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網路時代該怎樣學國學

《周禮·春宮樂師》中最早出現了「國學」一詞,意指學校。當時「學在官府」,國學指國辦學校,與現在的公立教育機構有區別,只為貴族子弟服務,沒老百姓什麼事兒。

國學作為一種學問,最權威的定義是胡適先生在《國學季刊》發刊詞中的簡潔說法:國學即「國故學」。他只認傳統,有大題小做之嫌。我們以為,國學三分:廣義、中義、狹義。廣義國學即季羨林先生所說的「大文化」,涵蓋本土諸族群,少數民族各有族源,有些也以黃帝為始祖;中義國學特指漢族文化學術,延伸進了現代;狹義國學限定在漢文化遺產中。胡適之說當屬窄派。

二十世紀文化的主旋律是批判,二十一世紀文化的主旋律是重建。大概從2004年開始,出現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民間讀經,官祭聖人,孔子學院海外掛牌,季羨林等人發表《甲申文化宣言》……經典回暖,有了復甦溫度。尊重先祖說明了現代人的心態變化——民族主體意識在崛起。現在我們的經濟總量進入了全球前列,必須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才行。經濟倒逼著文化,國勢推高了國學。經過激烈自責與深入自省,我們開始走向平和的自覺與謙卑的自信。

郭沫若先生所言甚善——要在「事上磨鍊」。國學是實學,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建設國家與國人的軟實力智庫,推動精神與智慧的現代化。我們不但要向先人學習,也要向自己的實踐學習,開發本體智力與心力。二十一世紀的事業前無古人,已經創造了豐碩的物質文明,更該打造燦爛的精神文明,每逢盛世都會在文化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精彩遺迹,當代也不例外。

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雖然繼承了奉祀官的位子,卻沒有了老派衍聖公的模樣。西裝革履的他與精通古學的前輩不同,成長過程另有情節,高中畢業後到澳大利亞學習市場營銷,後來進入商界。他認為學儒應順其自然,融入生活。如果他能如此行事,在市場經濟中弘揚祖訓,修鍊為新儒商典範,也有大功德。事實上,當年的子貢就是孔丘的「大款」學生。時代召喚現代子貢,寫字樓里需要氣派。

現代國學是通學,不是專學,需要通才,追求通觀價值。相比於西方強調分析的學術習慣,學術強調綜合,容易形成大格局。季羨林先生認為,國學中包含著被融入的外來文化。國門一旦打開,國學之門洞開,不是你想不想接受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拒絕的問題。

那日得閑,看三個學生打籃球。四位美國留學生忽至,商定半場對抗。接著,那四個小老外就比試遠投,淘汰了準頭最差者。下來的那位很沮喪,只好當觀眾了。賽后我問學生,如果你們是四個人,用什麼辦法確定隊員?其中一人說:我看衣服,讓他們上。表情很大度。競爭與禮讓都沒錯兒。美國人喜歡較量,「打球要有侵略性」,這在他們教練的嘴裡不是貶義詞。牛仔精神已經變成了美國的本能,我們不必總用和諧理念批評他們。對話很好,對抗也挺好,在與他們死扛到底中學習競爭,可以提高文化的硬度。

網路時代不需要穿長袍馬褂的國學,要想被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所接受,此刻,在場、即時……我們要常用這些關鍵詞提醒自己。歷史是邏輯的展開,「史」是「論」的資料,要想講好故事,就要做好現代功課。時代依據現實而非歷史做出選擇,只知道從哪裡來,不知道如今在哪裡,就不知道要到哪裡去。孔子如果活到今天,也不會像兩千五百多年前那樣講話,不但要使用現代漢語,還要生成現代思想,正像他使用當時的語言生成了當時的思想一樣。孔丘是睿智生動的人,不然當年怎麼會受到那麼多青年學子的追捧?

《二十四孝》中有個故事。話說晉朝郭巨原本家境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給了兩個兄弟,獨自供養母親。後來妻生一子,郭巨發現,為了養兒,不能很好地侍奉老娘,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應該埋掉兒子以便全身心地供養長輩。兩口子意見統一后,郭巨就去挖坑,結果地下出現了一罈子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可奪」。老天爺為其孝道所感動,出資幫他渡過難關。這故事若講在當代,年輕人絕對無法接受,他們認為郭巨是殺人未遂的主犯,他老婆是從犯,如果挖不到黃金,那可憐的嬰兒就完了,這是違反人性的反面教材,幹嗎要宣傳郭巨夫妻的愚孝呢?這一題材的畫面曾經出現在某地宣傳牆上,在反對聲中,很快被塗掉了,浪費了油漆。

所以說,越是喜歡國學,越要加以辨別,不能錯把封建垃圾當營養大餐。

(本文作者為青島大學教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