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十八年造就「綠色長城」,他們就是塞北林場人

人定勝天,關鍵事在人為。

18年,他們在「壩上一場風,從冬刮到冬」的荒蕪之地建起一道綠色長城,人工造林147萬畝、封山育林35萬畝,其中進入鬱閉期的50多萬畝林地,生態效益凸顯,每天可釋放氧氣7.2萬噸,可供3250萬人吸收,吸收二氧化碳9.8萬噸;18年,他們僅用了包括中央財政投資、省級補助資金3.2億多元,就打造出森林資源價值已達400億元以上的10個十萬畝精品林區,在方圓約15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種植了近2億株喬灌結合、多層次、立體式的綠化帶;18年前,由創業初期的區區11人,發展到現有70多人,有9個分場,下屬的塞林集團晉級我省荒山造林綠化一級資質企業......塞北林場林區。

他們靠「綠了荒山白了頭,誓還綠水和藍天」的信念造就了一個「綠色長城」,用自已的青春和汗水兌現了建場時的承諾。

他們就是塞北林場人。

堅定初心,不辱使命挑起跨世紀的重擔

張家口壩頭立地條件更差,尤其是降水量少得可憐,一度是不毛之地;由於張家口開放晚,經濟長期欠發達,生態投資欠缺,到1978年森林覆被率僅為7.8%,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嚴重。

從1979年開始,為了保障首都北京生態安全,在各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張家口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首都周圍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

張家口雖做出了自已最大的努力,但仍是毗鄰北京的生態脆弱區,特別是壩上地區,平均海拔高出北京近1000米,加之有黑風口、獨石口等五大風口,風沙肆虐,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均蒸發量卻高達2000多毫米,導致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保水保肥能力極差。

1999年6月,在缺水、缺土、造林補助資金有限的背景下,張家口啟動塞北林場項目,防沙治沙工作全面展開。

塞北林場林區。

這是一項規模空前的生態建設工程,涉及萬全、尚義、張北、崇禮、赤城、沽源沿壩6縣的39個鄉鎮和8個國營林場,東西綿延255公里、南北縱跨33公里,總面積達到150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土地面積的15.8%;塞北林場總體規劃198萬畝,分三期完成。

1999年,塞北林場工程在崇禮的老虎溝、樺皮嶺,沽源的南灘、西壩,赤城的馬營溝,張北的戰海同時開工。

從滿頭青絲到鬢角染霜,塞北林場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首任場長是李寶金,2000年被正式任命為場長時已經53歲了,他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度過了最艱難的創業初期。當地群眾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寶金不死,植樹不止」。在他兒子眼中,父親是看見樹比看見兒子還親,就連每年大年初一,老爺子也要到林地轉上一圈;離崗后,一有機會就讓兒子陪著到林場的工程區走走看看。

第二任場長是王平,在同事們的眼中,他長年累月堅守在大山深處,一把鐵鍬兩隻手,「死把愣擰」抓造林。每年一過正月十五,他就深入實地,一溝一溝地規劃,一坡一坡地設計,摸爬滾打在山上。他提出「看天植樹,頂雨造林」成了造林「新常態」。

現任場長是程文秀,1985年大學畢業后就堅守在林業的一線;2005年開始擔任林場副場長,一年中將近200天吃住在山溝,足跡遍布塞北林場工程區的每一個角落,在造林一線從未休過節假日;在最忙碌的雨季,他一天平均下來呆在工地達14個小時,一壺水和幾個燒餅、一塊鹹菜就是一天的乾糧,因此很早就落下胃疼的毛病。程文秀擔任林場「一把手」后,更是把「家」安在了工地。女兒大學畢業回家兩個多月,程文秀竟沒有時間陪上一天。

總工程師張德軍,時常奔波在顛簸坎坷造林路上,多次的崴腳,心梗搭支架,腰椎間盤突出動手術,給他留下多處病患。由於長年累月的身體透支,身體多處受到傷害,至今行走仍步履蹣跚,但他看到曾經工作過的一道道山樑、一座座山頭、一條條溝壑,都已披上了綠裝,到了秋天時,層林盡染,非常有成就感。

崇禮分場場長張仲科一個月吃住都在項目區,回家后,家人產生了陌生感,他內心也有了愧疚感;由於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植樹造林中,頭髮漸少,同事們開玩笑:老張的樹越種越多,頭髮越長越少。

邱貴福是塞北林場年青的「元老」,現年40歲的他2002年從河北農大林業專業畢業后,就一頭扎在一線林區工地,一干就是15年。他回想起當時造林環境時說:「張家口沿壩一線還不如沙漠地區,但我和同事們不等不靠,大家積極出主意、想辦法,研究出一套『把植樹時間放在降水多的時候』向老天要水的科學方法;雖然我們當年的青春小夥子鬢角開始被歲月染白,但十年前我們栽植的樹木最高已經長到兩層樓高了,最粗的比碗口還要粗;看著鬱鬱蔥蔥的林海,心情很舒暢,覺得把青春奉獻在這裡很值。」

塞北林場人不等不靠、主動而為,僅用了18年就建成了沽源南廠、西壩、南灘、冰山樑、崇禮樺皮嶺和清水河上游治理等10個十萬畝精品示範工程區。

科學栽培,力破「年年植樹不見林」難題

壩頭,溝壑縱深,土層稀薄,乾旱少雨,常規造林成活率低,但他們堅守「造林要見林」的承諾。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他們在多年的摸爬滾打中,摸索出雨前整地、集水整地、看天植樹、多季造林、適地適樹的模式。春季,利用3至5月份乾旱少雨、溫差較大的特點,推行水平溝整地和「大魚鱗坑+水平溝」相結合的匯聚徑流的整地方式,提高地溫、活化土壤、蓄積雨水。在雨熱同期的7—9月份,抓住一兩次有效降雨,立即組織力量運苗上山,集中栽植,成活率達到90%以上。同時,還大面積推廣容器苗培育、冷藏楊樹條造林、生根粉、保水劑、植物蒸騰抑製劑、趨避劑等新技術新產品,不僅提高了造林質量還延長了造林時間。

造林成了他們研究的課題。2002年,南廠工程區第一年試種樟子松,喜獲成功,並很快推廣土壤水分較少的山脊、向陽山坡以及較乾旱的砂地及石礫砂土地區,現在147萬畝工程林中,樟子松佔比在25%。

他們還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技術難關,創造出就墒造林、冷藏楊樹插條造林、半隱藏式草方格治沙技術、三水造林技術。2012年,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防沙治沙評比活動,榮獲第二名。科技興林模式得到國家林業局的肯定,並在西部乾旱地區推廣。

他們引領全民參與造林,成功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塞北林場大多數宜林荒山屬集體所有,既不同於國有林場,也有別於鄉村集體林場,歸屬不清、權責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影響林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顯現。程文秀介紹道:「我們打破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林業系統率先探索出了股份製造林機制,即塞北林場總場以投資入股,分場以技術入股,鄉鎮以管理協調入股,工程區所在村以宜林荒山入股,收益按1︰2︰2︰5分成的四級股份製造林,極大調動社會參與造林的積極性。

塞北林場林區。

他們還推行承包造林、合作造林、聯合造林、非公有製造林等造林新模式,激發廣大群眾和各種社會力量投身林業建設的積極性。在沽源縣榛子溝村,提起61歲的王文花,人們都說「她嫁給了大山」。為了種樹,2002年,她賣掉了家裡剛養大了的牛羊,承包了8000畝荒山,帶上乾糧,拿上工具,背上樹苗,天不亮就進山,當8000畝荒山造林初具規模時,她又承包綠化了1.3萬畝荒山。「那時候種樹可真難,山上沒有路,得靠人工一趟一趟把樹苗背上去,為了與雨季搶時間,種更多的樹,全天休息還不到六七個小時。一年開春即開工,直到封凍挖不動坑、栽不進樹才停工。光這樣還不行,還得巡山防火護林,天天圍著大山轉,有時候累得真想躺下不幹了。」王文花說。

他們破解了小錢也能造大林的難題:塞北林場項目啟動時,畝投資標準僅為140元,2010年提高到280元,在造林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為了順利完成任務。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項目要求,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施工管理上,總場負責技術指導、制定方案、檢查驗收、下撥資金,分場負責工程實施、落實建設資金,實現了人權、事權與財權的有效分離。在資金管理上,嚴格按照國家有關管理方法,把國家、省級、市級資金捆綁一起,統一調配、統一使用,層層監管,單獨建帳,保證所有資金全部用在工程建設上。在工程驗收上,成立專業驗收組,分三年驗收工程的成活率、保存率。三年後工程合格,下拔資金;沒達標的,經返工復驗合格,再付資金,嚴格的驗收有效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在東西綿延255公里、南北縱跨33公里的壩頭沿線,一片片林撥地而起,怎麼管護?他們嚴格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逐級簽訂防火責任狀,一級抓一級,做到責任到人、防範到點、應急到位。同時,大力加強資源管護和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管護實行市場化管理模式,通過選擇有資質和管護實力強的公司護林,把過去單純依靠護林員管不好、管不了的問題,交給了市場。在管理上實行管護資金和管護任務、效果「三掛鉤」,護林效果明顯。

「看風景的人看不到造景人的付出,種樹前,我們先要在山上辟路,那時這裡人跡罕至,沒有樹木,更談不上景色,我們硬是在滿目石頭的荒野開闢了草原最美的公路——草原天路的東段。你看,這是2002年前種的,15年後已成為草原天路最美的景區,每年有20多萬遊客駐足欣賞我們的造林成果。」張仲科對記者說。

塞北林場草原天路林區。

海拔2000米的關底腦包山是塞北林場的另一個制高點,站在這裡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遊客到草原天路必賞這裡的風光。談起公路到山頂有段400多米長的路,張仲科說:「這裡石頭突兀,坑坑窪窪,越野車也上不來,最開始我們只能用馬、牛馱樹苗,後來修整成可以用農用三輪車拉樹苗上山,為了造林,我們在沒有路的地方開闢了無數條這樣的路。」

在關底腦包山的山頂,2016年秋冬植的150畝的樹大部分枯死了。張仲科看在眼裡,痛在心上,眼淚快掉下來,「這裡海拔高,風力大,土層薄,石頭多,今年春夏之際有一場嚴重的旱情,本來發芽的樹木一下子都乾枯了;我相信這裡一定能種活樹,還會進行補種,補種一次不行,那就補種第二次、第三次……這個山頭最終會是綠的!」

據省林業規劃調查院抽樣調查,塞北林場工程合格率、保持率均在85%以上,達到部頒標準。

塞北林場林區生態好了,鳥來了。

逐夢前行,勇挑建設生態功能支撐區的示範重任

從2014年開始,他們開始參與生態修復工程,負責G6高速公路迎賓廊道二期工程的綠化,在綠化建設中,他們發揚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精神,克服地形複雜、缺水少土、天寒地凍等重重困難,技術人員堅守在工程第一線,使用了高科技含量的利於樹木成活的菌根劑和稀土肥技術,新打機井20眼,鋪設管道144千米,解決了反季節栽樹成活率低的問題,完成各種樹栽植物100多萬株,按時保質地完成了綠化任務,張家口市政府對工程建設給予了「質量高、速度快、效果好」的評價,還獲省申奧工作領導小組授予「為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做出突出貢獻」榮譽稱號。

2014年至今,他們在官廳大橋兩側建設了2300畝林苗一體化產業園,目前已經初見成效;還承攬了張家口市城市生態綠核八角台景觀提升工程造林綠化、張家口市迎賓廊道綠化二期和三期、張北和沽源退化林分改造、尚義通道綠化、康保百萬畝生態屏障等14處大型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在建項目投資累計達到6.13億元,涉及全市的10個區縣。同時在懷來、察北流轉土地1.2萬畝,建設起環官廳湖綠色景觀基地和察北林下經濟科技示範園。

塞北林場綠化、彩化、香化林區。

經歷了成人禮的塞北林場人並未止步,他們制定了2017-2025年建設規劃,到2025年規劃新造林90萬畝。

張仲科說:「我們造林工作已經進入爬坡攻堅階段,都是難啃的工程,從今年開始,已種到壩頭最高峰海撥2200米的樺皮嶺上,幾乎等於在石頭上種樹。」

「為完成2017-2025年人工造林90萬畝的重任,將大力推廣現有優良苗木,積極引進其他優良樹種,特別是引進國內外抗旱、抗寒、耐瘠薄、防護效益好、經濟價值高的優良品種;在技術應用上,重點推廣能夠促進根系生長ABT生根粉、高效吸水劑、容器育苗、地膜覆蓋等造林技術,同時,根據項目建設和生產需要開展科研活動,解決造林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為完成2017-2025年封山育林40萬畝的任務,堅持『以封為主、封育結合』的原則,利用樹種的天然下種和自然更新能力,採取劃界封禁,嚴禁樵採、放牧、無證野外用火等現象發生,以達到恢復森林植被、提高灌草覆蓋度,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為了改善林木生長環境,調整林分密度,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促進林木生長,加快培育森林資源,努力增加森林碳匯能力……」程文秀充滿信心地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