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立秋了, 你以為夏天就過去了嗎?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此時「一場秋雨一場寒」。

  立秋,秋未來

  立秋不意味著進入秋天,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尤其是今年的三伏天中,中伏在7月22日-8月10日,末伏在8月11日-8月20日,因而離真正的酷熱散去還遠著呢!

  「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防陰暑

  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仍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尤其是午間悶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時人易倦怠、乏力,清熱解暑要繼續,但相對炎夏要有所變化。

  不少人此時容易出現感冒、頭痛、發熱、關節酸痛發熱、頭痛、無汗、怕冷、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癥狀。其實是中暑了!中暑在中醫上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為陽暑」,「靜而得之者為陰暑」。「陽暑」是在夏日的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的;而「陰暑」則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

  立秋仍有夏的高溫,暑熱濕盛,人體毛孔開張。在睡眠、午休和納涼時貪涼過度,都可能導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而引發「陰暑」。加之晝夜溫差大,一熱一涼更加大了傷陰暑的可能。

  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 更應注意不可過於避熱貪涼,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陰暑」。陰暑為暑月受寒所致,其發病較慢,且不似陽暑癥狀明朗,故易被誤診。

  一旦發生陰暑要多飲水,每天至少飲1000毫升以上;進食淡茶、稀飯、菜湯、豆漿、果汁等;吃涼性水果,梨、西瓜等;多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立秋進補,防燥不膩

  立秋以後慢慢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很多人認為秋天開始應該進補,貼秋膘了。的確夏季出汗多,易「苦夏」,人體體能消耗很大,使人心煩意亂、疲倦乏力,尤其是體質偏弱或者有慢性病患者更甚,在秋季適當進補,以補充一夏天的體能透支,提高體質,迎接冬天的來臨,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由於剛剛立秋,此時進補與中秋、深秋還有所不同,初秋時節甚至未進入秋天,此時進補需循序漸進,以飲食營養的調理和水分的補充為佳,不提倡過早過多食物油膩食品和羊肉等過於溫熱的補品。否則極易使原本傷津的胃腸道負擔過重,誘發感染,引起急性胃腸炎、胰腺炎等。可以用蓮子、桂圓、黑芝麻等煮成湯粥食用。

  冬病夏治最後一伏

  冬病夏治進入最後一伏,要抓緊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機。由於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藥物最容易通達全身,寒氣最容易排出體外,所以趁著炎熱時節治療冬病,效果事半功倍。冬病夏治適合於慢支、骨關節病等慢性病,常用的手段有膏藥、內服中藥、艾灸、熱水泡腳、食療等。

  立秋既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立秋養生,從來不可忽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