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樅陽一年輕農民,依靠種地一年收入近20萬!他是怎麼做到的?

一個初秋的日子,筆者慕名來到樅陽鎮五一村騰達家庭農場。或許是剛下過雨的緣故,田園裡的珍糯19和v兩優896雜交水稻喝足了天然雨水,正在一個勁地抽穗揚花,煞是好看。站在你面前這位僅有國中文化程度的農場主,他叫何孔友,是一位個頭不高,身子有些單薄的年輕人。帶著一種豐收喜悅的他,領著我走到他家庭農場一處齊胸深的水稻田埂邊,愉快地接受了我的採訪。

說起他當初創辦家庭農場的事,並不是一帆風順。早年的他,懷揣著一次次夢想,做過水產養殖,搞過農產品加工,也嘗試過農產品流通,但都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效益。

2014年春天,不甘現狀的他,拿出了家裡所有積蓄,在眾人一片疑惑的眼神中,果斷地承包了本村100畝撂荒田。經機械平整成片,開挖了7條旱能灌,澇能排標準化的溝渠,架設了總長3000多米的抗旱排澇用電設施。經過科學安排,精心管理,辛勤付出,100畝撂荒田,當年就喜獲水稻13.5萬斤,平均畝產1350斤,純收入10萬元。

初戰告捷,信心滿滿的他,在2015年,早早地一下子就將樅陽鎮五一村湯庄、何園、劉庄等7個村民組270畝低產田全部包了下來。加上2014年承包的100畝,總數達到了370畝。經過改造,初步達到了「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種植」的模式。並在當地有了一塊「騰達家庭農場」響噹噹的牌子。

穿行在何孔友農場大田裡,他意味深長地回顧了當初創業經歷:他微笑著告訴我,接下370畝土地這個大攤子,並不輕鬆。那一陣子,他夜裡幾乎睡不到囫圇的覺,心裡總是琢磨如何採用新技術、引進名優品種,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進而提高經濟收入等一系列問題。

理清思路方向明,種田須做明白人。缺乏技術,如何解決?他的做法是,求人不如求己。一是積極利用新媒體,廣結人緣。他通過手機微信公眾平台與全國首家「農業大學——司爾特測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建立聯繫,遇到自己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要在二維碼上輕鬆一掃,便能知道作物施什麼肥、何時施肥、施多少肥、收成是多少……實現了「季前早知道」。二是請進來,走出去。腦子活絡的何孔友釆取與縣內一些起步早,規模效益好的大戶建立密切聯繫,經常帶著問題去登門請教,一些種植技術上的瓶頸就這樣一個個地被突破與化解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上天總是眷顧有心人。2015年,何孔友引種栽培370畝優質雜交水稻全面豐收。創下畝產1400斤,年純收入19.3萬元。

初嘗到創業成功的何孔友,卻沒忘記身邊那些正在為生計而發愁的貧困戶。2016年,他的家庭農場廣開善門,義無反顧地吸納了一批「沒人要的」和「走不掉的」農村高齡留守人員。這一年,他這個規模不算太大的家庭農場,竟然用工多達幾十人。其中長期僱工何宗友、童來、何啟龍、胡陸華等人,每年都能在他的農場里拿到兩萬塊務工收入。貧困戶汪貴雲、何孔飛、許修耀等人在他場里務工收入也在8千元以上。還有聞約梅、錢梅香、徐九英等一些年齡都超過了60歲的老年婦女,安排在他場里打些季節性的零工,每年也可以獲得5千元的一筆可觀的務工收入。

隨著採訪不斷地深入,卻讓我不由得對這個多年前就在家鄉打拚的年輕人肅然起敬。如今的何孔友,雖非富賈一方,也未聞達鄉里,然而近幾年來,他對故鄉五一村默默地付出,那不求任何回報的點滴關懷,讓村民們都銘記於心,也讓我們看到了他那顆火熱的心。 釆訪歸來,我的腦子裡總是不斷地回放著何孔友那心繫鄉親,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所做的點點滴滴奉獻。何孔友,一位讀書不多,也不善言談的新型農民。他沒有驚人的事迹,也說不出什麼華麗的言辭。

最戀不過故鄉土,最親還是故鄉人。故鄉五一村的山山水水始終是何孔友心中最美的風景,家鄉的父老鄉親永遠是何孔友不變的牽挂。

主編:陶海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