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絲路故事:開元二十四年的秘密

李倕是誰?

她的墓葬中出土過什麼樣的文物?

出土后的文物又經歷了怎樣奇妙的故事?

如果你有這樣的問題,那麼,在絲綢博物館舉辦的「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中,你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2017年6月22日,由國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絲綢博物館承辦的「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在杭州絲綢博物館正式開幕。

此次展覽堪稱一次「絲綢之路」的考古大檢閱,陝西西安唐代李倕墓、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敦煌 320 窟、新疆尉犁營盤漢晉墓地、哈薩克伊塞克金人墓等遺址都在展覽中亮相。

「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以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8世紀為時間範圍,以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為空間範圍,以歷史為線索,以地點為單元,系統展示了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從理論到實踐系統、集中地揭示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從別樣的角度講述了千年的絲路故事。

依託於展覽,順著絲綢之路由西向東,筆者推出了「絲路故事」系列文章,希望能夠講述更多展覽背後的精彩內容。本篇文章,將為大家講述的是關於李倕墓的秘密。

陝西西安唐代李倕墓的展品,位於整個展覽的壓軸處。所有展品中首先可以映入眼帘的便是李倕的復原像。她對著鏡子,風姿綽約。其下展台的白色襯布上,正是她腰間那條奢華的「裙腰配飾」。

除此之外,在展廳的右前方,還有更多與這位神秘的女子有關的文物。

小螺鈿鏡

陶雞

銀鎖

雙耳白瓷罐

銀器

銅熨斗

銅提梁罐

她是誰?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李倕到底是誰?竟能擁有這麼多精美的器物。她的墓葬又緣何被發現?一切的一切,還要從唐代開元二十四年說起。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西京長安,大明宮中傳出消息,宰相張九齡罷政事,這位開元以來為天子所倚重的一代名臣自此離開了大唐帝國的權力中樞,再也沒能復起。這一天的正月初七日,宣德郎、直弘文館學士候莫陳氏的夫人李倕病死於勝業坊宅邸,時年25歲。

滄海桑田、歲月如煙,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早已消亡;作為帝國政令中心和國家象徵的大明宮也早就毀於兵燹,僅存一片夯土基址;就連長安城,這座中世紀最偉大的都城,也因1000多年來的王朝更迭,而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

2001年,為配合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新校區的建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基建工地周邊進行了考古發掘。此處位於西安市南郊的曲江鄉孟村以北,在唐代相當於長安城外的東南角,經過發掘勘探,工作人員在此發現了一處大型墓葬群,共清理出墓葬182座,其中唐代墓葬140座。

有一座唐墓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該墓為豎穴土洞墓,由玄室、甬道、過道、天井等構成,墓道口為正南北向。儘管因地表滲水,墓室早已被水侵蝕,墓中大多數的隨葬品也漂離了本來的位置,就連壁畫已鮮見痕迹,只有少數部分殘存一些顏色,但考古專家還是收穫巨大。

首先墓葬保存完整,沒有被人為破壞過,也就是說,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這個墓,這在唐墓中是非常罕見的;

其二,墓葬中的陪葬物頗為豐富,有瓷器、陶器、鍍金銀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紡織品和少量的鐵器及鉛器;

其三,儘管棺材已朽,但墓主人屍骨尚存,身上披有金銀製成的斂服,手上分別握著一件玉蠶和玉豬。

而最令人興奮的是一件與墓主頭骨緊緊依偎的頭冠,該冠所用的材料有綠松石、琥珀、珍珠、紅寶石、玻璃、貝殼、瑪瑙、金銀銅鐵等,很多金飾件下還有翡翠鳥鮮艷的藍色羽毛,幾乎用盡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裝飾材料,色彩絢爛,極盡奢華,由於完整的唐代貴族女子頭冠此前很少見,因此,這件華麗的頭冠對唐代的歷史、文化、風俗、審美及材質研究都極有價值。

李倕墓金冠出土時的狀態

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完整保存著的墓誌,這就為斷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展廳里有這座墓的墓誌全文,共14行,合計267字,形制不大,製作也不精,與同時期品官夫人或貴族婦女的大型石刻墓誌相比盡顯寒酸。然而正是墓誌的釋讀,讓墓主人的身份清晰了起來。此墓的主人正是李倕。

墓主李倕,字淑嫻,是高祖武德皇帝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之後。武后當政時,大殺李氏宗室諸王。載初元年(689年)七月,李元名之子豫章郡王李亶為丘神勣所陷,下詔獄死。李元名坐遷利州,尋被殺。神龍光復后,唐中宗追贈李元名為司徒,復其官爵。但這個時候,他的小兒子鄅國公李昭也已經過世了,於是以李亶之子李津繼承舒王爵,李倕乃是李津第二女。她約在15歲左右結婚,嫁給候莫陳氏——一位在史書中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弘文館學士。

其實,提起李倕墓,最赫赫有名的應該是墓葬中出土的冠飾。經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德國專家共同修復,李倕的冠飾得以驚艷亮相。

起初,考慮到李倕墓的挖掘是配合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新校區基建進行的,因此時間上不允許在現場進行細緻的文保工作;而且很多文物,尤其是頭冠,飾件太多又極為精細,單個提取幾乎沒有可能,考古隊立即決定對頭冠及身體骨骼進行整體打石膏包提取,並將之運送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進行文物保護修復。

文物修復保護,通俗理解,就是要將文物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此時,要將李倕墓中出土的頭冠恢復成以前的模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將頭冠散落的幾百個飾件拼接在一起。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文物修復保護不是修一塊磚、補一塊瓦那麼簡單,它必須遵循歷史。

這個頭冠已經埋藏在地下1200多年,漫長歲月里,由於水的浸泡等多種原因,數不清的小部件已經脫離原始位置,有的小飾件也已風化得無影無蹤,如何將之修復,也就變得極為困難。

經過長達兩年的室內仔細清理,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們才將其雜的結構完整揭示,此後,又經過漫長而艱難的工作,直到2010年2月,頭冠修復工作才算完成,整個過程不僅充分體現出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也為今後同類文物保護修復,提供了參考。

曾經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修復后的李倕墓金冠。

修復后的冠飾重約800 克、高度42 厘米,色彩絢爛,極盡奢華。它的製作工藝包括鑄造、捶打、金珠、掐絲、鑲嵌等,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

在「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上,金冠因為保護的原因沒有露面,但有一組保護修復工作中所拍攝的照片,以展板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讓參觀者了解到冠飾清理與復原的全過程。

現代技術的發展,為出土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帶來了新的希望。藉助不同的技術手段,許多歷經滄桑的文物得以重見光明,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代社會生活等的內容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在高端的技術手段背後,仍然有一群辛苦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修復人員。一頂華貴的頭冠,不僅僅是唐代高超工藝水平的體現,也是現代技術的進步的成果,更是眾多工作人員努力的結果。

後期,作者還將推出其他的「絲路故事」,盡情期待!

博物館行業交流群 319424239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