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豆瓣評分8.3,這部波蘭戰爭片尺度比《南京!南京!》還要大

時隔74年,緘默了半個多世紀的沃倫大屠殺終於因為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的《沃倫》昭然於世。

豆瓣上,這部略顯小眾的電影被打出8.3分。在戰爭片中,算是挺好的成績了。

電影鏈接獲取方式,關注欖盛公眾號,回復關鍵詞「電影」即可觀看

有歷史學家說,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用了將近160餘種方法對沃倫地區的波蘭人進行屠殺。

最終,至少有8萬波蘭人和大約1.5萬烏克蘭人死於斷斷續續的屠殺之中。

影片由波蘭導演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導演。

這位出生於1963年的導演,總是擅長於描摹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陰暗醜惡,前者如《羅絲的遭遇》,後者則有《黑暗之家》。

爆頭、徒手撕扯人皮,夾著著血腥的性愛。如果你想在這部影片中尋求視覺的刺激,它一定會附帶給你無限悵惘的心緒。

故事以一場將近22分鐘的婚禮開篇,這個多民族混居的村莊正享受著最後的祥和。一戶波蘭家庭的大女兒嫁給了烏克蘭人。小女兒Zosia也有了自己的烏克蘭心上人。

與《教父》的開篇相似,和諧的婚禮之下暗流涌動。

人口占多數的烏克蘭人早已對波蘭的政治、教育、宗教感到不滿。而掌控權力的波蘭警察卻在宴會上大放厥詞,稱「波蘭人是貴族,烏克蘭人是無賴」。

婚禮是女人的狂歡,男人的博弈。一場婚禮結束,村莊的一切都顛倒了。

戰爭打響,明亮的影調瞬間灰暗。Zosia的父親為了錢和土地,把她嫁給了富裕的波蘭老鰥夫,隨即老鰥夫便上了戰場。

緊接著,沃倫地區幾經改旗易幟。與其說改旗易幟,不如說多旗混戰。各支勢力此消彼長間,Zosia就要多經歷一番凌遲。與肉身遭受的磨難相對,精神的垮塌最是絕望。

蘇聯紅軍進駐,倒霉的是波蘭人,因為他們要鎮壓處於富裕階層的波蘭地主,Zosia的丈夫作為富裕的農場主,慘遭流放,Zosia跟隨丈夫顛沛流離。

命運的陰差陽錯,不得不想,如果嫁給烏克蘭的心上人,是不是就是可以免遭流放?

(Zosia與烏克蘭小男友配一臉)

現實遠比想象的更殘酷。

如果你熟稔二戰史,你會知道波蘭是個多麼倒霉的國家。二戰打響,波蘭馬上就被德國與蘇聯瓜分,戰爭期間,波蘭淪為德國與蘇聯的戰場,雙方勢力在這一地區反覆爭奪。

蘇聯軍隊來了,烏克蘭人夾道相迎,幫助蘇聯人驅逐波蘭人。德國軍隊來了,烏克蘭人又幫助德國人殺猶太人,他們殺的,可都是自己的鄰居和朋友。慘遭滅頂之災后,憤怒的波蘭人揮刀砍向烏克蘭人復仇 。

所以,在婚禮過後,你看到的整個節奏就是殺殺殺!

文學上的對比隱喻在《沃倫》中俯拾即是。

影片前20分鐘里,Zosia的姐姐在婚禮上,眼含幸福與不舍的眼淚在案板上被人用斧頭砍下辮子,昭示嫁為人妻。

而在影片后20分鐘里,烏克蘭人組織的大屠殺過後,Zosia眼睜睜看著嫁給烏克蘭人的姐姐被複仇的波蘭人按在門檻上砍下頭顱。

開片的婚禮狂歡中,男人們在玩一種點燃的木樁來回投擲的民俗遊戲。

而戰爭打響之後,烏克蘭人將波蘭孩童用稻草裹成樁點燃嬉鬧。

Zosia的姐夫為了拒絕自己親兄弟要殺害妻子的瘋狂要求,揮刀砍向自己的兄弟;

呼籲各民族之間無差別的教父也死於非命;

三個玩耍嬉戲的不同民族的孩童,突然有一天也會對自己的小夥伴說「我不和你玩了,你是波蘭人」……

世界上最殘忍的屠殺就是兄弟鬩牆,生與死,能逼出所有的盲從的人性之惡。戰爭年代,活著便是所有的世界觀。

《沃倫》對屠殺場景的描寫非常露骨,但在部分畫面又刻意使用了遠鏡頭,減少了血腥程度。不過這也告訴了觀眾,真實發生的事情遠比電影畫面更加殘忍。

縱觀波譎雲詭的二十世紀,不論是印巴分治中印度教派與穆斯林教派間的大屠殺,還是盧安達大屠殺中的胡圖族對圖西族的大屠殺,抑或是印度尼西亞人對印尼華人的大屠殺背後,不過都是兄弟鬩牆。

大屠殺背後的階級對立、宗教對立、政治對立及意識形態對立。民族、宗教、國家大義,說到底還是「他人即地獄」。

於是影片《沃倫》還有另一個名字《Hatred》(仇恨)。

弱肉強食也是民族之間生存的法則。國將不存,毛將焉附。

你一定覺得烏克蘭是個牆頭草國家對不對?

其實, 和猶太人一樣,烏克蘭族人歷史上長期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在沃倫州生活的烏克蘭人一直受到波蘭政府的政策歧視。

二戰爆發后,烏克蘭民族主義勢力抬頭,在納粹德國的支持下發動種族清洗, 屠殺了大量波蘭人和猶太人。

作為弱小的民族,無論是烏克蘭人、波蘭人,還是猶太人,都要在蘇聯與德國的夾擊下小心翼翼的生存。戰爭打響,受傷最大的,還是手無寸鐵的百姓。

臉盲晚期如我,甚至到最後都沒有辦法完全分辨波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蘇聯人、德國人。

但只消最大限度的將這場反人道的屠殺展現,便足以使這部影片載入世界電影史的史冊。

尤其對於我們這個用14年的時間承載了二戰東方主戰場功能的國家,與經歷「南京大屠殺」創傷的民族。你會不自覺的跟隨主人公Zosia的心情一同惶恐、絕望,產生共鳴。

可悲的是,很長一段的歷史里,烏克蘭民族對於「沃倫大屠殺」一案都是拒不承認的態度。

何嘗是「沃倫大屠殺」,人類歷史上,這種拒不承認、選擇性遺忘的大屠殺俯拾即是。我們的「南京大屠殺」不也是如此。即便當下,打著民族、宗教的旗號來挑唆爭端的事情仍屢見不鮮。

遠比我們的《南京!南京!》的表述更為真實。

梳理波蘭電影史你會發現,多災多難的波蘭民族造就的波蘭導演的作品,始終被陰森冷峙的環境籠罩。幾乎每一位有成就波蘭導演,或多或少都有二戰後遺症的因素存在。

通過電影這個窺視鏡,可掠見戰爭對一個民族帶來的難以彌合的創傷。

拍《紅》《白》《藍》三部曲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以拍攝與政治有關的紀錄片為主,後來因為波蘭的政治局勢轉而拍攝人性來進行藝術表達。

拍《水中刀》《唐人街》的羅曼·波蘭斯基始終無法觸及戰爭題材。因為二戰期間,他的母親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父親和叔叔也在奧斯維辛遭受折磨,而他本人則因波蘭農夫的庇護才得以存活。

所以,當斯皮爾伯格多次邀請他出任《辛德勒的名單》的導演時,都被他因"揮之不去的痛苦"而拒絕。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去年辭世的「波蘭電影之父瓦伊達的代表作《卡廷慘案》,亦是講述二戰期間蘇聯對波蘭戰俘發起的屠殺慘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