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蘋果到底傷了誰?

微信和蘋果「開撕」,兩個霸道的規則制定者,到底誰錯了?,從規則的角度講,蘋果要求大家遵守事先開發者與它簽訂的規則,這個沒有問題。蘋果堅守規則本來無可厚非,但拿讚賞功能開刀卻容易遭人非議。

——互聯網新商業評論 木子

我給邱sir發了一條信息:你的手機是蘋果還是安卓?

邱sir是巨會讀的鐵粉。「我要打賞!你咋還不開通打賞功能?」這句話從他看了第一篇文章開始,說了將近一個月。我深深感謝說,先記下賞;本號還新呢,拿到原創功能之後,很快就能打賞了。

打賞功能今天剛剛拿到,卻已經不能打賞了。哦,是在蘋果的ios操作系統下不能打賞了。

更要命的是,據說調查顯示,用蘋果手機的人,打賞率比用安卓手機的人高很多。

我跟那些打賞意願強烈的鐵粉們開玩笑說,「希望你的手機是安卓」。

對於初入貴境的自媒體來說,這個開局有點悲催,有點無辜。

湯教授則是另外一個故事。她給學生的講義和課堂作業做了個公號,上周剛拿到讚賞功能,因為運動會停課,沒有更新,也就沒著急開,「結果就停了……停了……」

支付通道之爭

發生了什麼事?

根據蘋果的要求,在其操作系統上開發的app中,所有「虛擬物品」(虛擬商品)都必須通過蘋果IAP(In-App Purchase,應用內購買)機制進行,微信公眾號文章讚賞的功能也屬此類。

也就是說,要麼打賞走IAP支付通道,蘋果分走30%,據說支付過程還極其不便;要麼微信從蘋果上下架,或者關掉這個功能。

微信既不願意下架,也不願意把支付通道讓給蘋果,故而宣稱,經與蘋果長期溝通未果,不得不關閉此功能。

咳!多大點事啊?真靠打賞吃飯啊?

就拿自媒體人來說吧。打賞數目大的,一般都是大號。這些大號來自廣告和電商等方面的收入,零頭都比打賞數目大。打賞數目小的呢?本來就沒多少,切了也就切了吧……

可是,換一個角度看,那些小號的打賞本來就沒多少,再被腰斬以上,那也是不大不小的損失。

事大事小,本來沒有絕對的判斷標準;影響的人多了,小事也會變大事。當受影響的許多人是頗有話語權的自媒體人,就會鬧得更加歡騰。春節前的滴滴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蘋果和微信在支付通道上的爭端,有點像「神仙打架,傷及老百姓?」

網上有評論稱,這是蘋果「霸權」與微信「霸權」之爭。姑且借用一下這個概念,爭端的結果是觸動了另外一個「霸權」,自媒體的輿論「霸權」。

所以這個信息和相關討論刷了屏。

互聯網時代,光是大公司有「霸權」,消費者就沒有一點自我保護的東西嗎?

能用壟斷說事嗎?

認真說來,這還真不是小事。蘋果和微信兩大巨頭的碰撞,怎麼會是小事?問題是,到底有多大?

「不是錢的事!」資深媒體人小錇非常憤慨,這事哪止區區打賞這麼簡單啊。「應該打官司。騰訊牽頭,找各大遊戲、視頻、閱讀等付費服務的開發者,去法院告蘋果在這個環節壟斷必須放開,不能只有IAP。」

憑什麼?分成30%,一個頗為龐大的比重,如果真有機會打贏官司,這些開發者不介意一試吧?

「喬布斯定的霸道規矩,所有付費的內容,都被蘋果抽30%,太過分了。早年沒有其他支付方式也就罷了,現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普及后,還這麼做,實在太落後太霸道了」。

小錇繼而高屋建瓴地總結,「如果不能破除這個規則,說什麼內容付費的春天,全是扯。」

問題是,蘋果並不需要對所謂「內容付費的春天」負責。沒有內容付費這個概念的時候,蘋果就一直按自己的規則行事,也運行得好好的,而且其收入來源遠不止內容創業。

狀告蘋果壟斷的聲音不小。有人舉出微軟當年「世紀末審判」的案例。那時候,蘋果公司正是反壟斷的急先鋒之一。

上世紀末,微軟因為在windows操作系統上捆綁瀏覽器IE,被認為對網景公司的瀏覽器Netscape形成不正當競爭,導致其市場份額從80%降到62%,而微軟IE的份額則從0上升至36%。

而且,微軟當年捆綁IE,好歹還允許安裝Netscape。現在蘋果「捆綁」自己的支付通道,還不讓用戶用別的支付通道(比如微信支付)。相比之下,蘋果是不是更過分?

兩個案例最大的差別,可能在於其市場份額。蘋果在市場的佔有率不到15%,上面有三星,下面的華為與其差距也僅3個百分點,與當年微軟的情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即便是壟斷,也是依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形成的壟斷」,資深媒體人王以超稱,「蘋果的優勢在收窄,但除了樂視在PPT上超過蘋果之外,目前仍然沒有人可以取代。」

「我一直只反行政壟斷,不反技術壟斷。」他補充說。

能讓市場解決的事情,當然要讓市場自己解決。

贏了規則,輸了公關戰

遺憾的是,我認為蘋果在市場上會失分較多。

既然不能拿壟斷說事,既然是正常的商業決策,蘋果想怎麼做都是自己的自由。總不能我開放自己的場地,還不能設立規則吧?再者說,這是一個通行的規則,又不是只針對微信。

那麼,這事其實沒啥大不了?

當然沒這麼簡單。

蘋果堅守規則本來無可厚非,拿讚賞功能開刀卻容易遭人非議,理由至少有兩點:

其一,如果說蘋果分成30%是合理的話,那是體現其促成了用戶安裝和使用app的價值。而所謂讚賞,是讀者閱讀之後心悅誠服,主動贈送給讀者的,在這方面蘋果幾乎沒有貢獻,分成的理由很牽強。

其二,打賞的錢本來就沒多少,蘋果卻大費周章在這裡和微信扯皮,下刀不是地方,贏了也沒幾兩肉;現在一拍兩散,更是盡顯不智、小氣和矯情,令人大跌眼鏡。

有識者斷言,這反映了蘋果與微信之間的平台競爭越發激烈,已經顯性化,而且以後的碰撞會越來越多。

其實,競爭來自四面八方,以後看到的絕不會只是蘋果和微信之間的碰撞。

當前碰撞對蘋果的負面意義還在於,大量用戶選擇蘋果本來是純粹商業意義上的考慮,現在卻不得不加上技術層面似懂非懂的顧慮。

消費者選擇蘋果,原本看重的是它夠炫,性能好,應用豐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有這些就足夠了,不需要了解黑箱子裡面的東西。

現在呢?原本主要在比較專業的圈子裡的話題——諸如蘋果的封閉系統與安卓的開放系統之間的優劣,蘋果平台和微信平台之間的碰撞,等等——都以或專業、或業餘的方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真真假假,有對有錯,不一而足。

於是很多消費者「恍然大悟」,蘋果原來有著自己原本沒有意識到的風險!當「沒有微信,我用蘋果乾什麼?」成為金句,當「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在蘋果和微信間二選一,你會站在哪一邊?」成為爆文的標題,微信是不是偷偷長出一口氣,而蘋果的安卓對手們更是暗地拍手稱快吧?

如果不是因為這次事件,安卓對手們需要做多少廣告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反過來看,蘋果需要花多大的代價才能消弭其負面影響?

蘋果和微信在平台層面交了一回手,其手機對手卻因此得益不淺。蘋果要維護其封閉的生態系統,看來以後還要經常這樣多線作戰,顧此失彼。

互聯網大公司的行為,從商業角度看也許無所謂對錯,無非是利弊的權衡。但是,網路賦予其財富和影響力的同時,也放大了其行為的後果,而自媒體時代的這種後果,很可能被低估了。

輿論鼓噪一番,真真假假,熙熙攘攘。即便無所謂對錯,也不一定能興起多大風浪,卻可能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的判斷和行為。

有多少人會為了打賞別人而換一部安卓手機呢?這樣的人會很少。但潛移默化受影響的人會很多,也許下次因為別的什麼事,就可能換掉蘋果手機,比如,換新手機時不再選擇蘋果,或者iPhone8發布的時候不再那麼受追捧,等等。

更多的人會擔心蘋果這個封閉生態系統,理由多種多樣:花無百日紅,以後蘋果沒這麼牛了怎麼辦?它未來和其他平台還會發生什麼樣的碰撞?萬一有若干超級平台對30%的分成不滿,憤而轉移怎麼辦?相比之下,安卓手機似乎是個不壞的選擇。

其他各種可能或者不可能的場景,也被描繪甚至想象出來:

➤某個app不遵守蘋果的規則被下架了,其用戶怎麼辦?

➤即便遵守蘋果的規則,也可能很麻煩。比如,亞馬遜的電子書Kindle APP就沒有電子書的購買功能,因為難以容忍30%收入被抽成。用戶必須通過其他方式購買,然後在Kindle APP中用亞馬遜賬號登錄、下載和閱讀。

➤更進一步,既然規則是蘋果定的,那麼它以後再修改規則怎麼辦?比如,上街買個烤紅薯都不能用微信支付,必須走蘋果的支付通道,極不好用,還要被抽成30%?

我相信,蘋果不會做這樣的事。首先,它不至於隨意修改規則;其次,市場對此會有負面反應,它對此應有清醒認識。

但也一定會有很多人相信相反的邏輯。

這事到底有多大?簡單地說,不會有壟斷官司,只是莫須有地「傷」了一些用戶,引起了一些輿論波瀾。蘋果贏了規則,實際效果卻有如輸了一場自媒體時代的公關戰,其後果是大是小,非常值得關注。

我的判斷偏負面,供大家檢驗:

  • 蘋果手機在市場的佔有率會下降;

  • 三年之內,30%的分成比例會調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