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看了都震撼!塞罕壩精神:三代人奮鬥55年讓荒原變林海,為北京阻沙源!

北京通州發布(bjtzfb)

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信

篳路藍縷,砥礪前行。五十五載造林、護林路,塞罕壩人意志堅定,使貧瘠山地盪起萬頃林濤。

塞罕壩:牢記使命鑄就綠色豐碑

上世紀60年代初,正是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但國家仍然下定決心,在塞罕壩建設一座大型國有林場,恢復植被,阻斷風沙。

1962年9月,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創業者,肩負「為北京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的神聖使命,從全國18個省(市)集結上壩,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高寒沙地造林。

惡劣的生存環境,是創業者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關。由於缺乏在高寒地區造林的經驗,頭兩年人們滿懷希望種下的2000多畝落葉松,成活率還不到8%。超出想象的困難和挫折,一度冷凍了人們的笑聲和激情。

黨交給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堅決不能退縮和放棄!關鍵時刻,王尚海、劉文仕、張啟恩等首任場領導班子成員,帶頭把家從承德、北京等城市搬到了塞罕壩,以示決心。在他們的帶領下,林場技術攻關組改進了「水土不服」的蘇聯造林機械,改變了傳統的遮陰育苗法,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讓信心和希望,在荒原上重新燃起。

此後,塞罕壩機械造林全面提速,最多時一年造林達到8萬畝,成活率、保存率都創下了全國同類地區最高。

但是,塞罕壩人要經受的考驗並沒有結束。1977年10月28日,塞罕壩遭遇了一次罕見的雨凇災害,一夜之間,57萬畝樹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萬畝樹木全部被毀,樹枝的斷裂聲撕心裂肺,十幾年心血換來的勞動成果損失慘重。

1980年夏天,塞罕壩又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12萬畝樹木旱死。

使命在肩,百折不撓!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經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驗,接續奮鬥55年,終於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迹,使得在自然狀態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復的塞罕壩生態,重現盎然生機。如今,林場造林面積達到了112萬畝,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

更讓塞罕壩人自豪的是,他們忠實履行了當年國家賦予他們的使命,讓這裡的百萬畝林海和承德、張家口的綠廊連成一片,在首都北部構築起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將渾善達克沙地南下黃沙,死死擋在了河北最北端。

這片林海每年為灤河、遼河涵養的水源,相當於10個西湖的蓄水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代塞罕壩人在「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中,又扛起了捍衛京津冀生態安全的歷史重任。

如今,塞罕壩的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

這裡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能產生上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以供200萬人呼吸一年。

劉雲山: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8月30日會見了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迹報告團成員,代表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報告團成員和塞罕壩林場幹部職工表示親切問候,對學習宣傳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迹提出要求。

塞罕壩林場位於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55年來,一代代林場幹部職工艱苦奮鬥、拼搏奉獻,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作出重要指示,稱讚塞罕壩林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號召全黨全社會大力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劉雲山在會見報告團時說,塞罕壩林場三代人55年堅持堅守、不離不棄,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迹,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愧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造就的不僅僅是一座「美麗高嶺」,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歡迎您提供新聞線索:

熱線:69527280—8099(早9:30—17:30)

北京通州發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