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砥礪奮進的五年:文化種子在鄉村萌動

光明日報記者唐湘岳

通溪橋村很靜,尤其在夜晚。聽不到廣場舞音樂,看不見圖書室燈光。蛙鳴、狗吠、雞啼和諧悅耳,但總感覺少了點人氣。村裡共375戶,1315人,其中600多人外出謀生,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學齡孩子寄宿學校,周末才回。

通溪橋村農家書屋開張了。光明日報記者唐湘岳攝\光明圖片

一陣歌聲從山間傳來,是村民劉利人邊勞作邊唱陽戲。

陽戲形成於清嘉慶、道光年間,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間小調、花燈和儺堂巫師舞唱演變而來。陽戲的音樂唱腔多用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每一句腔的腔末用小嗓高八度唱,很有特色。

57歲的劉利人講起往事:「18歲那年,老支書劉洪吉把10多個年輕人喊攏來,請陽戲師傅教我們唱,村裡買了服裝道具,陽戲班子就組織起來了。在村裡演,也去外村演,還去隔壁漵浦縣演。正月里村裡還舞龍舞獅練武術。慢慢的,村裡人少了,老支書病死了,戲班子散夥了,文化活動冷清了。」

打開鎖著的木箱,劉利人找出當年唱小生穿戲服拍的紀念照。發黃的本子,抄滿劇本台詞。妻子向曼桃說:「這是他的寶貝。散夥30年了,他還惦記著戲班子。剛結婚那幾年,他經常演出,正月里走親戚都沒空。現在嘛,他沒舞台,沒觀眾了,我倒是希望他唱,唱著開心啊。」

劉利人唱戲給家人聽。(唐湘岳攝)

劉利人珍藏的當年穿演出服照片(唐湘岳攝)

因病休學在家的留守兒童劉欣源是書屋的第一個讀者。(唐湘岳攝)

那村民平常都有啥文化活動?記者走進民居,極少看到書櫃和圖書。村黨支部意識到了不足。村支書劉生廷說:「這些年我們村也抓精神文明,制定了村規民約,但文化活動還是太少了。貧困不能成為忽視文化的借口,我們要反思。不讀書看報,眼界怎麼會寬呢?不把文化搞紅火,人心怎麼會凝聚呢?我們得趕緊搞一個農家書屋。」

不怕慢,就怕等,說干就干。

5月9日,會木工的劉建義受村裡委託,製作出4個書架。

5月10日,鎮文化站站長夏向陽送來了第一批圖書。

5月11日,圖書上架。

通溪橋村農家書屋設在村部二樓。擔任圖書管理員的,是目前留在村裡文化程度最高的劉夢建。

2014年從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畢業的劉夢建,在長沙打拚了幾年回了家鄉。「我報考了村裡的便民服務員,管圖書是我的重要任務。」劉夢建說,「我打算周一到周五全天開放,周六周日下午開放。要多舉辦讀書活動,作文比賽啊、朗誦比賽啊什麼的。扶貧隊馬上要引導貧困戶開展種植養殖了,我會推薦農業技術書給他們學。一句話,不能讓圖書在屋裡睡大覺,得讓它們活起來。」

5月17日,通溪橋村農家書屋隆重開張。

寂靜的村莊,文化的種子在這裡萌動。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8日01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