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軍事天才韓信一生犯的一個致命錯誤

人生即是選擇,尤其在緊要關口,向左,可能大富大貴,向右,也許就窮困潦倒。普通人沒這種機會,韓信卻有。

他一生做過幾次重大選擇,有對也有錯,選擇對了,就聲名顯赫,錯了,竟斷送了性命,連改正的機會都沒有。

只有選對人,才能改變命運

早 期,他是窮人,也是廢人,既不會經商,又不能種田,政府也不肯僱用。因為窮,只能到處蹭飯,先在南昌鄉長家混吃食,后又在河邊吃漂母的飯,再後來,竟受到街頭混混污辱,被迫從人家跨下鑽過。

所謂窮則思變,辱更思變,他背著嘲笑,提著劍,去尋找戰爭。此時,秦末戰爭已經開始,各地反秦武裝紛紛舉事,遍地都是王侯將軍。很多人都在認真鬧事,都想在秦的大蛋糕上挖下一塊。

他很清醒,知道自己的目的,走進戰爭不難,難的是被人賞識,找到向上的梯子。為此,他開始擇人,方法是自我推銷,期望能引起注意。起初,他跟了項梁。因為項梁是楚將,他是楚人,有同根而生的意義,也許更便於推銷。但他沒有機會,和領導說不上話, 最終「無所知名」。

項梁戰死後,他跟了項羽,幾次獻計獻策,項羽不理不睬,無奈,只好投奔劉邦。在他看來,事情不能就這麼算了,你項羽可以有眼無珠,可天底下有眼有珠的人多了去了,沒準就能碰上一個。

他投劉邦,其實只是想撞撞運氣,談不上有什麼把握。畢竟,他不了解劉邦,只知道劉是忠厚長者,有點兒地盤和人馬。

韓信投漢初期,仍「未知名」,仍在自我推銷。因為犯下死罪,在被砍頭之際,他推銷成功,說動了滕公夏侯嬰,免於一死,還當上了治粟都尉。

他又抓住了蕭何,多次面對蕭進行自我宣傳。雖費盡口舌,結果卻無法期待,韓信只好逃亡。這一次,卻因為蕭何手疾眼快,外逃未遂。經蕭何強烈推薦,劉邦這才以最隆重的禮儀,拜韓信為大將。

此時,劉邦對韓信一無所知,之所以拜將,既出於對人才的渴望,也源於對蕭何的信任。劉邦很精,他的想法是:既拜你為將,你就得是那塊料,否則,你還得走人。

拜將之後,他馬上找韓信談話,進行具體考察。現在已很難確知韓信受教育情況,但該人善於局勢分析,精於兵法,卻是不爭的事實。

談話中,韓信縱論時局,剖析前景,指出了項羽的弱點和失誤,提出了謀求天下的種種構想。「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

韓信和劉邦的照面,分明是命運的巧意安排,是歷史的歪打正著。因為有了劉邦,韓信才有了大感覺,建了不世之功,由此改變了自家命運。

也是因為有了韓信,劉邦才得以滅項羽、定天下,成就了豐功偉業。

選擇中的游移,最終還是埋下了禍根

韓信是軍事天才,善於以奇制勝,但也有弱點,一個是太重情義,另一個是不夠大氣。因為重情義,面對選擇時,就會游移,不那麼絕決;

因為不大氣,處事就欠周全,不怎麼考慮領導的感受。楚漢相爭時,劉邦實施了兩線戰略。自己在滎陽、成皋一線與項羽周旋,另派韓信出兵北方,與各諸侯國作戰。

劉邦的戰場,一直都不樂觀。他搞不過項羽,但很執著,打了敗仗,總能從頭再來。項羽卻不行,敵人太多,既有正面的劉邦,還有側翼的黥布和彭越,即使打敗了劉邦,也無力擴大戰果,撐住局面已屬不易。

韓信這邊,進展卻相當順利。他先用疑兵之計,活捉魏王豹,平定魏地;又進兵代國,擒代相夏說。

此後,他率部出井陘,背水一戰,全殲趙國部隊。緊接著,又降服燕國,攻佔齊國。從高帝二年至四年,僅兩年多時間,韓信就滅了5國,完全平定了北方。

他的勝利,有效改變了楚漢爭鬥格局,項羽受到牽制,力量被嚴重削弱;劉邦卻得到強力支持,兵員得以充分補充。

最重要的是,北方已經姓漢,劉邦具備了戰略反攻的條件。

是 時,他面臨著多種選擇。比如,可以獨立,讓天下三足鼎立;也可以幫楚,或繼續助漢,無論楚漢,只要他支持某方,他方肯定完蛋。他左右了時局,意向舉足輕重,天下人都在看他的眼色,猜測他的動向。

有人嗅到了機會,登門造訪,試圖影響他的選擇。首位訪者叫武涉,是項羽的說客;繼之而至的是蒯徹,屬無黨派人士。

兩人都強調了他的戰略地位,指出劉邦薄情寡義不能繼續助漢,都建議他宣布獨立。

兩人說辭類似,立場卻不相同,武涉為項羽謀求利益,蒯徹卻看重獨立的價值。其實,用不著說客費口水,韓信對局勢早有判斷,理性地看,獨立最好,南面稱孤,人生還有何求!

但他不能不有所顧及,劉邦於他有知遇大恩,人家發現了你,又給了你前程,關鍵時你卻踹人一腳,做人不能這樣不講情義。

他對武涉說:我在項王那裡,「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而在這裡,「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從」。

他表態說:我死都不會背叛漢王!對於蒯徹的建議,他猶豫過,終究還是「不忍背漢」。猶豫和不忍,表明他心裡矛盾,雖不背漢,卻心有不甘,感覺有點兒虧。在他看來,不獨立,就是報了劉邦的大恩,接下來,就該搞點兒補償。

他做了兩件事,一個是申請代理齊王,另一個是拖延合圍項羽的時間,以便獲取更大利益。事兒做得不夠大氣,也不很慎重,甚至有要挾的意味。劉邦強壓怒火,在滿足韓信慾望的同時,也藏下了不滿和怨恨。

錯誤的時候做出了錯誤選擇

因為成功過於巨大,也來得太快,韓信有點兒受不了。他沒有多大政治野心,也從未想過謀反;他對劉邦不甚了解,對功高震主的說法也沒放在心上;他甚至「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戰場上,他料事如神,進入官場,卻有些弱智,遇事應對有誤,最終導致在錯誤的時候,做出了兩大錯誤選擇。

其一是該收斂的時候不收斂。劉邦疑心重,尤其是代理齊王和延遲合圍事件后,對韓信已有警覺,待到打掉了項羽,馬上採取組織措施,把韓信調到了淮北,轉封楚王。

一年後,劉邦又憑一封可疑的檢舉信,假借南遊雲夢,將韓信生擒,不殺,由王直降為侯。劉邦的兩步棋,走得精巧,沒費事就把擁兵自重的王,打壓成無職無權的侯。

對此,韓信沒有準備,不知如何應對,特別是被擒前,他狼狽極了,甚至殺了正受追捕的朋友鍾離昧,以期取悅劉邦。此時的韓信,早沒了戰場上的睿智和風采,對上頭的心思不甚了了。

實際上,他該知道,仗一旦打完,你非但沒了價值,反倒成了負擔。你該換個面孔,懂得收斂,學會低調,當個老實聽話的臣子,果真如此的話,王位是不成問題的。遺憾的是,他沒朝這方面這努力,反倒一如舊日,該幹嘛幹嘛。

他很傲,即便受了打擊、由王而侯之後,還是傲氣不減。他看不起周勃、灌嬰及樊噲等人,羞於與之同列為伍。某次,皇帝和他閑聊帶兵問題,他斷定皇帝只能帶兵10萬,還自誇「臣多多益善耳」。當然,他也有限地恭維了皇帝,指出:您不能領兵,卻善帶將,您受命於天,非人力可及。

其二是不該謀反的時候偏要謀反。當齊王時,他有權有人,造反輕而易舉,做楚王時,也有條件與朝廷為敵。唯獨當淮陰侯的時候,他不該動歪心思。

道理是明擺著的,此時的他,已兩手空空,想也是白想。但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他策劃了一次政變。他曾和陳豨相約共同舉事。陳時任相國,在趙和代地監軍。

高帝十年,陳自立為代王,宣布造反。韓信在京城也做了部署,但被人告發,呂后採用蕭何之計,把韓信誘到宮中,殺死於長樂宮鍾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