孩子在幼稚園吃飯拿第一名,回家吃飯很慢,最後還要媽媽喂。媽媽問他,他就說因為幼稚園為了拿第一,所以太累了,回家要媽媽喂。老師反映孩子自尊心很強,樣樣要拿第一,挫折教育不夠。

答:吃飯兩面派很正常,外面有壓力,回家來釋放。其實你的孩子樣樣要第一,一定是家長平時的言行舉止已經讓孩子感覺到了。其實這也好的,讓孩子努力向上,但是不能過度。萬一將來做不到,就要出問題了。解決辦法是家長要改變觀念,多關心孩子是否健康,別人學得會的東西,我孩子是否能學會。孩子是否有探索精神,孩子喜歡啥。多看看科技館,多探索。少說哪個同學做啥啥了,少去關心別的孩子做啥。也和幼稚園老師打個招呼,不要太鼓勵了。

問:大班的孩子老師反映控制不住自己,一個孩子調皮,他也跟著調皮。

答:這個很正常,是這個年齡的正常反應。不要聽老師的,幼稚園老師希望孩子最好都是木頭人。

案例:

有一個孩子跑到我這邊,說他就是非要留長頭髮,穿花衣服,校服到門口就脫掉了,結果教導主任跟他說,要不剪頭髮就不要來。後來我打電話給他班導,我說,「你知道嗎?這個孩子的動漫知識,我連做他的學生都不配。你把一節班會課給他,讓他展現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從此就會改變。」

問: 老師對孩子產生負面評價怎麼辦?

答:國小階段,媽媽要做一塊橡皮,把老師的負面影響擦掉。老師說的負面評價,媽媽對孩子要說那是老師失控了,媽媽最了解你,媽媽認為你很好。學習是長跑,是馬拉松,誰跑到最後還不知道。

國小老師有個特點,你去問他小孩子好不好,他都說不好的。老師不來找家長就好了,有事老師會馬上找家長的。老師看學生肯定看不順眼,你想50歲的人看7-8歲的孩子肯定是看不順眼的。如果老師找家長,那麼家長一定要穿上鐵馬夾,把老師說的話全部都扛在自己身上,對小孩子說老師說你很好,就是有一些小瑕疵。

現在有很多老師非常焦慮,媽媽不能做老師的幫凶。如果你一旦作了老師的幫凶,那麼你的孩子會變得很焦慮,因為孩子都希望做一個媽媽眼裡的好孩子,但是由於他年齡段的特點,他做不到,那麼他就會焦慮。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只要你有好心態,你的孩子就會笑到最後。

案例:

陳老師有年夏天曾遇到四個孩子,一個是市委領導家庭,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集團公司老總,一個是集團公司黨委書記。

這四個爸爸的四個兒子,兩個名牌高中,兩個名牌大學。四個孩子都很聰明,但是讀書都不及格。這四個孩子只要爸爸一出現,就會低著頭,很怕爸爸。而四個爸爸是如何教育兒子的呢,就是通過講自己是如何如何成功,這樣反而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老總說我的兒子應該是怎樣怎樣的,這樣兒子心裡就想做你的兒子真倒霉了。教授家庭學歷都很高,連奶奶都是碩士學歷,後來兒子承受不了這樣的背景壓力,兒子考了三流大學,天天打遊戲,後來自殺了。

有時候家長要做一個有通透里的人,當孩子有個行為出來,家長要靜下心來想想行為的源頭是啥。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很有教育別人的資格,非常堅持自己的理論,很難改變。當時陳老師就問他,你父親小時候怎麼管你的,他說有6個兄弟姐妹,父母啥也不管。陳老師就說因為你父親從來不管,所以你能成為黨委書記。而你的兒子成為不了你,因為他有一個和你的父親不一樣的父親。

問:后青春期16歲以後該如何注意教育問題?

答:16歲很搞的,關鍵是孩子能不能找到自己長大的證據。他是一棵樹,上面的天花板,那麼他穿透不了,一直壓抑,穿透不了,不能往上長,就會長歪了。父母不能做天花板,要做一張紙頭,要平等對待,讓他穿透,去長成大樹。

我們來看他們還有一個特徵,個性化要求非常高。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現在的孩子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麼可以不知道我來過?」他必須要展現個性。那麼我們的教育允許嗎?設計出來讓他展現個性的平台了嗎?我們班級的班會課是不是提供了呢?

05/

不要讓夫妻關係成為孩子的負擔

案例:

女兒抑鬱很多年,已經工作了找到陳老師。他的父親很不好,確實是壞人,已經在監獄里。母親一直跟她說父親很不好,而且母親改嫁後繼父也說她的親生父親不好。這個女兒一直抑鬱,到後來甚至不能上班。

陳老師對女兒說,你能不能做件事,去監獄看看爸爸,她從國中開始就沒有再看見爸爸了。女兒說我不能去看他,她是壞人。陳老師說壞人是法律評價的,子女對父母的評價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是你的爸爸。你不要對你的父親有任何的附加條件,這所有的附加條件都能被一個條件所抵消,那就是父親把你帶到了這個世上,給了你生命。如果一個人能夠認清這點,父母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這就足夠了,這樣的話很多對父母的怨恨就能消除。陳老師建議她去監獄看爸爸,並且如果可能的話,跟爸爸說,出獄后她來養他。看爸爸會怎麼講。

因為陳老師發現她內心非常非常渴望父愛,因為她一直缺失父愛。他去看爸爸,父女倆抱頭痛哭。父親一直在懺悔,說他到這地步是她母親如何如何挑剔造成的。女兒頭一回也聽到了母親的不好的地方。離開監獄的時候,女兒像是換了個人似的,輕鬆多了。一個人的基礎幸福感是建立在接受雙親的基礎上。

問:當家庭夫妻關係出問題后教育子女需要避免什麼?

答:當家庭夫妻關係出問題后,很容易出現拉攏問題。比如母親跟女兒說父親的壞話,無非想女兒面前表達自己付出很多,而父親啥也不做。拉攏子女並且詆毀對方。這樣家長講得越多,孩子越痛苦,因為家長講的話。孩子都會理性地接受。但是孩子很痛苦,因為這個不好的人,是孩子的家長。

問:孩子10歲,常問我更愛爸爸還是更愛我,如何回答?

答:戀母情結。畫等邊三角形給她看,這樣的關係最牢固。

問:到底什麼對孩子成長有益?

答:孩子成長的真正的養分實際上就是愛。有很多成功的父母,能給孩子很多的東西,但是孩子感覺這並不是愛,而是父母自己的需要,需要孩子成為為父母想要的那種孩子。要讓孩子感覺到充分的愛。愛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陳老師常問家長,你有沒有這樣的心態,哪怕孩子是個腦癱兒,你也會好好地養大他。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那麼為何你會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不能忍受。這樣就會給孩子一種感覺,你愛他是有條件交換的。你愛他,一定要他好好讀書,成為好學生。小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他挑釁你,他就做壞學生,看你是不是還繼續愛他。如果你不愛他,那麼他就想你的真面目露出來了吧。

所以家長很關鍵的就是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孩子就是平庸的,但是他平平靜靜,沒有災難。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那現在就不會過度焦慮。

後記:

兒童心理學家陳默的桌子上,10000多張單子已高高堆成一座小山。這是每位來諮詢中心的訪客都要填寫的心理諮詢記錄單。在近20年來,她開展了10000多人次心理個案諮詢,給無數個家庭解決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問題。

新知榜問這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心理專家,對自己孩子的育兒經。「其實就很平常。我覺得他們來到人世,就算來看看太陽,看看月亮,也是可以的。」陳默淡淡地說。

或點擊閱讀原文,試聽訂購課程

*陳默,上海市心理協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96年起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接觸過從幼兒、國小、中學、大學、職場青年大量疑難心理個案。著有書籍《孩子,你怎麼了》。喜馬拉雅付費課程《如何做不焦慮的家長》主講人。

*作者:本文轉自公眾號「新知榜值得學」(ID:zhidexue2050)並略作修改。部分觀點來自課程《如何做不焦慮的家長》,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具體課程。原文請點擊查看:你還在做焦慮的家長?5方面解決教育難題。「新知榜」為國內首家知識付費產品測評機構,擁有「新知榜付費知識排行榜」。

  • 95后婚姻觀曝光:選擇伴侶最看重的竟是…

  • 的孩子早已變了,你卻還執迷不悟

  • 父母,請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

喜馬拉雅官方公眾號

喜馬拉雅FM,您的聲音伴侶。

我是燈神,點贊的人有好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