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請回答,1974:大選后,誰來掌管英國?

野村證券(Nomura)近日對英國大選發表評論稱,當前的英國與1974年的英國不乏相似之處:懸浮議會,心懷不滿的工薪階層,恐怖襲擊,移民問題,與歐盟「決裂」,以及美國總統遭受調查。

儘管投資者擔心,此次大選若工黨組成聯合政府會引起市場混亂,但是市場更擔心保守黨作為少數派執政會遭遇英國經濟結構問題的挑戰。就像1974年大選也是懸浮議會,工黨成為少數派執政黨后,政治環境依然不穩定,英國於1974年下半年舉行了第二次大選,野村認為,英國今年下半年的政治局面將跟這很像。

1974年大選前形勢極具挑戰性

保守黨領袖泰德·希思在1970年的大選中獲勝,成為英國首相,其當時面臨的經濟問題尤其嚴重。

原油生產國在1973年開始實施「石油禁運」,推高了油價並引發通脹。英國政府引入「公共部門工資上漲限額(public sector pay rise limits
)」來壓制通脹。工會不滿意工資上漲速度低於通貨膨脹。尤其是煤礦工人,於是採取罷工來抗議,這使得發電量大幅下降。為節約能源,泰德·希思在1974年初引入了每周三天的工作制度,但是工會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政府。因此1974年提前大選(snap election)時的背景十分嚴峻,就是因為這些背景,泰德·希思2月大選中喊出了:「是誰掌管英國-工會還是政府?」的口號。

政治體系的不穩定性也是造成「誰掌管英國」這個疑問的決定性因素。當時北愛爾蘭問題正處於峰值時期(1974-1975),直到1973年底英國政府與北愛爾蘭簽訂「桑寧代爾協議 」,提供了民族派和聯合派之間的「權力共享」方案。

但是對此的反對聲音較多,包括北愛爾蘭共和軍(IRA),其尋求與愛爾蘭共和國的統一。愛爾蘭共和軍在北愛爾蘭從事恐怖活動,這在1974年蔓延到英國大陸。那一年,英國平均每三天經受一次攻擊。在選舉前三周,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活動升級到轟炸旅客車廂,並造成12人死亡,38人受傷。

(註: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簡稱為北愛問題,是指由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在北愛爾蘭的長期暴力活動,是持續不斷在愛爾蘭發生的周期性暴力衝突,該衝突在由英國和愛爾蘭政府於1998年4月10日簽訂北愛和平協議后中止。

對北愛問題的觀點繁雜不一,稱其是一場多方衝突、游擊戰或低強度戰爭,甚至是一場內戰。參與者包括共和派與保皇派的准軍事組織、皇家阿爾斯特警隊、英國陸軍及其他人員,超過3,500人因為衝突而喪生。)

美國「水門事件」

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正經歷「泄密門」的調查,而1974年英國大選與此共同之處是,當時美國正經歷著「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它是197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一宗震驚世界的政治醜聞。

1972年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水門綜合大廈發現被人侵入,然而時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共和黨派)及內閣試圖掩蓋事件真相。直至竊聽陰謀被發現,尼克松仍然阻撓國會調查,最終導致憲政危機。尼克松於1974年宣布辭去總統職務。

除此之外,工黨在1974年的競選綱領是「讓我們一起工作」以及將權力轉移給工人階級。它還承諾將就「是否繼續留在歐盟」發起全民公投——工黨反對進入單一市場,這一點也與2017年大選的英國即將脫歐的政治背景有相似之處。

預期未能實現

1974年大選之前,民調顯示保守黨將贏得大選。但實際結果出乎意料,工黨獲得最多議會席位,但是仍未贏得過半席位(謀求連任的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得297席,工黨獲得301席,自民黨14席),也就是「懸浮議會」。希思用了四天時間試圖說服自民黨同他的政黨組成聯合政府,未能成功,最後不得不離開首相府。工黨成為少數派執政黨。

當時由於市場預計若工黨贏得大選,則英鎊將會暴跌,但事實卻不是如此。相反,英鎊走勢追尋著經濟周期波動,並在大選期間維持相對穩定(圖1和圖2)。同時,工黨將注意力放在了「安撫煤礦工人」上。

不過,顯然,少數派的工黨政府並不穩固,這迫使工黨領袖威爾遜決定在1974年10月再次舉行大選,以扭轉被動局面,從而寫下了一年內舉行兩次大選的歷史。好在這一次工黨以微弱的優勢(3票)拿下議會過半席位。

但是英國政治動蕩並沒有結束,1976年,工黨更換領袖;1978年,英國經歷「不滿之冬(Winter of Discontent)」;1979年,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以微弱的勝利贏得大選,保守黨重新執政。直到1983年,保守黨獲得壓倒性勝利,英國政治環境才得以穩定。

給2017年大選的啟示

野村表示,市場從1974年的大選中能獲得一些重要的經驗教訓。由於沒有一個政黨以絕對優勢勝出,所以最重要的一個經驗教訓也許是:英國經濟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是沒有哪一個政黨能夠戰勝的。

在1974年,戰後經濟秩序(低通脹、固定匯率和穩定增長)出現了崩潰。這導致了極右和極左思想的出現,並激發了跨階級和跨種族的分歧。這也意味著一個政黨或某個政治理念不能獲得主導地位,所以在1974年及以後,英國的選舉和領導人的變化非常頻繁。

這表明,當前英國面臨的「大挑戰」是:工資水平停滯不前、與歐盟關係緊張、移民和全球秩序的改變對英國市場的影響可能超過對於選舉的影響。它還表明,英國可能會舉行更多的選舉,可能會是再一次的英國大選或者領導層選舉。英國去年的退歐公投似乎並沒有解決主要政黨內部的分歧。但是,只有某個政黨找到解決經濟社會結構性問題的辦法,才有可能實現政治穩定。到那時預計會出現政治變動,但料不會轉化為強勁的市場趨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