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針灸/電針刺好處多多,你知道嗎?

2017年3月19日/生物谷BIOON/---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穴位。根據最新針灸學教材統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灸法是以預製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故而稱為艾灸,另有隔葯灸、柳條灸、燈芯灸、桑枝灸等方法。

作為一種古代的醫療手段,針灸就是將細針在全身預先確定的位點上刺入皮膚中。電針刺是一種利用小的電流增強針灸效果的針刺療法。針灸治療高血壓具有療效顯著、副作用小、操作簡便等特點,在是臨床上治療高血壓的常用方法之一。

當針灸療法(Acupuncture)最初在西半球流行之時,它曾遭到到質疑。現在這樣的質疑仍然存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細緻的觀察,科學家們已獲得了實在的證據,證實這門醫學藝術的古代實踐者們確實是認識到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為此,小編針對近幾年關於針灸和電針刺功能的研究,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

1.Stem Cells:電針刺促進間充質幹細胞釋放,緩解疼痛

doi:10.1002/stem.2613

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領導的一項新的研究展示了電針刺(electroacupuncture)如何觸發一種神經機制,這種神經機制能夠有助促進組織修復和緩解損傷誘導性疼痛(injury-induced pain)。他們的發現有史以來全面展現了電針刺如何刺激大腦從而促進幹細胞釋放,而且針對這些幹細胞的治癒性質獲得新的見解。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3月16日在線發表在Stem Cells期刊上。

這些研究人員以人、馬和嚙齒類動物為研究對象,開展一系列實驗室測試,以便追蹤電針刺的效果。在電針刺中,細針的刺激會一直傳遞到大腦中。他們發現電針刺會促進修復性的間充質幹細胞(MSC)釋放到血液中。

依賴於測試的物種,電針刺會在9到22分鐘內激活下丘腦,即大腦中控制神經系統和無意識性身體機能的區域。MSC會在2個小時內釋放到血液中。

論文共同作者、印第安納大學麻醉科主任Fletcher A. White博士說,「我們給這些動物施加的針刺刺激快速地對將手臂上的刺激位點與脊髓中的反應性神經元和大腦中的下丘腦區域關聯在一起的神經通路產生影響。接著,下丘腦將發出的信號引導到幹細胞微環境中,從而導致MSC釋放。」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電針刺治療導致更高的損傷誘導性疼痛閾值和一種膠原蛋白水平顯著增加。這種膠原蛋白促進肌腱修復和抗炎性細胞產生。已知抗炎性細胞是更快治癒的預測指標。

2.《自然》(Nature)期刊新文章:為什麼針灸可以降血壓?

doi:10.1038/srep35791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的Susan Samueli 綜合醫學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使用現代醫學及生物分子學的方法揭示了:電針灸降低血壓的作用是通過影響大鼠大腦中延髓頭端腹外側區的腦啡肽合成來達成的。

將冷誘導高血壓(CIH)大鼠隨機分為EA (電針灸治療組),假手術組和未治療的高血壓組。 在足三里和上巨虛穴位處用重複性電針灸或假手術治療,或者只在在冷室中保持6周后,分別給予每周兩次的30分鐘治療持續另外五周。 在持續11周中。 使用尾套測壓每周評價所有組的大鼠的血壓(BP)。 在治療五周后的24或72小時內,將大鼠斷頭或顯微注射以分別檢查前腦啡肽mRNA水平和δ-阿片受體在延髓頭端腹外側區中的作用。

冷誘導高血壓大鼠模型在四周后增加收縮壓,並誘導持續高血壓六周。 高血壓和假手術組大鼠的血壓和心率直到11周時仍然保持升高。 相比之下,EA(電針灸)組並且在EA治療期間保持低值。 而且電針灸治療的CIH大鼠的血壓仍然在電針治療后三天內與假手術EA相比顯著降低。

數據表明由於電針刺激足三里和上巨虛穴位,用RT-PCR方法測得大腦組織中, 特別是延髓頭端腹外側區的腦啡肽前體含量明顯升高。

為了進一步驗證電針灸的降壓作用是通過調節大腦延髓頭端腹外側區腦啡肽來實現的。 科研人員在延髓頭端腹外側區通過微注射的方法注入δ-阿片受體拮抗劑ICI 174,864和激動劑DADLE。結果表明:拮抗劑「封閉」了電針灸的降壓作用,血壓再次上升。而激動劑則使血壓再次下降。

結果是毫無疑問,所有的拮抗劑和激動劑都注射在大鼠大腦的延髓頭端腹外側區, 而這一區域長久以來被科學家研究, 認為是心血管系統的大腦中樞控制區。

3.針灸治療帕金森症?科學家揭示其分子機制

doi:10.1038/srep19714

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研究室通過與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經絡研究所、針灸推拿學院以及龍華醫院針灸科等單位合作,在帕金森症(Pakinson's disease)小鼠模型上探索了針灸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針刺小鼠腿部的陽陵泉穴可以通過非mTOR依賴途徑調節腦內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自噬通路,恢復其受損的自噬(autophagy)水平,清除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在腦內的積累,並顯著改善其運動能力。相關研究論文Acupuncture promotes mTOR-independent autophagic clearance of aggregation-prone proteins in mouse brain 於近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針灸療法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通過針刺或艾灸特定穴位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目前,針灸在國際醫學界已開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關於其分子機制的研究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例如,美國研究者已揭示了針灸鎮痛和電針抗炎的分子機制(Goldman et al. Nature Neuroscience, 2010, 13, 883; Torres-Rosas et al. Nature Medicine, 2014, 20, 291)。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癥狀、阿爾茲海默症、亨廷頓式病等)是一類對人類具有重大威脅的疾病。針灸對緩解其癥狀具有明確療效,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晰。

受此啟發,上海應物所研究員樊春海、胡鈞和副研究員孫艷紅與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吳煥淦、裴建等組成合作研究團隊,探索針灸作為一種特殊的機械刺激,能否通過調控機體的自噬水平來起到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作用。田甜等研究人員在帕金森症模型小鼠中考察了針刺前後腦內自噬相關指標的變化。研究表明,針刺陽陵泉穴能夠顯著上調小鼠腦內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溶酶體膜蛋白表達,並修復受阻斷的自噬—溶酶體通路。自噬水平的上調抑制了帕金森症的標誌性病理蛋白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在小鼠腦內的積累。隨著自噬水平的恢復,小鼠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損傷獲得改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活力和運動行為學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進一步研究表明,這種針刺誘導的自噬水平上調不依賴於mTOR通路。這種特性區別於常用的自噬誘導劑(如雷帕黴素,rapamycin),而且針灸作為一種物理療法,為避免化學藥物的副作用和避開化學藥物遞送中血腦屏障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這項研究不僅從自噬角度探索了針灸改善神經退行性病變的分子機制,而且為針灸這一古老中醫療法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等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4.中醫針灸治頸痛 靠譜!

doi:10.7326/M15-0667

最近,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研究,他們發現使用亞歷山大健身法或中醫針灸能夠顯著緩解慢性頸部疼痛。

慢性頸部疼痛非常難於治療,之前研究已經證明單次治療並不會帶來長期獲益。在對亞歷山大健身法以及中醫針灸的效果進行評估之後,研究人員認為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減少病人疼痛以及行動不便,並且獲益可長達12個月。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共招募了517名志願者,並將他們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志願者要進行最多20次亞歷山大健身法課程,外加常規治療方法,每次課程歷時30分鐘;第二組志願者要接受最多12個療程的中醫針灸治療,外加常規治療,每次針灸50分鐘;第三組志願者只接受常規治療。這些治療只進行四到五個月。常規治療包括服用處方葯,接受理療師或其他健康專家的治療。

研究結果表明,在12個月之後接受中醫針灸治療的志願者疼痛降低了32%,接受亞歷山大健身法課程的志願者疼痛降低了31%(在臨床上疼痛下降25%就具有實質性意義)。而在將這兩種治療方法與常規治療對比之後,研究人員發現使用這兩種治療方法的病人疼痛下降更顯著,並且這兩組志願者不需使用藥物治療就能夠更好地應對或降低疼痛水平。

5.新研究發現針灸治療可以改善高血壓 Medical Acupuncture

, 2015; 27 (4):253, doi:10.1089/acu.2015.1106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艾爾文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針灸技術治療高血壓可以促進高血壓病人的血壓下降,並且持續時間可達一個半月。這項工作首次從科學角度證明這種傳統中醫治療手段對於輕度至中度高血壓疾病治療有益,這提示我們經常進行針灸治療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控制血壓,防範中風和心臟疾病風險。

進行這項研究的John Longhurst博士指出,這項臨床研究是該領域十多年實驗研究的結晶,利用西方的科學思維驗證了古老的東方治療手段,並將中醫和西醫整合在一起,為治療高血壓疾病提供了新的指南。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65名沒有接受過任何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研究,他們將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在身體不同穴位給予電針刺治療。在其中一組病人中,研究人員在他們的兩側內腕和每個膝蓋稍微靠下位置給予電針刺,結果發現70%的參與者都出現可見的血壓下降,並且這種血壓改善可以持續一個半月。

研究人員還在這一組的部分參與者中發現他們血液中具有升血壓和血糖作用的去甲腎上腺素濃度發生下降,腎素的濃度也發生下降,除此之外,電針刺還能夠下調醛固酮的濃度。而另外一組在其他穴位接受電針刺的參與者們,血壓沒有發生顯著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參與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們血壓下降水平相對較小,但仍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這項技術可能對於治療年齡大於60歲的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更加有效,同時對於降低高血壓患者發生中風,周圍動脈疾病,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的風險都具有一定意義。

6.Nat Med:揭示針灸療法的科學依據

doi:10.1038/nm.3479

一項新研究證實了使用針灸療法與減輕敗血症(sepsis)的一些身體過程之間的直接聯繫。敗血症是一種由感染和炎症所引起,常常在發生在醫院重症監護病房中的疾病,在美國每年導致大約25萬人死亡。相關論文發表在2月23日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研究人員已經知道,刺激身體的主要神經之一:迷走神經可以觸動體內的一些過程減輕炎症,因此他們想看看採用一種針灸形式發送小強度電流通過迷走神經或其他神經,是否可能減輕敗血症小鼠體內的炎症和器官損傷。羅格斯大學新澤西醫學院的免疫學家Luis Ulloa解釋說,增大電流可以放大針刺的效應,並且電療已被FDA批准用於治療人類患者的疼痛。

當研究人員向敗血症小鼠施以電針之時,發現如預期的那樣刺激了幫助限制炎症的細胞因子,一半的小鼠存活了至少一周。沒有接受針灸的小鼠為零生存率。

Ulloa和他的研究小組隨後開展進一步的詳細調查,弄清楚了針灸療法獲得成功的原因。但他們生成了表面上非常令人失望的研究發現。他們發現當他們移除腎上腺(在體內生成激素的內分泌器官)時,電針不起作用。這一研究發現表面上指出了利用針灸治療人類敗血症的一個大的障礙,因為大多數人類敗血症病例都存在腎上腺功能急劇下降。理論上,電針有可能仍然能幫助到腎上腺功能良好的少數患者,但對大量其他的患者則非如此。

研究人員展開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在具有正常功能腎上腺的情況下當施行電針時所發生的一些特異的解剖學變化。這些改變包括多巴胺水平升高。多巴胺是一種在免疫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物質。但他們發現單獨添加多巴胺並沒有抑制炎症。隨後他們採用了一種叫做非諾多泮(fenoldopam)替代模擬多巴胺的一些最積極的影響,在沒有針灸的情況下,他們成功地將敗血症相關的死亡降低了40%。

7.Cancer:針灸只具備心理安慰作用?

doi:10.1002/cncr.28352

日前,刊登在《癌症》(Canner)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稱,雖然針灸(Acupuncture)已經被使用了數千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有效,它所帶來的任何治療效果或許就是一種心理安慰。

來自美國馬里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追蹤調查了 47 位使用芳香化酶抑製劑的婦女,這種治療乳腺癌的藥物會導致更年期一樣的副作用(比如熱潮紅和盜汗),而且會帶來關節和肌肉疼痛。

其中 23 位婦女進行了 8 周的針灸治療,剩下的人則進行了 8 周的所謂「偽針灸」治療,也就是將針隨意的插在皮膚上,並非插在傳統的穴位上,而且也沒有真正的插入。結果發現,所有的病人的副作用都得到了改善,特別是熱潮紅的嚴重性。

眾所周知,偽針灸是難以設計的。這與使用糖豆取代真的藥物不同,需要使患者確信自己進行的是真正的針灸而且不會對身體產生任何影響,這更加複雜。這項新研究的作者警告稱,即使是偽針灸或許也會帶來一些未知的身體影響。

雖然一些研究表明,針灸在用於治療后腰疼痛和經期痙攣等病症時有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但是大多數針對針灸的研究是不確定的。雖然沒有針灸表明會對能量流動產生影響,但是並非不會帶來心理安慰的效果。

但那未必就是一件壞事。據報道,新癌症研究中的所有病人的癥狀都得到緩解,因此針灸未必就是毫無價值的,這是心靈的力量來調整身體癥狀。正如包廷所說,如果你認為針灸能夠幫助你,而且你並未放棄傳統治療,嘗試一下針灸未嘗不可。它的風險最小,而且有可能帶來顯著的療效。

8.NRR:針刺內關穴治療大腦中動脈梗死的最佳參數

doi:10.3969/j.issn.1673-5374.2013.28.006

針刺手法的個體差異性和不可複製性是制約針灸發展的瓶頸,也是影響經穴效應的關鍵因素。

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亞男博士所在團隊進行的一項關於「Orthogonal design to sift the optimal parameter of Neiguan acupuncture for cerebral infarction」的研究,發現以提插頻率60,120,180次/min和針刺持續時間5,60,180s建立正交分析表格,運用針刺提插手法控制儀按照正交分析組合,刺激大腦中動脈缺血模型大鼠內關穴,根據實驗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腦血流及腦梗死體積比率的差異,篩選較優針刺參數。文章發表於《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3年10月第28期。

作者認為正交結果顯示低頻率長時間針刺與高頻率短時間針刺在提高腦血流量及降低腦梗死體積比率方面表現較好。

9.Arch Intern Med:針灸或有助緩解慢阻肺癥狀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2.1233

近日,日本一個研究團隊在美國《內科學文獻》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網站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完成的小型臨床試驗顯示,針灸可能有助緩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

研究人員將68名有呼吸困難癥狀的慢阻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患者每周接受針灸治療,針灸部位為手臂、後背、胸部以及腿部可能與哮喘及其他肺部疾病有關的穴位,對照組則接受虛擬針灸治療,針頭實際上並未刺入他們的皮膚。在為期12周的試驗期內,兩組患者繼續服用此前已在服用的慢阻肺藥物。

開始治療前以及治療結束后,患者都進行6分鐘的步行測試,研究人員據此衡量他們在這一時間段內的步行距離,並利用儀器測量他們的呼吸情況。在測量表中,零代表呼吸良好,10代表嚴重呼吸困難。數據顯示,接受針灸治療患者的平均數值由最初的5.5下降至1.9,平均步行距離由370米提高到440米;對照組中,相關數據和步行距離均無太大的變化。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教授喬治·劉易斯在一篇文章中說,日本研究人員的試驗表明,針灸能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質量,這種療法似乎有助患者放鬆胸壁上的肌肉,讓患者更容易呼吸,從而達到傳統治療手段所追求的療效。

10.Am J Med:加拿大科學家研究質疑針灸和催眠戒煙療法

doi:10.1016/j.amjmed.2011.09.028

在一項研究中,耳朵上進行針灸的煙民戒煙的成功率僅為9%。而在另一項研究中,採用激光針灸治療的煙民6個月內成功戒煙的比例卻高達55%。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道,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雖然有證據顯示針灸和催眠是一種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可幫助煙民戒煙,但相關研究發現並不帶有決定性。因此,他們不建議煙民將針灸和催眠作為首選戒煙療法,但仍可以作為一種可選性治療方式。

此項研究由麥吉爾大學的梅赫迪·塔希里博士領導。為了評估針灸和催眠戒煙療法的功效,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對14項國際研究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刊登在《美國醫學雜誌》上。科學家表示仍有大量與這兩種療法有關的疑問未能得到解答,其中包括治療效果能夠達到怎樣的程度以及與傳統戒煙療法相比具有哪些優勢。但他們同時也指出,對於下定決心戒掉煙癮的人來說,針灸和催眠仍可以作為一種可選性治療方式。

塔希里表示希望戒煙的煙民應該首先考慮標準的治療手段,其中包括尼古丁替代療法,藥物治療以及行為治療。他說:「一些煙民對藥物治療並不感興趣。雖然在很多情況下,標準療法並不能發揮功效,但我仍舊認為我們應該建議煙民將針灸和催眠作為一種可選性治療手段,而不是首選方式。」

11.Exp Biol Med:針灸降壓第一個分子證據被確認

doi:10.1258/ebm.2011.011224

2011年12月19日,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在《實驗生物學與醫學》雜誌網站發表了最新研究發現"Acupuncture at ST36 prevents chronic stress-induced increases in neuropeptide Y in rat ",研究結果表明針灸能極大地降低小鼠體內一種與慢性壓力有關的蛋白質水平,為針灸降壓提供了第一個分子證據。研究人員表示,如果該發現能在人類身上重複,針灸將成為一種可證實的治療壓力的方法,並有助於解釋中醫的含義,讓更多人接受中醫。

慢性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和心臟病。「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針灸能降低壓力。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在治療50多種包括慢性壓力在內的身體機能失調類疾病中,針灸作為一種輔助性療法是有效的。」該研究領導作者、喬治城大學護理與衛生研究院副教授、認證針灸師拉丹·埃西瓦瑞說,但至今還沒有人提出相應的生物證據。

為此,埃西瓦瑞設計了專門的實驗,通過檢測血液中神經肽Y(NPY)的含量來驗證針灸的效果。神經肽Y是由身體交感神經系統分泌的一種肽,這一系統與人類面對巨大壓力時的「逃跑或戰鬥」反應有關,會導致血液流向除了心臟、肺部和大腦以外的其他身體部分。

研究人員選擇了膝蓋下面的足三里穴位作為針灸點,這裡能緩解包括壓力在內的多種癥狀。他們對4組小鼠進行了14天的實驗:控制組不施壓也不用針灸;對照組中的一組接受每天一小時的壓力但不接受針灸,另一組接受壓力並在靠近尾巴的地方接受「假」針灸;實驗組接受壓力並在腿部足三里處接受針灸,並用無痛低電荷的電針刺以確保每隻小鼠得到相同的治療劑量。

他們發現,實驗組小鼠血液中的神經肽Y含量水平下降到了控制組的水平,而對照組的蛋白含量水平很高。在第二次實驗中,他們對實驗組停止針灸后,繼續給它多施加了4天的壓力,發現神經肽Y水平仍然很低。

12.Pain:針灸可有效預防偏頭痛複發和加重

doi:10.1016/j.pain.2011.04.006

記者從日前在京召開的2011年針灸國際研討會上獲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中心經臨床研究證實,傳統的中醫針灸療法可有效預防偏頭痛的複發和加重。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疼痛》上,成為大陸首篇發表於該雜誌的臨床研究論文。該文還被國際知名醫學生物學機構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千名醫學家)收錄。

據該中心主任王麟鵬介紹,該項目採取單盲、雙模擬、隨機對照的形式,在國內5家醫院的針灸科共招募140名無先兆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治療組(針灸加安慰劑)和對照組(假針加氟桂利嗪)。兩組患者每周針灸治療3次,每晚口服藥物。結果顯示,4周后,治療組偏頭痛的有效緩解率為59%,對照組為40%;治療組疼痛天數平均下降4.1天,對照組平均下降1.9天。16周后,治療組有效緩解率為56%,對照組為37%;治療組疼痛天數平均下降4.1天,對照組平均下降2天。

研究人員據此認為,針灸可以作為偏頭痛的預防複發和加重的方法,其治療效果也優於此前國外的相關研究。由於其研究方法的新穎和重要性,該論文還被國際知名醫學生物學機構「千名科學家」收錄。

13.EJP:港大北大等發現針灸橫切聲波作用

doi:10.1007/s00424-011-0993-7

2011年8月22日,「針灸橫切聲波作用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在香港舉行。由香港大學、北京大學等學校組成的研究團隊經過八年研究發現,利用磁共振攝影技術,實際觀察到針灸震動所產生的橫切聲波啟動了細胞內鈣離子流及鈣震蕩,從而達到減輕患者痛苦和治療的作用。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歐洲生理學學報》期刊上。

14.PLoS ONE:針灸可緩解癌症患者放射治療副作用

doi:10.1371/journal.pone.0014766

該國研究人員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針灸可緩解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通常出現的作嘔、噁心等副作用。

瑞典研究人員調查了215名癌症患者通過針灸緩解放射治療副作用的效果,並將他們與另外62名接受傳統治療的癌症患者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在接受針灸治療的癌症患者中,只有37%在治療中感覺噁心,7%出現嘔吐現象。與此相對,接受傳統治療的患者中,這兩個比例分別是63%和15%,明顯高於前者。

在接受針灸治療的215名癌症患者中,109人接受了真正的針灸治療,另外106名則只是接受安慰性的模擬針灸治療,即僅使用鈍頭的伸縮針按壓在患者皮膚上,並沒有真正刺進去。研究人員比較之後發現,兩者的療效基本一樣,也就是說病人自身的心理預期非常重要。

對此,研究人員說,下一步將研究針灸療法真正起作用的機理,以便將研究成果應用到癌症治療中,減輕病人的痛苦。

14.NRR:針刺抑制海洛因渴求

doi:10.3969/j.issn.1673-5374.2012.33.006

以往研究運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檢測可發現,在環境線索誘發下藥物依賴者與心理渴求有關的腦區可被激活。心理渴求是導致毒品復吸的重要因素,針刺對心理渴求具有干預作用。一項關於「Acupuncture inhibits cue-induced heroin craving and brain activation」的研究分別在海洛因線索誘發、線索誘發+針刺足三里穴(ST36,非捻針)、線索誘發+針刺足三里穴捻針3種條件下進行全腦磁共振成像檢測。結果發現,海洛因線索誘發可激活額葉等與渴求相關的獎賞、學習記憶、認知、情緒等特異腦區,而捻針刺激足三里穴對與心理渴求相關腦區的激活具有即刻抑制作用,具有干預心理渴求的潛力。作者以此分析了針刺干預毒品依賴者心理渴求的作用機制。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於2012年11月33期出版的雜誌上。

15.Anesthesiology:針刺預處理具有強大免疫調節作用

doi:10.1097/ALN.0b013e3182426ebd

近日,國際著名雜誌Anesthesiology刊登了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Electroacupuncture Improves Survival in Rats with Lethal Endotoxemia via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文章中,研究者發現針刺預處理具有強大的免疫調節作用,可使內毒素血症大鼠的生存率由20%提高至80%,並且這種調節作用與電針對自主神經系統的調控密切相關。這首次從整體水平證實,在介導針刺的免疫調節作用時,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並非絕對的制衡與對抗的關係。

這項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仁濟醫院麻醉科王祥瑞教授,宋建鋼博士,鄭擁軍博士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首次從整體水平證實,在介導針刺的免疫調節作用下,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並非絕對的制衡與對抗的關係,在中樞兩者相對獨立,而在外周兩者則是協同作用關係,這改變了以往關於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作用相對立、相拮抗的傳統觀念。這項研究得到了973項目的資助。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鑒於電針可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推測電針在心臟手術中的臟器保護作用可能與其激活體內相關的神經免疫調節通路有關。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研究人員採用內毒素血症導致的全身炎症反應大鼠模型,並應用相關技術干預自主神經功能,結果發現電針預處理能夠抑制全身炎症反應,顯著提高大鼠的生存率,這種作用與電針對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關,即在中樞與M型膽鹼能受體的激活有關,而與交感興奮性無關;在外周,則需要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協同作用從而發揮電針的保護作用。

從神經免疫學的機制研究而言,這一研究首次從整體水平證實,在介導針刺的免疫調節作用時,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並非絕對的制衡與對抗的關係,在中樞兩者相對獨立,而在外周二者則是協同作用關係,這改變了以往關於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作用相對立、相拮抗的傳統觀念。其臨床意義在於,這一研究為針刺治療免疫性疾病提供了現代科學依據,為拓展電針穴位刺激在圍術期的應用範圍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即針刺將不再局限於鎮痛作用,更重要的在於發揮其臟器功能的保護作用,改善手術患者的預后。

16.周嘉等的最新針刺麻醉心臟手術研究獲國際認可

doi:10.1016/j.ijcard.2011.04.002

近日,美國權威心臟病學綜合性雜誌《國際心臟病雜誌》刊登了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周嘉等醫生撰寫的《當代針刺麻醉心臟直視手術》論文,由於該雜誌的影響因子達到6.802,該篇論文成為了近五年來SCI收錄論文中關於針刺麻醉臨床型研究排名第一的文章。其關於「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中採用針葯複合麻醉能減少術后併發症及醫療費用」的研究結論正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

擔任曙光醫院副院長、心胸外科主任的周嘉醫師率領研究團隊,自2006年7月至2010年10月,對100例針葯複合麻醉下心臟手術的患者與同期全麻下行心臟手術的100例患者進行比較,針葯複合麻醉組的患者術前均在指導下行腹式呼吸鍛煉,手術前15-20分鐘針刺雙側三組特選穴位進行誘導,手術開始時和術中僅給予少量鎮靜和鎮痛藥物,術中患者始終保持淺睡眠狀態下的自主呼吸,整個手術過程不用氣管插管,兩組病人心內直視操作均按相同的常規方法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二組均無手術死亡,與全麻相比,針葯複合麻醉病人麻醉藥用量可減少1/3-1/4,術后肺部感染減少近50%,重症監護時間減少1/3,醫療費用可減少20%。

周嘉醫生團隊此次選取的心臟手術病種均為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臟瓣膜疾病,病人年齡平均51.3歲,年齡最大的74歲,手術均取得成功。不同於早期針刺麻醉手術單純使用針灸的做法,周嘉研究團隊採用的針灸及靜吸複合麻醉下體外循環心內直視術,使病人處於淺睡眠自主呼吸狀態,消除了早期針麻手術給病人帶來的恐懼和不利的心理影響,更加符合醫學倫理。手術過程中病人生命體征始終平穩,對臟腑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因此,該針葯複合麻醉的改進技術成為了針刺麻醉研究的創新點。

由於該篇論文中涉及的研究不僅再次證明了針刺麻醉的真實有效,而且對於減少術后併發症和降低醫療費用的程度進行了準確統計,使得同樣面臨日益高漲醫療費用問題的諸多國際同行投來關注的目光。(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