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福建省一縣面積428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竟3112平方公里

連江縣

連江縣,為福建省福州市轄縣,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閩江口北岸,介於北緯26°07′-26°27′,東經119°17′-120°31′之間,東瀕台灣海峽,東與台灣、馬祖列島一衣帶水、西傍省會福州,陸路相距50公里,全縣總面積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168平方公里(包括待統一的馬祖列島)。

南部琯頭重鎮與琅岐島隔江相望,西部與福州市馬尾區長安村毗連,是閩江口金三角(福州市區、連江縣、長樂縣)的北翼。東北與東南臨海,東為東引島,距縣陸地最近點42公里,東南為馬祖列島,距大陸最近點9.25公里,北與西北同羅源縣毗連,西與西南同福州市晉安區緊鄰,南隔閩江與琅岐島相望,極南為壺江島。

連江縣屬鷲峰山余脈,西北、東北部中低山高丘疊立,地勢高,向東南部傾斜,境內多山。連江縣屬於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7─19.4℃。

截至2014年底,連江縣除馬祖列島尚待統一外,共設22個鄉鎮。2015年,連江縣常住人口為58.1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5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2.45億元。

行政區劃

據現代考古發現,連江至少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遠古時代屬揚州的區域,夏至周代為"七閩"地。

到春秋戰國時代,與福建毗鄰的于越(或稱"於越",在今浙江省境域)被楚國吞併,大批居民紛紛向福建遷移,逐漸融合成閩越族,建立了閩越國,連江屬閩越國轄地。

秦始皇統一后,廢除閩越國,連江隸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閩越首領無諸等幫助漢王劉邦反秦滅楚有功,漢封無諸為閩越王,連江歸他管轄。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滅閩越國,讓百姓遷移到江淮一帶,連江改屬會稽郡(郡治在今蘇州)管轄。到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閩越遺民返遷,自立冶縣(在今福州),這是福建最早置縣,連江屬它管轄。

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年),在伏沙(今敖江鎮白沙村)設置溫麻鎮,建有鎮帥豎旗處和石塔等,後來毀壞無存。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溫麻縣時,境域廣闊,從閩江口連江沿海之北一直到閩浙交界,涵蓋現在連江、寧德(蕉城區)、福安、周寧、壽寧、霞浦、福鼎、柘榮等8個縣(區)以及羅源、政和2個縣的一半區域。連江建縣,稱為溫麻縣,隸屬晉安郡(郡治在今福州),直到隋大業二年(606年)隸屬都沒有變化。

隋大業三年(607年),大量裁減郡縣,溫麻縣併入原豐縣(治所福州,后改稱閩縣)。

在唐武德六年(623年)又從閩縣析出,重置溫麻縣,同年改名連江縣,"以縣治連接江水故名"(宋《三山志》)。同時割原溫麻縣土地設置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縣),不久長溪縣再併入連江縣,境域與西晉溫麻縣相同。

唐長安二年(702年),又割連江縣北4個鄉重置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縣衙所在地從伏沙遷移到今址,因地形似展翅鳳凰,又名鳳城。從唐武德六年到清代末年,經歷1289年,連江縣都隸屬福州。

唐大中元年(847年),割連江縣北1個鄉設置羅源場(繼后改永貞鎮、羅源縣)。

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又割連江縣招賢里5個圖給羅源縣。至此,連江縣境域基本穩定。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連江屬東路道(后改閩海道)。

民國十四年(1925年),道廢,連江為福建省直轄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3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特別市,連江隸屬閩海省。翌年1月事變失敗,連江再度成為省直轄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4年)7月,福建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連江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四十年(1947年),福建劃為7個督察區,連江第三次成為省直轄縣。

1936年12月,東引島划屬連江縣。

1937年2月,琯頭以西的新道、拱嶼、塘頭、竹岐、陽岐、山兜、塘邊、溪邊等8個鄉及川石、壺江兩島從閩侯縣劃歸連江縣。

1941年2月,連江縣第二區赤石北部之巽(嶼)北(山)鄉划屬羅源縣。 1956年5月,羅源縣上杭鄉的漈頭村划屬連江縣丹陽區文朱鄉。其間琅岐島曾於1956年6-10月、1970年7月-1975年12月划屬連江縣,后划屬福州郊區。

1949年8月,福州、連江解放后,連江縣隸屬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名閩侯專員公署。

1956年6月,閩侯專署撤銷,連江第一次改屬福安專署。

1959年8月,恢復閩侯專署,連江歸它管轄。

1961年11月,連江劃歸福州市。

1963年8月,再划屬閩侯專署。

(連江縣全貌)

1970年7月,第二次划屬福安專署(翌年遷址改名寧德地區)。

1983年7月,連江重歸福州市管轄。

2014年連江縣鄉鎮基本情況一覽

截至2014年底,連江縣除馬祖列島尚待統一外,共設22個鄉鎮、269個村(居)民委員會。政府駐鳳城鎮。

人口交通

人口

2014年,連江縣常住人口為57.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4.77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43.0%,比上年末提高2.1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9011人,出生率為13.2‰,其中男4615人,女4396人,出生性別比為104.98:100;死亡人口3722人,死亡率為7.7‰;自然增長率為5.5‰。

2015年,連江縣常住人口為58.1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5萬人,增長0.9%。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54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44.0%,比上年末提高1.0個百分點。出生率13.07‰,死亡率5.11‰,自然增長率7.96‰。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192347戶,戶籍人口665101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283161人。

交通

連江縣境內有「三灣」(羅源灣、黃岐灣、定海灣)、「三口」(可門口、閩江口、敖江口),七條通道(溫福鐵路、瀋海高速、瀋海高速複線、104國道、201省道、福州東南繞城高速、福州西繞城高速)貫穿全境,已開通城關、貴安、琯頭、丹陽、馬鼻、浦口六個高速互通口,並設有連江火車站、透堡鐵路貨物中轉站。2015年,連江縣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28536萬噸公里,增長14.6%。水路貨物運輸周轉量2520705萬噸公里,增長12.8%。

(連江縣縣城全貌)

連江縣兼得河口港與海港之利,有1個國家級漁港(黃岐漁港)、2個二級漁港、9個三級漁港、10多個天然漁港,重點開發利用的有閩江口的粗蘆島河口港和可門深水海港。

生態文化旅遊

文物古迹

文化遺址

連江縣發現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刀、石斧標本380多件,經福建省文物部門專家分類鑒定,確認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主要分佈敖江、丹陽、蓼沿、潘渡、東岱、透堡等6個鄉鎮沿江、溪兩岸30個村莊的荒山、嶺地。其中東岱鎮的雲居山文化遺址面積最廣,分佈範圍約10萬平方米,是連江先民最多的聚居地。

古代窯址

連江縣各地較出名的有江南鄉的魁岐、己古窯址,官坂的塘里窯址,長龍鎮的真茹窯址,透堡鎮的館讀窯址和浦口鎮的浦口窯址。規模比較大的為魁岐村南山窯址,分佈五個山丘,範圍4000多平方米,陶瓷場地堆積層厚度達3米。

浦口窯址,以龍窯為主,共有36個窯,號稱"三十六"龍窯。

古沉船遺址

據文物管理部門考察,先後在黃岐鎮長沙村西南方1200米海域、筱埕鎮蛤沙村東南方3500米海域和定海村250米海域發現11處古沉船遺址。從沉船點相繼發掘陶瓷製品碗、壺、缽、杯、罐,端硯,鐵炮,銅銃等水下文物3000多件,經鑒定系宋、元、明、清時期的沉船遺址。

古塔

連江縣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雲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門寺含光塔。

古橋

據縣誌記載,連江有古橋149座,后隨歷史變 寶林禪寺 遷,或毀於水火,或毀於戰亂,或為現代公路橋所替代。倖存下來的46座古橋中,建於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較為有名的有縣城的通濟橋、蓼沿的朱公橋以及官坂的塘邊橋。

摩崖碑刻

據舊版《連江縣誌》記載自宋代至清代題刻就有51幅,未記載的明代至清代以及琯頭青芝山景區題刻近20幅。連江縣發現的摩崖題刻已超出140幅。

名山古剎

青芝山

連江縣有名山16座,古剎148座,有青芝山(寺)青芝山、覆釜山(寺)、金福寺、斗門寺、雲居山(寺)、寶華山(寺)、中岩寺、后岩寺、荷山寺、寶林寺、九龍山(寺)等。

自然景觀

敖江攬勝

敖江

敖江,為福建省獨流入海的第六大河流,幹流全長1 黃岐半島 37公里,其中連江境內流程63公里,自小滄流經縣城,到東岱注入東海。以"敖江十二景"最為著名。

半島勝地

黃岐半島

黃岐半島有著著名的定海灣和黃岐灣。由於面對馬祖列島,地理位置獨特。明代全國建12座城堡,黃岐半島佔7座。

馬祖風光

馬祖列島是連江縣最大的島嶼,由高登、北竿、南竿等28個大小島嶼組成,以最大島嶼馬祖得名。在我縣東部海域中,與黃岐半島遙遙相望,從東北向西南略呈斜形。其中高登島離大陸(黃岐島)最近,僅5海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