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跟村上春樹學職業規劃與管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非非馬(feifeima-uk),「非非馬」由影評人、中英電影節英國首席代表非非馬主理,寫戲夢人生,關注女性成長。

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心裡,68歲的村上春樹是被欠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小說家。

在看了他《我的職業是小說家》(2017年1月出版)之後,我覺得村上還可以做人生尤其是職業規劃與管理的顧問。

今天這篇文章,是一篇「非典型讀後感」,試圖「總結」下我們可以如何跟村上春樹學習職業規劃與管理。

這些天,尤其在聯考結束后,不少讀者給我留言,諮詢關於未來職業/學習方向選擇。借這篇文,正好詳細說說。

職業選擇是職業規劃的第一步,其重要性猶如一個創業者決定自己的核心業務方向,一個產品經理決定要開發什麼產品,一個品牌決定自己的定位。

做職業選擇很需要結構性的思考與分析,並不是一個簡單問句。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的自述,呈現出了他的思考與分析方法。我十分認同。村上反覆說此書所寫,乃他的「私人思維歷程」,但他的方法很有啟發性與借鑒意義。不論你是選擇做一個小說家,還是其他職業。

曾經,也有讀者問我建議,「考慮開個公號」,或者「開個淘寶店」,但往往,他們給出自己的簡單「目標」后,就想來聽你的意見。這時,我總會讓他們先問自己如下幾個問題。

1. 它是否讓你由衷地快樂?

固然大多數人都很難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工作,但這一條仍應被列為職業選擇判斷標準之首。

村上為何會選擇做個職業小說家?首先是因為寫小說這件事是他源自內心的衝動,且讓他從心裡感到快樂。相較之下,開一個小店,他只是出於謀生的需要、做事的責任心,勉力為之。

如果你從事著一份自以為很重要的工作,卻不能從中發現油然而生的樂趣和喜悅,如果工作時完全沒有心花怒放的感覺,那裡面就有些不對頭,不調和的東西了。這種時候就必須回歸初心,將妨礙樂趣與喜悅的多餘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個個拋棄掉。

我們通常都有這樣的體驗,做自己由衷快樂的事,哪怕辛苦、繁瑣,也不覺累乏。它讓我們有自覺自愿投入「勞作」的源動力。這種狀態也往往能更有助於我們做好一項工作。

能撫慰男女之間、世代之間的對立,以及其他種種陳規舊俗的對立,起到緩和鋒芒的作用,是一種非常美妙的功能。希望自己寫的小說在世界上擔當起這種積極正面的角色,哪怕是一丁點兒也好。

有價值感做驅動,我們會從道德感層面更認同自己的選擇。比如,我自己選擇寫作,一個很重要動力就來自於:我希望自己寫的字兒,不僅能幫助自己,實現自我梳理、自我療愈、自我凈化,還能對部分讀者有一些價值,能有益於他人與社會,哪怕只是那麼一丁點兒的作用。

3. 它是否契合你的天性?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天性。每一項特質,無謂好壞,但都蘊含著它自己的勢能,在不同的點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很可能是,此處正向,彼處反向。所以,順勢而為,做適合自己天性的工作,往往事倍功半,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成績。

外人看小說家,尤其是著名小說家,多看到「名人」光環的那面,是名與利的受益者。但村上描述的小說家,其工作實質是什麼:

  • 無比耗時費工,無比瑣碎鬱悶。

  • 寫一部長篇小說,就得有一年,甚至三年的時間鑽進書房,獨自伏案埋頭苦寫。清晨起床,每天五到六小時集中心力執筆寫稿。

  • 這是非常孤獨的工作。時時覺得自己彷彿孤單一人坐在深深的井底,誰也不會趕來相救,誰也不會過來拍拍你的肩膀,讚許一聲「今天幹得不錯啊」。這是只能有作家一個人默默承擔的重負。

任何工作都有兩面,在選擇職業時,你是否同時看到了兩面?

村上經過自我分析,認為自己的天性,比如從性格特點、思維特點到忍耐力等,都比較適合寫小說。

才思過於敏捷或者說知識儲備超長的人,只怕不適合寫小說。因為寫小說,是需要用低速檔緩慢前行,去耐心推進的作業。

才子有才子的節奏,知識份子有知識份子的節奏,學者有學者的節奏。

-- 村上春樹

同樣,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天性去經營酒店,不會有大成。「我自認沒什麼經營才能,又生性不善應酬,並非社交型的性格,顯然不適合從事服務業。」

正確的選擇,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認知上。人只有明白了自己的長短、圓缺,才會明了什麼工作不適合自己,什麼工作適合自己。

4. 它是否足以讓你謀生?

我們都想做一個經濟獨立的人,那麼我們選擇一個職業,自然還要能滿足自己的生存與發展需求。因此,滿足以上幾點之外,一個職業能否養活我們自己,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現實難題。

無論在哪個領域,你是否擁有、或經過培訓與自我訓練后能夠擁有從事該領域工作的技能,甚至是核心競爭力,很重要。

村上能下決心做一個全職作家,和他的處女作《且聽風吟》受到認可,拿了日本群像新人獎有很大關係。儘管當時社會對這部作品褒貶不一,但村上確實通過處女作證明了他具有成為一個職業小說家的潛質。

村上春樹的處女作《且聽風吟》獲群像新人獎

而他為什麼能夠一出手就拿獎?因為他過去的儲備,無論是基於興趣而展開的海量閱讀,音樂修養熏陶,還是開店從事服務業積累下的豐富社會閱歷等,都為他日後成為一個小說家做了充分的人生準備。

村上春樹收藏的黑膠唱片超過10000張

問自己是否能靠一個職業謀生,其實也是在問:你具備做這行的核心競爭力嗎?

2

如何面對職業轉型?

很少有人足以幸運到上來就能做自己心儀、或十分適合自己的工作,即便是村上春樹,也沒這個幸運。他也是從一個小店老闆「轉型」成為職業作家,29歲轉型時已近而立。

村上春樹曾經經營一家以爵士樂為主題的咖啡廳

月前曾有讀者和我說她很不喜歡眼下做了兩年的幼師工作,理想是做個高級翻譯,但她的大專學歷又成為她向夢想前進的障礙,於是,她想重新聯考,獲取一張「職業准入證」。這當然是一種辦法,但村上的做法,也許更值得成年人效仿。

1. 過渡期

從事一個職業,入場券、准入證,其實從來不是「學歷」,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你是否有從事這個工作的潛力與實力。

村上並非文學系畢業,此前也從未想過要做小說家,也從不關心日本文學界那些標準、評價體系,他只是跟著內心的衝動和直覺寫了他的第一本小說,因實力而非文憑收穫的獎項,給了他自信,以及一張「入場券」。實力比文憑重要;積蓄實力也未必需要通過學校教育。

那麼,是放下手中的工作,上來就擺出All In的勇氣與決心,投入到新的職業方向,還是給自己設置一個「過渡期」?而這個過渡期又該設置多久?

這其實因人而異。

如果沒有來自父母或者第三方的經濟支持,如果過去的積蓄暫且還不足以支持自己在沒有收入保障的情況下投入新的職業,如果對自己未來是否能勝任新職業並沒有清晰的前景判斷,如村上這樣,給自己一個「過渡期」就很重要。

他的前兩本小說,都是在自己狹小公寓內的小餐桌上完成的,「等家人睡下之後,深更半夜獨自面對著四百字一頁的稿紙奮筆疾書。」

這當然會需要更多的付出與毅力,關鍵是摒除干擾地堅持——白日為生計奔波,頂著運營與還貸的壓力,這樣的消耗其實很容易磨損掉一個人對理想的激情與執著,但恰恰也因為難,所以才更能考驗出你對自己的夢想職業是真情,還是葉公好龍似的假意。

過渡期,拼的是耐心,以及堅持和不放棄。

2. All In 期

村上春樹是在寫《尋羊冒險記》之前,賣掉了一直經營的小店,轉身成為一個職業作家。當時,相比寫作,小店的收入更高,但他仍然「橫下心來決定犧牲它」,為了把時間全部用在寫小說上。是謂破釜沉舟。

我們這一生最可寶貴的是時間資源,有限、不可逆。大約十年前,我做陳沖的專訪,她有句話被我用做了標題:把時間用在刀刃上。如果想在任何一行作出成績,非得全身心投入不可。

村上在「過渡期」確定了自己成為職業小說家的潛力,之後,他進入了「All In期」。「當時,基本上得考著存款生活,坐吃山空。」前途未卜,當然有很大的人生風險,理智如他,也給自己設了底限:全力以赴試幾年,果真不行,就放棄。村上屬於幸運者,但給幸運托底的是實力。

3

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儘可能地讓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屹立職場而不倒的核心,也是項永遠「未完成的任務」。

在《我的職業是個小說家》中,村上詳細論述了作為小說家的核心競爭力——原創性,以及他如何訓練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長篇小說家,如何保持自己的持久力、原創力。

1. 先確認何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確認什麼是勝任一項工作的真正核心競爭力,並非想象中那般簡單和理所當然。它需要你真正地理解這份工作的本質,更需要對這份工作有批判性的思考,對未來有Vision,還要能撇開遮眼浮雲,直指核心關鍵。

比如村上春樹寫小說,那什麼是辨別「好小說」的標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決定你努力的方向。

如果說「原創性」是關鍵,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原創性」?你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的、獨到的理解和思考嗎?想透之後,先不說你是否有能力原創,你首先是否敢堅持這個主張?

畢竟,幾乎所有的「原創」在最初時,都會因為衝撞了傳統與權威,而遭受海嘯般的批評,引發巨大爭議。在強壓之下,你是堅持自己,還是回歸現有的價值評價體系,完成一份受主流認可的「答卷」?不容易。

可哪一樣工作不如此呢?

而即便是堅信自己摸到了正確的方向,在前行的路途中,也很可能會因各種橫插的枝節而迷失。

你想做一個小說家或者是電影導演,你也知道持久的原創力才是你的立身之本,可隨著名聲而來的各種,比如應酬——它能帶來所謂人脈,比如媒體約訪——它能帶來更多的曝光量和名氣,比如讀者見面會——它能帶來更多冬粉和銷量,你是否還會堅持認為,並且能夠真正做到,持續寫出優秀的原創文本,才是一個小說家、一個導演的核心職責?而後,你真地能做到排除這些「噪音」,苦練內功、靜心創作嗎?

大多數人都很難這般堅定。而村上能成為村上,在於他能做到常人所不能。

專業從事寫作35年,他基本不在公共場合亮相,甚少在媒體露面。而他恐怕是日本當代最暢銷的小說家。他的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后轟動一時,至2010年,已在日本暢銷達一千萬冊,在,該書至2004年的銷售總量達786萬冊。

他始終是個清醒者。他在書里寫,年屆四十時,他發現「日本社會人心浮動,整個社會鬧鬧哄哄,浮躁不安,開口三句離不開錢,根本不是能安心靜坐,精打細磨地寫長篇小說的氛圍」。

他選擇了離開日本,很長一段時間在國外生活,「在沒有雜音的安靜之地,隨心所欲地寫小說。」《挪威的森林》正是他在海外,「在希臘各地咖啡館的小桌上,輪渡的座椅上,機場的候機室里,公園的樹蔭下,廉價旅館的寫字檯上寫的。」

可見,確認何為核心競爭力,並始終清醒地認知、堅持這一點,絕非易事。多少「成功者」是在半途閃了腰?

2. 知識與技能的儲備

核心競爭力的打造,首先來自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準備,是「一萬小時」式的積累與堅持。在這基礎上,才能拼悟性與創造力。

村上就老老實實地在書中告訴大家,大量的閱讀是成為小說家必不可少的準備,再有便是對人對社會的細緻觀察。這當然不是什麼秘籍。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異,卻恰恰體現在如何對待最基礎的事情上。

3. 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性

越過了基礎的積累階段——當然,積累也是項永遠進行時,高階的突破,即獨屬於自己的原創性,也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則是需要自己潛心尋找的。這裡面可能會有偶然的成分,但前提是,始終保持「尋找」的警覺。

村上「發現」自己獨特的文體風格也屬偶然,雖然那也被很多人批評為「翻譯體」。他在創作的間歇休息時段,喜歡做翻譯工作,英譯日。後來產生嘗試用英文寫作的念頭,卻在使用語言的「局限」(畢竟英語是他的第二語言)中練出了一種簡單直接的表達,他再嘗試將英文翻譯成日文,最後形成了獨屬於自己的語言節奏與風格。

在此基礎上,他不斷打磨、提升,在文字中融入音樂的節奏(他是個資深樂迷),所以,他的整個章節架構到文脈,都帶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每個人找到自己獨特性的路徑都會不同,最重要的是一種自覺的追尋、辨認,以及不斷地打磨,最後形成自己獨具的個人風格。

4. 體力的涵養與持久的戰鬥力

寫作、尤其是長篇小說的寫作是個體力活。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大體都一樣。好體力,以及好體力帶來的精神力,是保持工作效率的基礎。

此前也曾讀過村上《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深受觸動。關於這一點,兩書的論述,可互相比照著看。

  • 精神、頭腦和身體之間並沒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

  • 肉體力量與精神力量必須均衡有度,旗鼓相當,必須達成兩者互補的態勢。

  • 體力下降,思考能力會隨之出現微妙的衰退,思維的敏捷和精神上的靈活都會逐漸喪失。

  • 中年時代來臨,體力逐漸衰落,爆發力逐漸下降,持續力也逐步衰退。肌肉退化,多餘的贅肉卻越來越多。

作家要是長出贅肉的話,就算完蛋了。不管那是物理上的贅肉,還是隱喻中的贅肉。

為了彌補這種減退,為了維持體力,就需要持續不斷地作出人為的努力。

基礎體力,心靈的強韌(至少其中大半),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獲得的東西。我通過有意識地訓練自己,才掌握了它。 肉體上的節制,是把小說家繼續當下去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 村上春樹

以上基本都是村上的原話,為了訓練自己思維的靈活性,沉默的專註力,永不氣餒的持久力,村上長期過著清儉自律的生活,「住在安穩的郊外住宅區里,過著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日復一日地堅持慢跑,喜歡自己做蔬菜沙拉,鑽進書房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固定工作量」。

運動,對於村上的人生而言,猶如吃飯睡覺,「是無論如何非做不可的事」。他幾乎從無空白地,每天都要外出運動一個小時。我們都知道,村上跑步、跑馬拉松十分出名。

5. 建立自己的工作方式與節奏

「做一項長期工作時,規律性有極大的意義。」

村上「投入漫長歲月,構築起屬於自己的固有體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工作方式與節奏,「並以自己的方式謹小慎微,鄭重其事地維持至今」。

從戰略性層面說,他堅持「按照適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寫自己喜歡的小說」。

從技術性層面說,他規定自己一天寫十頁稿紙,每頁400字,大約就是每天4000字。他「就像打考勤卡那樣,每天基本上不多不少,就寫十頁。」即便情緒飽滿,很想繼續寫,但也強迫打住;但如果提不起勁兒來,也要鼓足精神寫滿十頁。

他堅定地堅持著自己的固定節奏,每天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便伏案工作四五個小時。將一天中注意力最集中、精神最清明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到了下午就睡睡午覺,聽聽音樂,讀讀無害的書。」

他的另一個規則就是專註。比如「寫小說的時候,不寫其他任何文章」。從他的書還不大賣得出去的時候起,他就一直用這個方法寫長篇小說。他說為了賺取生活費,曾經做過與寫作毫不相干的其他工作,近乎體力勞動,但原則上不接受約稿。但他會做些翻譯工作,「因為翻譯基本上是技術活,和寫小說使用的大腦部位不同,不會成為小說寫作的負擔。」

他對文章的修改、創作間歇的「養護」程序,也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規律與習慣,第一、第二、第三稿的任務都有明確分工。

他不急不躁,與時間做朋友,仔細觀察自己的性格、思維特點、身體性能,尋找、試驗、磨合,摸索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人生節奏。

這是鍛造持續核心競爭力很關鍵的一部分。

6. 始終進取、挑戰新疆域

人生、職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謂活著,多少情況下是漫長得令人厭惡的持久戰。」 而核心競爭力的鍛造,也從來不是一勞永逸。

村上能「笑傲」世界文壇三十餘年,60多歲仍創作力不減,佳績不斷,與他始終進取,不斷挑戰自我,勇辟新疆域有關。

他清晰地認識到,「安居於一個位置、一個場所(比喻意義上的場所),創作激情的新鮮程度就會衰減,終至消失。」

所以他有意地維持自己的「新鮮熱情」,比如赴海外發展,像個新人般重新開始,甚至不厭大量繁瑣事務,親力親為。

我現在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作家,還有(幾乎是)無限的發展餘地,或者說發展的可能。而餘地就在我自己身上……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那裡展開更深更遠的探索。

4

如何「正確」評價自己?

「評估」或者說「考核」,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關鍵一環。合理的職業規劃與管理,當然也離不開這一環節。在對職業產出的不斷評估與剖析中,我們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並不斷提升,甚至決定自己是否需要調整職業方向。

綜觀村上此書,可以看到他的「職業自我評價」過程,自其踏入社會起,就從未間斷,有一種清醒的自覺、自省。而很多時候,清醒客觀地自我審視,比來自外界的評判,更為重要。

比如前面提到的,村上能在重重批評聲浪中,堅持自我,始終「按照適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寫自己喜歡的小說」。

但自我堅持,並不盲目。事實上,村上也尊重「世間」的態度與反饋。他在意讀者是否樂於去買他的書,自認「是個打算跟世間維持一定的正常關係的作家」。他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你打算無視世間,世間同樣也會無視你。」

所以,他的書稿在自己修改了兩稿后,總會請妻子閱讀,並給予他中肯的反饋和意見,他甚至對如何選擇「意見者」,都總結出了獨特的心得。比如對於有些編輯,他會聽取意見,但卻找到了某種規律般,常常刻意做反向修改,全然不顧人情、臉面等。

自我評價、外部評價,如何在這二者之間尋求到一個熨貼的平衡點,才是關鍵,而這也有賴於自己的眼界、獨立深入的思考力和判斷力。在超越「努力」這個階段后,「認知」的差異,來自世界觀、格局、氣量與勇氣的差異,成為決勝千里的核心因素。

最後,我想著重再說下村上這句:「請你也找到你的做法。」

人有千樣,事無定規,村上一書最有價值便是這句。他說了很多通用的樸素道理,有啟發性,也被千遍萬遍地證明過,但,只有當你親自驗證了它適用於你時,它才「值得」變成你的一部分。

在這個問題上,他人無法代勞,也沒有一勞永逸。

本文由G.P.A經授權轉載自非非馬(ID:feifeima-uk),作者非非馬:而立之年赴英讀碩,學習電影研究,曾為著名文化國企倫敦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現自己創業從事中英文化交流。並任中英電影節英國首席代表。

合作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G.P.A 保留所有權利

後台回復關鍵詞獲取乾貨

懶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職場丨Office丨讀書

畢業演講丨求職秘籍丨留學丨時尚丨旅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