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八一八古代阿拉伯的三大情侶

古代有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樣的愛情,西方則有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的永恆經典愛情。而在阿拉伯古代,也同樣有可歌可泣、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

阿拉伯半島上很早就有詩歌的傳統,伊斯蘭教誕生之前的賈西利亞時期(蒙昧時期),最高的文學成就莫過於「七首懸詩」。這些浪漫的詩人們,也為我們帶來了古代阿拉伯「三大情侶」的故事。

昂泰拉與阿布萊:「逆襲之路」

昂泰拉·本·舍達德是賈西利亞時期「七首懸詩」的作者之一,他和堂妹阿布萊的故事則可以概括為「一個某絲的逆襲」。

從出身來看,昂泰拉算不得低下。他來自當時阿拉伯半島中部一個非常強大的貝都因部落——阿布斯,而爸爸舍達德是該部落令人尊敬的酋長。但是他的母親則是一個阿比西亞(今衣索比亞)的女奴扎比芭,用我們古代的等級制度來衡量,昂泰拉就是一個「通房大丫頭生的庶子」。

據說扎比芭原先是阿比西亞的公主,在一次戰役中被俘虜成了女奴——後面這個傳說是否是為抬高昂泰拉而杜撰已不得而知,但昂泰拉的黑色皮膚,即使在後來改編的電視劇中,也莫名地成了頗具戲謔色彩的「包袱」。

由此也引出了眾多相關的情節:比如在所有昂泰拉的形象中,都會特地把他的臉畫成黑色的。再比如電視劇中曾有這樣的橋段:當舍達德酋長看到生下來的兒子是「黑人」的時候,直接走人,還試圖逃避認這個兒子。

就是這隻「癩蛤蟆」,卻一直想吃「天鵝肉」——他叔叔的女兒阿布萊。就憑他這個「奴隸的兒子」,基本上這輩子也就想想了,但是偏偏有一張「大彩票」砸到了他的身上……

1961年埃及電影《昂泰拉,黑王子》(阿語名為:昂泰拉·本·舍達德)

《昂泰拉,黑王子》中的昂泰拉形象

當時有其他部落入侵阿布斯部落,此時阿布斯部落需要一個勇猛的戰士去迎接。作為「庶出」的酋長兒子,他自然是最佳人選(同理,縱觀古代歷史,參與和親的「公主」也大多是宗室女,即使偶有皇上的親閨女,也不會有皇后所生的「嫡女」。)

而這位昂泰拉,也十分清楚從小並不怎麼待見他的老爸此時讓他出山的真正目的。據說當時他還拒絕了老爸,直到老爸答應,如果他打贏了就給他自由之身之後,他才答應為此一搏。結果他奮勇殺敵,將入侵者趕走。

恢復自由身之後,他開始實施他的「天鵝肉計劃」,決定向自己的堂妹阿布萊展開追求攻勢,結果被澆了一盆冷水:他叔叔明確表示自己的女兒「不嫁黑人」,還提了很多看似難以辦到的條件,包括尋找一種特別種類的駱駝,還要其中的一千頭做彩禮。

為了湊夠彩禮,安泰拉真的跑到阿拉伯北部的拉赫姆王國去找這個駱駝,還真的搞來了一千頭。他叔叔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讓手下的精兵取昂泰拉的性命,但是都沒有成功。

波斯語作品中的昂泰拉(左)和阿布萊(中)形象

他倆的故事像很多古老的童話故事一樣,「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昂泰拉以阿布萊為題材寫的情詩也因文采出眾被當時的阿拉伯部落評為「七首懸詩」之一永傳後世。

萊拉與「萊拉的瘋子」:「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很多男性在追求女友的時候會刻意稱對方為「萊拉」。「瘋子」一詞在阿拉伯語中原為粗話,但是在這裡不同。其典故便出自於這個故事。

在倭馬亞王朝(古代叫「白衣大食」)初期,有一個詩人,叫基斯·本·穆拉瓦,他一直喜歡他的堂妹(傳說中並沒有提及她的身份,只是有的版本說是同一個部落,但是在現實中是其堂妹)。

他不停地寫情詩,所有的情詩都指著同一個對象:萊拉。他不停地寫,被部落的男人們稱為「萊拉的瘋子」,但是他不以為意,繼續不停地寫詩表達自己對萊拉熾熱的愛。

他的父親甚至去麥加朝覲去祈求他恢復正常,而當他得知父親在麥加天房外懸挂了希望自己恢復的願望之後,他也去麥加,並在天房的外罩上懸挂了自己的願望:希望讓自己更愛萊拉,永遠不要忘記她。

黎巴嫩改編的戲劇版《萊拉的瘋子》劇照

基斯曾求他的父親幫他去向萊拉的父親求婚,但是萊拉的父親拒絕了他,理由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瘋子,這對她的家族來說是一個醜聞。並不久就把萊拉嫁給了塔伊夫(今沙烏地阿拉伯城市)一個有錢又有身份的商人。

當聽到心愛的戀人嫁作她人婦時,基斯悄悄地離開了自己的部落,在周圍的荒漠中徘徊,漸漸地他的家人也放棄了他,只是儘可能每天在荒漠中給他留一些食物,第二天從他是否吃掉食物來判斷他是否還活著。據說幾次他被發現時,都是在荒漠中吟誦自己的詩歌,或者寫詩。

1989年突尼西亞電影《萊拉,我的理性》(阿語名:萊拉的瘋子)

有一個版本說蓋斯還曾找過萊拉的丈夫,在冬夜裡,他與部落首領坐在火爐邊,用詩歌的形式告訴萊拉的丈夫(瓦爾德)自己對萊拉的愛,希望萊拉的丈夫能夠如自己一樣把萊拉視若珍寶。

瓦爾德說:「只要你肯對我發誓你會多她多好,我也一定對她一樣好。」於是蓋斯立刻將雙手放到火上烤直到暈厥。之後萊拉和她的老公遷到了阿拉伯半島北部生活,萊拉也老死在那邊(傳說的版本是萊拉死於心思鬱結,即對基斯的思念)。

這位故事的女主角萊拉全名為萊拉·賓特·薩阿德·阿米里,同樣是一名詩人。對於這場愛情,她也曾留下自己的詩句:「其實我所經歷和瘋子一樣,只是他大聲說出來,而我將其珍藏,直到把我自己融化在其中。」

有一天,他的家人發現前幾天的食物都沒有翻動,便開始尋找他,最終在一堆亂石(有一個版本說是萊拉的墓地邊)中找到了已經死去的他。在旁邊的石頭上,他用削尖的指甲刻下了兩行詩:

在這些荒野的亂石中,他死於胸痛心疼。

那是愛情終擁抱他一回,讓他為石所愛。

這是阿拉伯世界流傳最廣的愛情故事,後來由波斯文學家尼扎米(Nizami Ganjavi, )寫成敘事長詩,傳到了阿拉伯以外的世界。波斯語版本還添加了兩人在學堂相識、相戀等情節,成為當地民間故事的一部分。

尼扎米作品插圖,演繹萊拉與瘋子生前最後一次相見的情景,各種野獸圍繞著他們讓他們不受世俗紛擾。

在傳入印度之後,又添加了兩人雙雙私奔隱居在拉賈斯坦邦的情節,至今每年6月14日,很多印度新婚夫婦與情侶特地趕往當地的「萊拉與瘋子之墓」祈求愛情和婚姻的永恆。

印度拉賈斯坦邦的「萊拉和瘋子墓」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在他的長篇敘事詩《異教徒》中,將這個故事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2011年土耳其電視劇上演穿越版《萊拉和瘋子》

這個故事甚至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語言的褒貶。原本在海灣阿拉伯語中,「瘋子」是一句旁人最難以忍受的罵人話,但由於這個故事,當今阿拉伯世界很多男性會心甘情願在女性面前稱自己為「瘋子」,以顯示自己對愛情的熾熱。

2015年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一屆歐洲運動會開幕式上,出現了萊拉與瘋子的形象,作為亞塞拜然傳統文化的展示。

賈米勒與他的「布撒依娜」:「我的傑哈德是愛情」

賈米勒全名賈米勒·本·穆阿米爾,同樣是七世紀(倭馬亞王朝初期)的著名愛情詩人,他和上述那個「萊拉的瘋子」來自同一個部落。

這個部落在「萊拉的瘋子」之後,便以情詩聞名於整個希賈茲(又譯為漢志,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西部沿海地區三個行省:塔布克省、麥地那省和麥加省的合稱)。賈米勒是繼「萊拉的瘋子」之後,這個沙漠部落湧現的又一個愛情詩人。

布撒伊娜是相鄰部落(有一版本說是同一個部落)的一個姑娘。當賈米勒第一次看到布撒伊娜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小男孩。自那時起,他就寫了很多情詩給布撒伊娜,而當時的阿拉伯部落觀念中,被男性公開示愛是女性的一種恥辱。因此賈米勒的求婚被她的家人拒絕,並不久就把布撒伊娜嫁給了另一個男性。

但是婚後,賈米勒和布撒伊娜依然悄悄在她住所附近的庫拉谷地(位於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地那北部)見面。夜深人靜之時,布撒伊娜離開部落與情人約會。賈米勒將自己「有情人難成眷屬」的傷感寫成詩念給布撒伊娜聽。

1953年埃及電影《布撒伊娜之愛》

布撒伊娜的丈夫和兄弟一開始對賈米勒的行為十分反感,甚至打算殺了賈米勒。後來經過多次「測試」,肯定了賈米勒和布撒伊娜之間只是「純潔之愛」,才允許他們自由會面。

賈米勒終身未婚,直到臨終前依然想念布撒伊娜。當賈米勒的死訊傳到布撒伊娜耳中時,布撒伊娜傷心無比地說:「我們同死於生命中的錯誤和溫柔。」

賈米勒最大的特點在於:他提出一個在阿拉伯詩歌中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觀點,即「為愛而死同樣是烈士」,「也是傑哈德的一種」。以至於當有人勸他有這些寫詩的功夫應多念古蘭經的時候,他以先知穆罕默德的話反駁:「詩歌中便有智慧。」(這句話後來被伊斯蘭教聖訓學家布哈里的《獨有禮節》一書收入,並確信為先知本人所說)。

賈米勒的一生都在寫情詩,用一生去踐行自己對愛的執著。而他的這一觀點為後世的阿拉伯情詩樹立了高尚的地位,也為後來阿拉伯以愛情為主題的詩歌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賈米勒和布撒伊娜的故事先後被後世的賈希茲和伊本·赫立康收入著作,從此流傳下來。他的情詩也被記錄,告訴我們那個曾經存在、不可被忘記的「純潔之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