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周一器——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形器(典型標準器資料庫必備歡迎分享、關注)

名稱: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形器

年代:夏代


2002年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在清理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3號基址)院內的墓葬時,於其中一座貴族墓中發現了一件大型綠松石器,該器於2004年夏秋之際被確認為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

綠松石龍形器放置於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胯骨處。與骨架相比略有傾斜,器首在胸前偏右,尾部於腿骨之左,全器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綠松石原來應是粘嵌在木、革之類有機物上,其所依託的有機物已腐朽無存。這件龍形器應是被斜放於墓主人右臂之上,呈擁攬狀,一件銅鈴置於龍身之上,原應放在墓主人手邊或者繫於腕上。

龍頭隆起於由綠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托座表面由綠松石拼合出有層次的圖案,多處有由龍頭伸出的弧線,似表現龍鬚或鬢的形象。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樑,綠松石質蒜頭狀鼻端碩大醒目。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紋和淺槽裝飾,兩側弧切出對稱的眼眶輪廓,梭形眼,眼眶內另嵌綠松石片,輪廓線富於動感,以頂面弧凸的圓餅形白玉為睛。

龍身略呈波狀曲伏,中部出脊。龍身長約65厘米。中部最寬處為4厘米。兩側下斜,從頸部至尾部以中脊線為中心,將綠松石片粘嵌出12個依次排列的菱形紋象徵鱗紋,連續分佈於全身。龍身近尾部漸變為圓弧隆起,因此更為逼真,尾尖內蜷,若遊動狀,躍然欲生。


距綠松石龍尾端3厘米余,還有一件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於垂直。二者之間有紅色漆痕相連,推測與龍身所依附的有機質物體原應為一體。條形飾由幾何形和連續的似勾雲紋的圖案組合而成。由龍首至條形飾總長超過70.2厘米。」

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令人嘆為觀止。

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中央之都,中央之城」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這樣完整的距今至少有3700多年的龍形器,證明早在夏代的時候,先民們已經把龍作為自己的圖騰來崇拜。

這件綠松石龍形器的發現,為二里頭文化龍遺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填補了從仰韶文化至商周乃至漢代以來的龍文化遺存的發展與演變的缺環,為探索古代龍崇拜的歷史根源提供了條件。從1987年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塑龍圖,到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再到商周禮器中的雙龍龍紋等,可以清晰看到龍的形象一脈相承,進一步證明中華龍文化的源遠流長。並認為它的出土,不僅是二里頭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文化內涵。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二里頭文化,作為考古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遺址發現,在文化脈絡的起源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其被認定為夏代,也是經歷了時間和考古發展的印證的,其為每一位傳統文化愛好者必須認真認識和學習的重要部分,欲深入認識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和辯證思考

敬請關注本周特別約稿:

一周一研——論早期都邑

此文為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董琦博士論文

在此表示誠摯的敬意與感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