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科技大神的創想的「長生不老」 你真的需要嗎?

核心提示:清明時節,祭拜故去的親人,總會引發人們對生與死的思考,面對親人的墓碑,有人會說「如果人可以永生該有多好」。永生,一個從古至今,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會時時念想的話題。 連科技大神也不例外。

前陣子,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說要研發電腦和人腦之間互傳數據的「神經織網」技術,號稱這樣的技術可以保存和轉移人類的思想,甚至人類病了、死了,肢體可以用機械代替,但大腦的記憶和認知還是可以保留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似乎是達到了一種數字化的大腦的永生,有網友就說,這完全是研究「長生不老」的方法啊。那麼藉助科技,人類離「長生不老」還有多遠呢?真的永生就真的好嗎?

4月4日《自媒體聯播》我們請來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以及同濟大學的哲學博士生凌海青一起來聊聊「永生」的話題。

科技大神帶來的「永生」新遐想

說到「長生不老」,許多人會聯想到道士煉丹或者求仙術數。但這些不過是小說或影視作品中的橋段。而在現實中,大家直觀能感受到的,或許只有醫學的發展和昌明,讓更多人在生命受苦受難的時候,少一點痛苦。不過,到了今天,尤其當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納米科技越來越快向我們靠近,大家忽然發現,在我們身邊一些崇尚理性主義的科技精英正在試圖用科技顛覆生命的自然規律,似乎是可以給「永生」提供一種新的遐想。

這其中,不只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的「神經織網」。還有比如美國未來學家、谷歌工程總監雷·庫茲韋爾,也是科技界「永生派」的代表人物,他就曾在2013年「2045未來世界大會上」預言:雖然人類尚未實現永生,但科技的快速發展使這一夢想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近。庫茲韋爾認為,如果把生物當做計算機軟體,我們可以通過對生物體內的細胞進行重新「編程」,從而來應對各種影響生命的衰老和疾病。

儘管這些消息令人振奮,但兩位嘉賓——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和同濟大學的哲學博士生凌海青卻都認為,真正實現「永生」的可能性並不大。

張強說,他曾經也很期待永生之說,包括看到自己親人去世,是非常希望有這樣的技術可以讓人不死。但在行醫20多年之後,反而對死亡有更理性的認識,發現自己我不太排斥死亡了。他認為,科學家提出對永生的構想,更多是出於對人類自身的好奇心,試圖用科技去解碼生命和宇宙。就像一些人站在商業角度會告訴你,多吃抗衰老保健品可以延壽一樣。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不同,對永生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生育是對「永生」的一個模仿

當然醫學突破的速度也並不比科學緩慢,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因成功製成iPs細胞,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而這種iPs細胞又稱萬能幹細胞,他能夠生成各種組織,以及器官細胞。被科學界譽為人類另一種生存的可能。

既然科學和醫學都有所突破,那麼「長生不老」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

在張強看來,從醫學角度而言,壽命的高低和醫學發展程度並不完全成比例,但「如果回顧歷史,人類壽命的延長一部分是得益於醫學的發展。一個世紀之前,可能一個普通的感冒,普通的炎症就會奪去人的生命,但抗生素的出現,很多感染類的疾病得到了控制。包括現在器官移植技術,讓很多衰竭的器官可以取代,然後使老百姓生命延長。現在,尤其是在幹細胞領域,以及人類衰老的一些其他的環境影響因素方面都做了很多的研究。」雖然醫學無法確切告訴你何時「永生」,但至少疾病「魔高一丈」,醫學的發展就要「道高一尺」。

古往今來,從秦始皇派出童男童女求長生不老葯,到今天科技大神們試圖打造「人腦永生」的半機械人或人工智慧,雖然醫學給不了答案,但人類對「永生」的追求卻從未停止過。

在哲學博士生凌海青看來,如果用哲學去解釋人類對「永生」為何如此孜孜不倦,其實就是「人類在追求永恆,比如佛教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恨、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這樣的八苦是源自於被認為破壞了永恆。人類為什麼要不斷突破和創新,就是要擴展自己的可能性,不願意被有限束縛了。」

如此而言,壽命給了一個既定的範圍就是對人類的一個限制。而宇宙的神奇就在於,有死必然有生。凌海青說「宇宙中採用的方法就是生育,柏拉圖就說,生育是對永恆的一個模仿。人類無法永生,但可以選擇生育,這就是一個追求長生不老的驅動力。而這樣的觀點在《聖經》中也有類似描述。在伊甸園裡,亞當、夏娃沒有死亡的困擾。但是當他們違背了上帝命令,偷吃禁果之後,就被趕出了伊甸園了,從此他們就必須面對死亡,所以他們就要生育來繁衍人類。」

生命的長度和質量,哪一個更重要?

在兩位嘉賓眼中,「永生」能否實現是一個問題,而「永生」存在的意義或許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就像許多科學家熱衷「永生」,並為此搞研發,其實說到底,不見得是真正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而目的是儘可能延續健康狀態,去實現更多生命的價值。

而這種對「生與死」價值觀的理解,其實不同時代哲學家都已經留給世人很多的論證和思考。凌海清說,「比如,老子在《道德經》33章當中提到『死而不亡者壽』,他認為死和亡是兩個概念。死是肉體的死亡,亡指的是精神的消失。這就是老子對壽的理解。」

如此看來,那些科技大神所宣稱的,通過人機交互或者腦機介面等技術,研發出「數字意義上讓人腦永生」,但其實從歷史長河來看,人類已經在做了,人類的思想、人類的精神從來也沒有消失過,已經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消失的只是肉體。那麼如果做出一個半機械人,大腦是能找回數字化的記憶和精神的,但肢體已經被機械化了,從微觀的個體而言,也算不上真正「長生不老」了,但從宏觀而言,的確能實現比現在更方便、更高效地去保存了整個人類的智慧、記憶和精神。

張強說,「現代醫學引入一些哲學觀點的話,的確應該去考慮人活著是生命長重要還是生命質量重要?」

如若真的「永生」 反而會有人「求死」

有網友開玩笑說,如果「永生」真的能夠實現,恐怕人類的階級就要被劃分為"死亡階級"和"不死亡階級",那樣的社會當真比現在更好嗎?

身為醫生,張強表示,技術上可能會無限擴展,但最終會受到社會和哲學層面的制約,會碰到一個「天花板」,「舉一個例子,我們人類現在以120歲為標準,算是一個壽命的極限。一旦人類能夠超越120歲的時候,實際上整個大自然也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因為這是一個生態系統。比如,延長壽命可能就要付出代價,像放棄感受生命誕生的快樂、放棄尊敬老人、放棄的同時還會產生新的疾病,比如抑鬱症,到時候可能就是心理危機折磨你了。」

還有,「現在,大家處於無法永生的狀態下,但如果真的實現了,我覺得可能選擇死亡變成了一個稀缺的權利了。在整個自然中,任何一個系統如果片面成長,自然是會懲罰的。」

並不是說科技的發展給人類帶來新的希望、新的遐想,人類就可以去破壞自然的法則,用凌海青的話來說,「生死的問題並不是人可以掌控的,可能是由自然法則安排好的。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這樣的技術已經誕生了,哪怕是潘多拉的盒子,它的萌芽已經出現了,人一定要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對它做嚴格的防範。大概就是說,要敬畏天地。在這個過程當中,生死是最考驗人性的,人性最善良和最醜惡的一面都會出現。」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黃艷琳 編輯:葉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