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身在China,不能不懂china!

五代,越窯三龍紋盤

各位看官,舍爺和國小僧的「陶瓷講堂」又和大家見面了!

的瓷器是一個跨越整個中華文明,見證手工業發展、審美變遷以及文化融合的載體,上一期我們以秘色瓷開講(總說China是,china是陶瓷,可你知道,「」和「瓷器」之間是怎麼畫上等號的嗎?),這種名字就帶「秘密屬性」的寶貝堪稱是千年來最神秘的瓷器,也是古代越窯的集大成之作,這一期,我們就來講講有著「南青北白」(所謂「南青北白」從狹義上講,「南青」指的就是唐代越窯)之說的千年窯口。

五代,越窯三龍紋盤(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動脈影

如今人們談及越窯,都會被她那聲名顯赫的大唐背景所吸引;或者因五代宋初「秘色瓷」的那般「千峰翠色」所折服。

唐,越窯秘色瓷 八棱凈水瓶

然而,越窯卻經歷了東漢時期從原始瓷器到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的蛻變,再經過東吳、兩晉的發展,以及南朝、隋、唐早期的傳承和堅守,最終才迎來了唐代後期的又一次發展高峰,以至於創造了全世界陶瓷藝術領域的奇葩——「秘色瓷」。

敲黑板,小知識!英語里的「celadon」與秘色瓷有何關係?

瓷器曾在歐洲大行其道,celadon一般認為是青瓷的釉色與法國戲劇中牧羊人Celadon的青衣顏色相仿,繼而作為青瓷的專稱。

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celadon可能是由拉丁文Celatum轉變而來,這個詞源出拉丁文動詞Celare(藏匿),有「秘密物件」和「西遊珍寶」之意。這就與秘色瓷掛上鉤了。

秘色瓷是一種需要保密釉料配方的瓷器,製作方法密不外傳。正所謂「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很可能瘋狂追求瓷器的西方人也了解秘色瓷的含義,故而意譯了這個詞。

東漢——越窯誕生成熟瓷器

的成熟瓷器是由原始瓷器發展而來,就浙東越窯產區(寧波、紹興、上虞)而言,出現的時間最遲在東漢中晚期,可以根據明確的出土物來印證。例如,東漢熹平四年(175年)浙江奉化出土的一組青瓷器就是早期越窯成熟瓷器的代表作。

了如三舍藏 漢-原始青瓷三足碟

東漢熹平四年(175年) 青釉耳杯

所謂成熟瓷器,就是比原始瓷在三個方面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

1、器物選用胎土均為瓷土或高嶺土,這種原料含鐵量較低(通常在3%以下),且淘洗更為精細。燒成后的器物胎體更為堅硬、緻密,越窯青瓷的胎體基本為色調不一的淺灰色。

2、燒成溫度比原始瓷要高,可達到或接近1300度,成品胎體不吸水或吸水率極低,更利於使用。

3、器表施以高溫透明釉,釉質精細,釉層較原始瓷均勻、光潤。早期越窯產品釉色基本為青、青灰、青黃三種色調。除青釉外,也有黑釉、褐釉、綠釉器物。

器物種類和紋樣

東漢中晚期的越窯產品突破了原始瓷的範疇,產品質量自然也名冠一時,這種情況也反應在器物的種類和裝飾上。

東漢時的越窯產品造型以模仿青銅器和漆器為主,由於前者製作成本高昂,瓷器憑藉成本低廉、經久耐用的特點,作為替代品被廣泛應用。

越窯實用類器物包括:鍾、壺、簋、耳杯、各式罐、瓶等;專用於隨葬的冥器種類包括:井、灶、五聯罐等。從這一時期的器物種類可看出,越窯產品已經將實用和隨葬器物並重,這也是漢代厚葬制度的體現。

東漢 船形灶

東漢 雙系壺

東漢 瓷鍾

紋飾方面,東漢時期的越窯產品已簡單、樸素為主。除了「素麵」瓷之外,採用刻劃或拍印手法裝飾於器物表面,常見水波紋、弦紋、網格紋、麻布紋、繩紋等圖案,在罐、壺的肩部時常用弦紋和水波紋組成的花紋帶做裝飾。說明當時的制瓷工匠善於將自然界和生產、生活中的元素融入陶瓷製作中,體現了崇尚自然、古樸大方的性格及審美。

東漢 繩紋井

東漢 雙系麻布紋罐

東漢 四系水波紋罐

東吳——越窯繼續發展

東吳雖然只存在了短暫的50餘年,但對越窯的發展來說可謂舉足輕重。

句章港(今寧波)在漢代已成為著名海港,東吳大帝黃龍二年(230年),朝廷派大將軍衛溫,率萬人從會稽(句章港)出發至夷洲(今台灣),當時甬江上船舶縱橫,商貿盛況空前。

與此同時,印度高僧那羅延漂洋過海來到句章,於句章五磊山創建了五磊寺,從此佛教思想在浙江開花結果。西域胡人也通過千裏海道來到浙江,把他們的信仰和文化融入當地。

以上種種因素都影響了浙東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作為物質載體的越窯瓷器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器物種類的增多

在保留東漢器物種類的基礎上,東吳時期增加了很多動物造型的器物,可以說是開越窯瓷器裝飾藝術的先河。見有虎子、獅形燭台、熊形燈、蛙形水盂等。

東吳 虎子

東吳 蛙形水盂

東吳 熊形燈

另外一個變化就是出現了模擬地主莊園生活的冥器,也反映了當時畜牧業的發展。典型的就是豬圈。

東吳 豬圈

裝飾風格的變化

東吳時期新出現了由斜方格、弦紋、連珠紋構成的組合裝飾帶,並裝飾於碗、盆、罐等器物的腹部或肩部。

東吳 網紋碗

有的器物在肩、腹部的裝飾帶中貼塑獸首銜環或佛像,這些裝飾圖案似乎受到西域胡人的影響,以及佛教在浙東地區的流行有直接的關係。作為冥器的五聯罐上也開始出現胡人形象,通常出現在器腹上部,小罐四周,作各種姿態。

東吳 五聯罐

東吳 三足尊

東吳 雙口罐

西晉——越窯的繁榮和鼎盛

在西晉半個世紀的統治時期,越窯迎來了第一次高峰,出土器物從種類和數量上看都遠遠超過前朝。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冥器數量大增,突出表現為體現畜牧業發展的瓷器作品中,包括羊圈、狗圈、豬圈、牛欄、雞舍等,還有反映勞動生活的器具,如掃帚、吊桶、石磨等。如今看來,這些保存至今小巧可愛的器具,頗有些小孩兒過家家的味道。

西晉 雞舍

西晉 狗圈

實用類器物中模仿動物造型的器皿也較東吳時期增加不少,比較典型的有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墓葬中出土的鷹形雙耳盤口壺、猛獸尊,還有諸多能反映西晉繁榮時期的優秀作品,如黃鼬提梁雞頭壺、青瓷羊、熊形燭台等。這些青瓷作品採用刻劃、模印、捏塑等手法,將原本獃滯的器皿刻畫的栩栩如生。

西晉 黃鼬提梁雞頭壺

西晉 猛獸尊

西晉 熊燭台

西晉 羊形燭台

裝飾技法上新出現了由龍、鳳、虎交替組合而成的裝飾帶,或用龍紋首尾銜接組成獸紋帶。

獸紋帶

其他裝飾手法在延續前朝基礎上更加靈活多變。例如,在器物肩、腹部,從東漢流傳下來的裝飾帶在西晉時期更加繁縟,圖案多樣、富於變化。常見菱形、圓珠、方格、鋸齒等圖案任意搭配組成的裝飾帶,有些其間又貼塑佛像、獸首銜環等裝飾。

了如三舍藏 西晉青瓷碗

西晉 帶紋洗

西晉 印花四系卣

鏤空香薰在西晉時也發生了變化,一改以往圓形鏤孔的單一裝飾風格,出現樹葉形、凸字形鏤孔。

西晉元康八年(298年)三足香薰

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前文中提到的五聯罐繼續演變,腹部上方增加了許多飛鳥簇擁以及胡人活動場景,頂部中央被庭院樓閣等建築所覆蓋。

總之,西晉的越窯器物在裝飾上更加豐富多變。

西晉太熙元年 290年 堆塑罐

龍窯技術的革新

西晉越窯之所以進入鼎盛階段,除外來文化、佛教、生產力發展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外,燒制瓷器的龍窯得到改進,便是直接的技術因素。

龍窯最早出現於商代中晚期,作為燒制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場所而存在,到東漢時龍窯得到改進,燒制出成熟的瓷器。

西晉時,越窯所採用的龍窯開始出現投柴孔,並且火膛移位,提高了燒制溫度,使燒成的瓷器更加堅硬、緻密,瓷釉也更加光潤。這些都為瓷器品種和裝飾的豐富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東晉、南朝、隋——越窯在傳承中堅守

越窯從東晉開始直到隋代的近300年時間,一直處於停滯階段,直到100餘年後的唐代中晚期才迎來了第二次高峰。這一時期,所出產品在數量和種類上大幅減少,極少見到創新品種。需要明確的是,動物形象的器皿數量銳減,只有雞頭壺增多,並呈現著一脈相承的演變規律。象徵地主莊園生活及畜牧業的冥器幾乎消失,隨葬產品基本為實用器。香薰在東晉早期沿用西晉的造型風格,此後香薰造型改為,底部作盤柱狀,上方連接碗狀與蓋組成的爐,俗稱「博山爐」,成為東晉時期的新品種。

了如三舍藏 東晉 四系罐

了如三舍藏 南朝 唾盂

東晉 博山爐

裝飾上,以往由各種圖案組成的裝飾帶多數簡化為簡單的弦紋,幾乎不見貼塑獸首銜環、佛像等裝飾圖案。但東晉時流行點彩裝飾,在器物口沿或腹部不規則的點染褐色斑塊成為時代特徵。從南朝開始,佛教盛行,越瓷上常見象徵佛教寓意的蓮花瓣圖案,以刻劃的方式裝飾於盤、碗內部,或器物腹部。

了如三舍藏 東晉 青瓷缽

東晉 點彩雞頭壺

南朝 蓮瓣紋碗

越窯器物的演變是個比較複雜的課題,為了方便大家掌握時代特點,舍爺在此總結了四種典型的早期越窯器物,形象化的說明它們的演變規律。

雞頭壺

雞頭壺最早出現於東吳,經過西晉、東晉、南朝的傳承,一直到隋代都是典型實用器,早期的雞頭壺整體呈鼓狀或罐狀,雞頭微露,處於萌芽狀態,沒有把手;

東晉早中期,壺身延續前朝風格,仍然矮胖,但雞頭和頸部嶄露,雞冠形成;東晉後期至南朝,壺身及壺頸逐漸變得瘦長,雞頭頸部加長,更加生動挺拔,壺柄做龍首狀,龍嘴銜於器物口沿;

隋朝時,雞頭壺製作草率,雞頭又退化甚至消失,龍形柄也變成簡單隨意的條形把手。

香薰

越窯香薰在東漢就已經使用,器身作鼓狀,以圓孔作裝飾;東吳時仍以圓孔作裝飾,但器形富於變化;西晉—東晉早期,香薰鏤孔出現樹形、凸字形等多種形態,以三足盤作為承托的造型成為時代特徵;東晉中後期,造型變成底部作盤柱狀,上方連接碗狀與蓋組成的爐。

五聯罐

五聯罐作為一種冥器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財富的嚮往和擁有,也描繪了當時某種生活場景,及西域胡人帶來的文化融合。

東漢五聯瓶起初體形瘦長,腹上方四周置四個小瓶,中間一個大瓶,此後,體型較粗呈葫蘆形,並出現堆塑動物和人物形象;

東吳時,五聯罐腹部上方扔保留四個小罐及一個大罐,但四周裝飾複雜化,出現堆塑亭台樓閣、胡人伎樂、飛鳥簇擁,或猴子、家畜等動物形象;

西晉以後,五聯罐頂部小罐進一步退化,中間的大罐被庭院樓閣等建築覆蓋,頂部四周裝飾極為繁縟的胡人伎樂、飛鳥簇擁等場面;西晉末,由於社會動蕩,生產、生活遭到很大影響,五聯罐開始簡化,變得簡單質樸,東晉后消失。

虎子

虎子出現於東漢,以刻劃為裝飾手段,造型寫實化;東吳時,體型做蠶狀,頭部抽象化,僅在身體上刻劃簡單的線條;

西晉時,寫實與抽象並存,虎身表現自然,頭部栩栩如生;東晉后至南朝,造型開始退化,大多變為圓鼓狀身,僅在口部做成萌芽狀虎頭形象,以至虎頭最終消失。

東晉到隋代的300年間,越窯產品雖然大幅減少,極少創新,但越窯仍然延續著良好的制瓷工藝,傳承著越窯的文化精髓,為後世迎來第二次越瓷高峰乃至「秘色瓷」的出現,堅守著令人神往的千年窯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