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已經告別住房短缺時代

房地產其實早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場,住房已經告別了絕對短缺的階段,下半場最關注的已經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而是居住的公平問題。不能把姚明和潘長江放到一起平均,我們更反對馬雲混到人民群眾中來搞平均,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文章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40.8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36.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45.8平方米。其中,城鎮、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比2012年增長了11.1%23.3%,年均增長分別為2.7%5.4%

對於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8平米這個數字,很多人吐槽被「平均」了。按照這個數據,一個三口之家,平均居住面積應該超過了120平米,很多人覺得自己拖了後退。

令我比較意外地是,國家統計局對大家的吐槽很快做出了回應。大多情況下,外界對數據的吐槽,國家統計局一般不會回應。能夠迅速回應社會的關切,這的確是值得點贊的進步。根據國家統計局信息景氣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的說法 ,「當一組數據的差距特別大,尤其是特別高的那部分數據比較多的時候,中位數和平均數的差距就會拉大,但不是『被平均』這個概念,中位數和平均數是兩個不同的代表平均水平的數據,只不過說,你要如何去理解。目前發布的40.8平方米的平均數是那種算術的平均數,而人們一般感覺上更能接受的是中位數。」因此,潘建成強調,這個數字「不存在是被平均的問題,對此,要理性去分析」。潘建成在回應中還談到了中位數和平均數各自的價值,以及40.8平米這個數據是如何取得的。

其實,除了我不同意潘建成先生在回應中否認40.8平米這個數據存在「被平均」的說法外,潘建成先生這次關於住房數據的回應,還是有很多價值的。40.8平米本來就是城鄉住房面積的平均數,就是被平均了,否認「被平均」純屬此地無銀。

但潘建成先生的回應有四點值得關註:第一,他承認這個數據只能反應城鄉居民總的居住情況,並不能更好的反應民生的改善程度,如果要體現民生的改善程度,最好用中位數,中位數反應的是真正的不受兩頭影響的「大數據」;第二,40.8平米是這個數據是抽樣數據,樣本數有16萬戶,而且是城鄉居民一起的平均,城鎮居民的居住建築面積是36.6平,而農村是45.8平;第三,由於城市和區域的差異,不同的人對這個數據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大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要小一點,而三四線,包括縣城的居住面積要大一點。

當然,外界的吐槽再次反應了房價統計數據上存在的問題。人均居住建築面積40.8平米這個數據,最起碼有這麼幾個問題:第一,這是一個抽樣數據,其實我們更期待,筆者也一直在呼籲,國家統計局和住建部開展一次全國住房情況的普查,調查清楚住房存量的基本面,每個城市究竟有多少房子,這是我們正確認識房地產的前提,也是房地產政策能夠科學的前提;第二,這是一個簡單的算數平均數,而不是一個更能科學反應居民居住面積狀況的中位數。潘建成先生既然承認「中位數」更好,但16萬戶抽樣的中位數,他在回應的時候也沒有公開。為什麼沒有公開?其實他的回應里有答案,「這數字把16萬從高到低一直排下來,那麼排到最中間的,第8萬個人,這個人的居住面積是多少?這個就是中位數,當人們的居住面積差異很大的時候,這個中位數一般會低於平均數,甚至會遠低於平均數」 ,為什麼不公開中位數,因為抽樣的實際中位數要比平均數低很多,而且,住房面積差異很大,有些人擁有很多房子,而有些人沒房子,這其實再次印證了「被平均」是事實;第三,這是一個「城鄉」平均數,城市的,農村的,綜合在一起,其實這種綜合一是沒意義,而是容易誤導。把農村住房和城市住房搞一起平均,毫無價值。按照這個平均法,隨著城鎮化推進,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這個平均數未來甚至可能下降。因為農村的居住建築面積遠高於城市。

特別是,大家一定要弄清楚,這是一個「建築面積」,而不是真正的使用面積。建築面積中含有公攤數,需要除去公攤摺合成使用面積。也就是說,如果按照使用面積,這個數據還要打折。也就是說,實際的使用面積應該是低於40.8平米這個數據的。

問題恰好在這裡。和大多數人的看法不同,我不認為這個數據被高估,我的觀點是,不管統計局用任何數據,這個數據都可能被低估了。為什麼:

其一,大量的小產權房不可能被統計在內,小產權房在合法化之前,是不會被納入總體數據的。全國的小產權房有多少?各種差距很多的數據,但我比較認可的數據是6070億平;第二,一些特殊的房子也沒有被統計在內。最特殊的,可以忽略不計,但軍隊這麼多年蓋的住宅,以及一些中央部委等部門的住宅,儘管居住者大多沒有產權,但仍然屬於現有的住宅,這部分的數據究竟有多少,暫時還難以評估,但數字應該不會小。也就是說,按照現在城鎮居民人均36.6平米的居住面積,2016年全國城鎮人口是7.9289億,那麼,城鎮住房建築總量超過了290億平,如果再加上6070億平的小產權房,以及大概率不小於小產權房規模的其他特殊房產,城鎮居住建築總面積應該超過了400億平,按照400億平,城鎮人均居住建築面積應該達到了人均50平,而不是36.6%,如果按照80%的比率折成使用面積,全國城鎮人均居住使用面積其實也達到了40平米。

40平米是什麼概念?根據我在徐滇慶先生著作中查到的數據,2009年,美國人均居住面積是67平,英國是35.4平,法國35.2平,德國39.4平,義大利43平,荷蘭40.8平,日本36.9平。也就是說,人均居住面積除了低於美國,其實已經超過了2009年的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根據OECD研究報告的結論,在人均居住面積超過35平后,房地產將迎來轉折點,高速增長和房價高漲的階段結束,房地產進入平穩發展期。

因此,房地產數據不僅僅存在「不平均」的問題,還存在總量被低估的問題,以及人均居住面積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的水平。但是,由於缺乏普查的全面的數據,導致目前整個房地產的數據仍然存在很大的殘缺,簡單的平均一方面掩蓋了居住分配嚴重不均的情況,也誤導了房地產政策的取向。房地產其實早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場,住房已經告別了絕對短缺的階段,下半場最關注的已經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而是居住的公平問題。不能把姚明和潘長江放到一起平均,我們更反對馬雲混到人民群眾中來搞平均,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很遺憾地是,由於我們房地產數據的質量問題,這些比平均數更重要的議題,在今天官方的數據中是不可能解讀不出來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