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節日專題 | 清明時節:氣清景明,萬物生長時

桐始華

二侯

田鼠化為鴽

三侯

清明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古墓花影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掃墓祭祖,慎終追遠,清明就是節日;「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放歌逐春,踏青插柳,清明就是節令。大節氣和大節日就這樣水乳交融。

清明溯源

清明節是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流亡列國。途中衣食無著,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子推不求利祿,與其母歸隱綿山。晉文公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有人獻計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不料介子推和母親抱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火寒食。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將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到秦漢,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曆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每年清明,人們都會身著素衣,去山中探望過世的親人。他們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捧花,低聲細訴對親人的思念。

清明前一兩日,恰逢古時的「寒食節」,在俗語中有「上巳接寒食」之說,在寒食節,民間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相傳,是古人為紀念春秋時被晉文公燒死的介之推,選擇在「寒食節」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一年中最天朗氣清的時節,春色美麗,最宜人們笑語盈盈地出門踏青去。「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楊柳依依的柔軟,人在鞦韆上的笑意,還有沉醉春風裡的花,都是清明春意盎然的證據。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野遊玩、觀賞春色的大好時光。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蹴鞠,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漸漸消失了。

清明插柳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明朝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提到,清明時節「家家插柳滿檐,青茜可愛,男女或戴之」。

植樹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戴柳插柳的風俗。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轉發推薦!

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後台!

環球人物YOLO精英

全球精英影響力平台

高端智庫及高尚生活方式的引領者

慢讀生活

用一周的時間讀完一本雜誌

與您一起走進「讀」時代

更多精彩商品,進入YOLO商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