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醫療分隊戰士講述馬里維和故事

原標題:醫療分隊戰士講述馬里維和故事

寫在前面

和平時期,人民解放軍走出國門,執行維和任務。不久前,第四批赴馬里維和醫療隊完成任務,回到祖國。

一年來,維和隊員們在1.2萬公里之外,面臨撒哈拉沙漠50多攝氏度的酷熱、席天卷地的沙塵暴以及隨時可能發生的恐怖襲擊,還有瘧疾、梅毒、艾滋病等危險,他們不辱使命,不怕犧牲,用軍人的忠誠、醫者的大愛,在馬里大地譜寫一曲軍人的英雄讚歌。「八一」建軍節前夕,在原瀋陽軍區總醫院,記者採訪了剛剛從馬里凱旋的維和醫療分隊的劉吉平、田競和楊力敏,與讀者共同分享他們的精彩故事。

田競在執勤。

維和醫療隊員赴戰場接傷員。

楊力敏在搶救傷員。

人物檔案

劉吉平

中共黨員,1972年6月出生,1991年入伍。原瀋陽軍區總醫院政治部副主任,榮立三等功五次,先後帶領兩個單位榮獲集體三等功。

楊力敏

中共黨員,1977年12月4日生,1994年入伍。原瀋陽軍區總醫院泌尿外科護士長,榮立三等功兩次。

田競

中共黨員,1978年6月出生,醫學博士,碩士研究所導師,原瀋陽軍區總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榮立三等功兩次,被軍區聯勤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愛軍精武先進個人」各一次,「學雷鋒學蘇寧學習成才先進個人」兩次。

戴鋼盔穿防彈服做手術

楊力敏是原瀋陽軍區總醫院泌尿外科護士長。2016年5月,當維和任務下達后,剛剛從非洲「抗埃」前線返回的楊力敏,第一個向組織遞交了請戰書。

走之前,楊力敏給愛人和孩子留下了一封遺書。在遺書里,她對兒子說:「兒子,媽媽也捨不得你和爸爸,但媽媽是軍人,應該戰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如果媽媽回不來,不要哭,要為媽媽的犧牲感到驕傲。」

2016年5月31日,楊力敏和戰友們還沒有從疲憊中緩解過來,突然聽到門外一聲悶雷般巨響,頃刻間門窗全部被震飛。緊接著,對講機里傳來隊長急迫的命令:「所有人員立即進入掩體!」楊力敏迅速拿起防彈衣和頭盔,和戰友們按照應急預案,奔入掩體。同時,營區內實行全面燈火管制,一片漆黑。

前方消息不斷傳過來,醫療隊員們得知,維和營區門前發生自殺式恐怖襲擊。營門口炸出了一個大坑,大概有十幾米寬,一名哨兵犧牲,另有4名戰士受傷,躺在70多米外。

這時,楊力敏聽見對講機里傳來隊長急促的聲音:「全體按計劃進入戰位、全力做好救治準備,立即組織前接!必須確保救活!」楊力敏和戰友們沒有絲毫猶豫,沿著房體根部,低姿進入了醫療區,緊張而有序地準備著前接的藥品、器材。裝甲救護車的碾壓聲、漆黑夜裡的警報聲、警戒飛機的盤旋聲,混雜著對講機里接連不斷的通話聲,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隨著一聲「可以前出接傷員了!」楊力敏和戰友們衝上裝甲救護車,急馳而去。楊力敏和戰友們的汗水沿著緊握的鋼槍流下,厚重的防彈衣上插著彈夾,頭盔不停地碰撞著裝甲車的內壁……

楊力敏說,那是她一生中最漫長的一段路,因為沒有人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沒有人知道爆炸是否還會繼續,但為了第一時間營救出受傷的戰友,這黑暗必須要衝破,這生命的通道也必須要打通!當醫療隊員冒著生命危險,第一時間衝進爆炸現場,把遇襲受傷的戰友接送到醫療點時,戰地醫院手術室早已做好準備。楊力敏和戰友們立刻將重傷員推入手術室,脫衣、輸液、清創、吸氧、麻醉……無影燈下一切都在有序地進行著,凝重的神情布滿每一張堅毅的臉。手術室里安靜得只剩下手術器械的啪啪聲和沖洗傷口的聲音。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血腥的場面,戰友李濤右小腿粉碎性骨折,左大腿大面積失血,整個筋、骨頭都暴露出來,非常慘烈。」楊力敏和所有手術台旁的醫生們,在職業生涯中,第一次,腳穿作戰靴、身穿防彈服,頭戴鋼盔堅守在手術室里。他們反覆清洗傷員開放性骨折傷口,剪下大腿的大片軟組織,再做皮瓣移植。凌晨4點,手術終於結束了,經過6個多小時的緊張工作,楊力敏和戰友們都已疲憊不堪,但當李濤慢慢睜開雙眼,緊緊握著楊力敏的手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淚如雨下。從那一晚開始,楊力敏和戰友們連續奮戰了36個小時,成功救治了受襲的16名傷員。

維和就是戰場,救治就是打仗

「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走出國門方知祖國強大,透過硝煙乃知和平寶貴,歷經戰火更知責任重大。維和就是戰場,救治就是打仗。」說這句話的是田競。

作為原瀋陽軍區總醫院骨科創傷外科醫生,田競從一開始就被列為維和醫療隊的首選對象。「當遞交請戰書的時候,其實我深知此行的危險,走上戰場就意味著面對死亡,但是身為一名軍人,我只是希望跟我的戰友一同代表新一代軍人走向國際舞台。」揪心的離別後,田競踏上了征程。

2017年1月6日,一輛載著聯合國維和部隊給養物資的車隊遭遇地雷襲擊,車上負責運輸的某國一家三兄弟,有兩人當場死亡。作為副隊長的田競和戰友們收治了唯一的倖存者。

這是一次非常規救治,按照規定,維和醫院負責馬里東戰區內36個國家6200餘名維和人員的醫療保障、人道主義救援。這名傷員是聯合國承包商僱員,應屬加奧市醫院救治,如果留下,就超出規定的救治範圍,還要承擔著傷情進一步惡化,甚至救治失敗的風險。

「馬上準備手術!通知外事組立即將情況上報『聯馬團』(聯合國駐馬里特派團簡稱)。」田競和戰友們開始手術,但手術剛一開始,就遇到了難題。入院前傷員失血過多,血型特殊。經過風險評估后,隊員們決定提高手術精細操作程度,控制術中出血量。一塊塊壞死組織被清除,一粒粒帶著血液的沙石被摘除,一片片金屬碎片和骨渣被取出,出血量越來越多,心電監護儀上的數字越來越不樂觀。

「繼續手術!執行應急方案。」慎重分析后,軍醫們做出了決定。經過6個小時的搶救,傷者終於脫離了危險,而田競和醫護人員卻連站立的力氣都沒有了。

這樣急難險重的搶救,田競和戰友們在馬里已經經歷了無數次。在馬里,田競和維和醫療隊以良好的形象素質和作風素養,精湛的醫療技術,高度負責的敬業態度,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贏得了非洲人民的充分信任,贏得了「聯馬團」以及各維和出兵國友軍的高度評價,成為聯合國維和部隊中一個令人放心的品牌。許多國家的維和士兵,十分信任維和醫療隊。他們在自己的胸牌背後寫下這樣一句話:「如果我負傷,請把我送到醫院。」

田競作為維和醫療隊里的專家,首次對加奧地區的8所醫院進行了核查,開創了維和隊員牽頭組織聯合國核查工作的先河。田競說,他希望通過實戰,把自己的學術高度拔高一層,為填補軍隊在「戰傷救治」領域內的空白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這位有博士學位的骨科專家,在赴馬里維和回國后,一心撲在科研上,結合在非洲維和的「戰傷救治」經歷和臨床工作,寫出了在國內醫學學術領域領先的「戰場救治」論文。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批維和醫療隊里的醫生平均年齡只有37歲,有13個博士,2個博士后,剩下的都是碩士,他們用強大的實力彰顯著新一代軍人走向國際舞台的堅實步伐。

手記

「軍人的字典里沒有『怕』字」

加奧是非洲馬里的東部城市,位於尼日河左岸、撒哈拉沙漠腹地,零度經線穿城而過,是聯合國公布的最危險任務區。

2016年5月18日,作為第四批赴馬里維和醫療隊的政治協理員,原瀋陽軍區總醫院政治部副主任劉吉平和他的戰友們經過20多個小時的連續飛行到達了加奧。

進入旱季的馬里,酷熱乾燥,白天的地表溫度有時能達60多攝氏度,蛇和蜥蜴隨處可見,需要時刻提防,這裡的沙塵暴破壞力驚人,4噸重的三合一板房,有時會被沙塵暴吹翻。「到馬里來看沙塵暴」是維和隊員經常與家人朋友聊天時打趣的話題。幾乎每名維和隊員的手機或相機中,都存有馬里沙塵暴的照片。防風鏡和口罩則是大家外出執行任務時的必備裝備。

維和醫療隊外出執行任務時,身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淌,迷彩服被浸透,襪子都能擰出水來。為了維持體能,維和隊員們一人一天要喝5升水。

比自然環境更危險的是馬里的局勢。特別是加奧以北地區,10條槍以上的武裝派別就有100多支,平均每一天半就發生一起恐怖襲擊。到目前共有119名維和人員在馬里遇襲身亡,約300人受傷,傷亡數高居同期聯合國全球各維和任務區之首。

在馬里維和的每個日夜,手握鋼槍、身穿防彈服睡覺,是劉吉平和戰友們的常態。「當真是聞著硝煙入睡,聽著槍聲醒來,每天都有爆炸聲傳來,每天都要嚴陣以待。」劉吉平回憶起一年來在馬里的情景感觸頗多。

「每天都跟死神打交道,你們怕不怕?」很多人會問這個問題,劉吉平說:「軍人的字典里沒有『怕』字,為祖國利益戰死沙場,是軍人的最高榮譽。」

一年來,劉吉平和醫療分隊的戰友們多次搭建起「空中生命通道」,先後接送傷員180多人次,累計飛行8.5萬公里,創維和醫療空運之最。成功救治傷病員4100餘人次,手術140例,收治住院患者170餘人,組織急重症搶救155人次,搶救成功率100%,被譽為「維和軍人的守護神」。醫療隊和指揮官雙雙被聯合國授予「司令官嘉獎」,這是維和部隊的最高榮譽。70名隊員全部獲得聯合國維和榮譽勳章。

(本文照片由原瀋陽軍區總醫院提供)

□本報記者/吳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