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酒食·生活丨舌尖上的《軍師聯盟》

上周,熱播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正式收官,這部戲在演至「曹丕與司馬懿的君臣關係日漸微妙」時戛然而止,也是勾起了觀眾對於第二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的期許。

暫且不管第二部劇情如何,這第一部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的。其實看歷史劇,觀眾對於「那個時代吃什麼」是相當感興趣的。

所以當下很多熱播的歷史劇都很注重對於食物的塑造,比如,《琅琊榜》中茯苓雞湯、榛子酥;《甄嬛傳》中各式點心;《羋月傳》中的紅燒魚、脆皮燒雞等,看了是讓人慾罷不能的。

與這些熱播歷史劇一脈相承的是,《軍事聯盟》對吃的把握也是極其到位的。

在大家一致認為「男男CP、一群男人的宮斗劇」是《軍師聯盟》最大看點的時候,作為吃過的90gget到了不一樣的點,細細數來劇中細緻刻畫的美食不在少數,而且拍攝的鏡頭堪比《舌尖上的》,90g覺得稱之為舌尖上的《軍師聯盟》也不為過。

五味脯

第5集

司馬懿為避世自斷雙腿后,侯吉愛主心切,下廚照料,給司馬懿做了一道五味脯。

「五味脯」是魏晉時期備受貴族喜愛的著名小吃,做五味脯一般在農曆二月和九、十月間,至於做法和食材不算麻煩,劇中候吉一口氣便說的一清二楚。

牛、羊、獐、鹿、豬肉都可以做,可以切成條子,也可切成長片。把肉上的骨頭捶碎煮成骨汁,掠去浮沫,放入豆豉再煮,至色足味濃,漉去滓下鹽,切細蔥白搗成漿汁,加上花椒末、桔皮和生薑末。將肉脯浸入鮮汁中,用手搓揉,使其入味即可。

這考究的手法,從內容食材到畫面鏡頭,這些美食質感簡直堪稱「舌尖上的《軍師聯盟》」。

劇中不僅這道菜沒有穿越之嫌,而且在食材用料上也是相當嚴謹。尤其侯吉在做五味脯時有個切豆腐的細節。

並非直接用刀切,而是用線。

原來用刀切,食材會在刀上留下比較難聞的氣味,線切豆腐,符合了美食烹飪的哲學,放入鏡頭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也更好。

「五味脯」,光看名字就知道,這是南京人喜愛的菜。吃鴨血冬粉湯,不加香菜、鴨腸,怎麼夠味?吃小煮麵,不加油渣、辣油,怎麼吃得香?南京人對於味覺層次的追求,說第二,還有人敢說第一嗎?

烤肉

第八集

楊修宴請同僚丁儀,特邀至家中吃烤肉。紅嫩嫩的烤肉再刷上點調料,這味道絕對差不了。

「燒烤」作為人類最早的飲食方式之一,到東漢時期已經發展的十分先進。

在一系列的工具和調味方式的改進之下,吃烤肉在東漢已經變得更美味、更優雅了。

作為東漢貴族,楊修的烤肉架材質高檔、工藝考究。 那時的制炭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即使是貴族也不能隨意使用。楊修的烤肉宴,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使用的木材。

東漢時期,六畜已經馴化,漢朝人吃什麼並沒有什麼忌諱,放上生肉,再撒上調料。雖然那個時候孜然、胡椒還未傳入,但鹽、醋、糖、蔥、姜等,已經可以調出極好的味道了。

小煙一滋,袖子一擼,這吃烤肉的氣氛可就完全上來了!楊修機智聰慧,也深諳美食之道,烤肉的同時還配上了不少的蔬菜。

劇中楊修的烤肉手法相當嫻熟,看來這楊修平時一定沒少拉攏人心請客吃肉!

南京算是一個合格的無肉不歡的城市,單是吃面不加一份大肉,都不算是吃了面;但是仔細想來,南京人是愛吃烤制類食物的,比如烤鴨。你能找出一個不愛吃烤鴨的南京人,我服你~

面片

第九集

楊修吃肉,曹操卻在家吃著普通的面片。吃著吃著,面片掉了一小塊,曹操想都沒想撿起來放嘴裡,當碗底還剩一點兒,竟然澆上點兒熱水,連湯帶水兒的都喝了。

劇中曹操吃「面片」這個鏡頭深意在於豐滿曹操人物形象,但是無奈曹操吃得實在是太香,素來不喜好吃面的90g都忍不住咽了口水。

面片做法簡易,可以混放的蔬菜,肉類等,而且風味多樣,所以是很受西北群眾的喜愛。劇中曹操吃得片面,鏡頭特意掃過曹操的碗中,只有青菜豆腐,可見曹操作風十分簡樸。

西北口味的麵條,可能不太符合南京人的口味,但論吃面,南京人自有一套講究:上午老滷麵,濃油赤醬味道夠贊,不夠味再來一勺油潑辣子;下午小煮麵,爽脆的皮肚配上一份油渣,這才是南京人愛吃的面的味道。

鮮魚片

第21集

在劇中,司馬懿被派遣出使東吳,在途中品嘗了一道鮮掉舌頭的東吳名菜。暫停畫面仔細看看這道菜,綠葉子上的鮮魚片——這不是「刺身」嘛!

關於這到「東吳名菜」,還是引起了不少爭議的。很多人都覺得這不就是刺身嗎?不是日料嗎?

其實呢!鮮魚片及生魚片,都是起源於,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食物。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而三國里最喜歡吃生魚片的要數曹植,他的《名都篇》里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魚生蘸著小蝦醬吃。

生魚片,在很多人眼裡是個只可遠觀,不可近食的食物。但是對於把「活珠子」當零食吃的南京人,它還是一個小兒科。

《軍師聯盟》中的美食,都是合乎年代的,那麼現在還有哪些古代美食一直流傳至今呢?

蟹釀橙

起源於南宋

這是一道古書中有記載的菜肴,《山家清供》食譜中載:橙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蒂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鹽,既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

蟹釀橙是江蘇省陽澄湖的一道特色傳統名菜,新穎、鮮美、氣味特殊。蟹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做法:

1.甜橙洗凈,頂端用三角刀刺一圈鋸齒形,揭開蓋,取出橙肉及汁水煮熟,剔取蟹粉;

2.炒鍋燒熱,芝麻油適量,投入薑末、蟹粉銷煸,倒入橙汁及橙肉、香雪酒、米醋、白糖炒熟、淋芝麻油,攤涼后,分裝入甜橙中,蓋上橙蓋。

3.取大深盤1隻,將甜橙排放盤中,加入香雪酒、米醋、白菊花,包上玻璃紙,上籠用旺火蒸十分鐘即成。

攪團

起源於三國時期

傳說是諸葛亮當年在西祁屯兵的時候(西祁就是今陝西的岐山縣),因為久攻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閑無事,就在那裡大力發展農業,以供軍糧充足。老吃地方的麵食,軍中都很厭倦了,也是為了調節軍隊士兵的想家情緒;於是諸葛亮就發明了這道飯食。不過那時的名字不叫攪團,而是叫水圍城。

攪團是西北地區著名的特色小吃,定義為「用面攪成的漿糊」,陝甘寧尤好吃。根據主要用料不同,分為蕎面攪團、玉米攪團和洋芋攪團,陝北用蕎面做攪團,更筋道味美。在西北,有一種說法:誰家娶的媳婦兒賢不賢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攪團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

做法:

1.鍋加水適量,點火燒開,有小米的話可以先將小米下鍋煮成小米粥;

2.用麵粉均勻地攪拌於滾開水或小米粥的鍋中,左手抓玉米面一邊向鍋中慢慢撒下的同時,右手拿一根棍或勺子在鍋里用力攪,要一個方向均勻攪,不要讓面打成生面塊,無一點疙瘩方可!

3.在攪的過程中,用中火。最後做成的半成品攪拌稀稠即可。

帶把肘子

起源於明朝

明朝弘治年間同州(今大荔縣)城裡廚師李玉山創製。陝西大荔帶把肘子,屬蒸菜類,在秦饌筵席上久負盛名,屬於秦菜菜系中衙門菜(也就是官府菜)的代表菜品之一,《菜譜》秦菜部分甚至將其列為第一名菜。

帶把肘子」以香味突出,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稱。其色澤棗紅,如把柄,所以叫「帶把肘子」。它用料別緻,不同於其它肘菜,肘子帶骨帶蹄,成菜如丘,造形別緻豐滿,堪稱「盤中一王」。

做法:

1.將肘子刮洗乾淨,剔去腿骨兩邊的肉(三面離肉),底部骨與肉相聯,使骨頭露出;

2.再入湯鍋煮至七成熟撈出,用凈布搌干水,趁熱用紅醬油塗抹肉皮;

3.取蒸盆一個,盆底放入八角、桂皮,先將肘把的骱骨用手掰斷,不傷外皮,再將肘皮朝下裝進蒸盆內;

4.裝盆時根據肘子體型,將肘把貼住盆邊裝入盆內,成為圓形;

5.再撒入精鹽,用消過毒的凈紗布蓋在肉上,再將甜麵醬、蔥,以及紅豆腐乳、白醬油、姜、蒜等在紗布上抹勻;

6.將蒸盆上籠用旺火蒸3小時左右,以爛為度,取出、揭去紗布,扣入盤中,揀去八角、桂皮。

葫蘆雞

起源於唐代

葫蘆雞是西安傳統名菜,又名囫圇雞。據傳,葫蘆雞的創始人是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的家廚。韋陟出身官宦之家,很講究菜肴。一次命家廚烹制酥嫩雞肉,前兩個廚師均未成功。第三個廚師吸取前者的經驗,把雞捆起來,先煮,后蒸,再油炸的,做出來的雞不僅香醇酥嫩,而且是整雞,傳說中的長安第一味。

葫蘆雞是陝西西安市的傳統名菜,始於唐代。葫蘆雞的製作分清煮、蒸籠、油炸三道工序。上桌時另帶小蝶花椒鹽佐食。色澤金紅,皮酥肉嫩,香爛味醇,筷到骨脫。

做法:

1.將雞宰殺褪毛,去內臟,洗凈,然後投入沸水鍋中煮約30分鐘;

2. 取出后,割斷腿骨上的筋,放入蒸盆,注入肉湯1500毫升,以淹沒雞身為度;

3.再加入黃酒、醬油、精鹽,將蔥、姜、桂皮、八角放雞肉上;

4. 再入籠用旺火蒸約2 小時取出;

5. 撿去蔥、姜、桂皮和八角,瀝干水,順脊椎骨將雞剖開;

6. 炒鍋放入菜籽油,用旺火燒至八成熱,將雞背向下推入鍋內,用手勺撥動,炸至金黃色時,撈入漏勺內瀝油;

7. 將雞的胸部向上,用手掬攏,呈葫蘆形,放入扒盤。

五千年美食文化

孕育了胖胖的你

我叫90g,我們很有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