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職場人士的網路分身

那時候Daniel是寧波國家電網的一名員工,2016年9月辭職到上海交大攻讀MBA,他的職業規劃是進入風投領域。Daniel還有一項經營了三年的副業——幫助學生申請海外留學和提供職業規劃諮詢。

2013年畢業后Daniel申請留學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中介機構並不在乎學生真正去哪個學校,是否匹配;加之國內高校職業教育環節薄弱,學生走出學校面對就業會陷入迷茫。於是Daniel跟英國留學回來的大學同學共同創辦了留學諮詢機構,邀請一些有兼職意願的師哥師姐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其他學生申請海外項目。

原本朝九晚五是消磨時間,換個思路成了經營其他業務的機會。下班后的空閑剛好跟學生下課同步,而且由於時差晚上也是身在海外的諮詢師們活躍時期,Daniel的業餘時間為對接供需雙方忙碌起來。測試運行一年,效果不錯,諮詢業務慢慢走上正軌,各個事務也有對應的人在負責,現在Daniel不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但是因為看到留學需求旺盛,這項副業他計劃長期做下去。

英語里有一種表達,「我帶好幾頂帽子」。意思是一個人有著不同的職位,或者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近年來零工經濟、斜杠青年的概念被廣泛接受,成為未來新趨勢,人們也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

斜杠青年(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 的《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一書,強調的是無邊界職業生涯模式。該書在全球暢銷之後Alboher根據更多的案例於反饋將斜杠青年模式進一步總結為五個類型。在本職工作以外發展副業就是其中一種形式。

本職工作+副業 是過渡成為斜杠青年的穩妥方式

根據職業諮詢機構MBO Partners最新發布的《2017年美國自由職業者報告》顯示,零工經濟(gig economy)於2017年在美國職業市場繼續發展,惠及不同年齡段、性別、技能及收入層次的自由職業者4100萬人,兼職自由職業者1180萬人。目前美國大約有40%的職場人士正在或從事過自由職業,而這個比例有望在2022年過半。零工經濟的盛行背景是「打造了世界上迄今最大經濟體及最強中產階級」的美國職業契約,即「只要努力工作併發揮自己的作用,就可以獲得成功」的契約,受到削弱。這種削弱每個人都有感受。

傳統規劃職業生涯的策略是縱向單一發展,但在科技衝擊、行業顛覆之下傳統雇傭關係開始鬆動,寄託於一份工作的風險增加,許多職場人開始經營多元化職業發展方向。

林晅是她的另一個身份。

四年前,她入職一家500強科技外企,初入職場偶爾會因為不得要領而抱怨。三年前,那個安慰並幫助她的男朋友說,「你要不要把這些你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記錄下來?或許有很多其他的人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呢。」這個提議讓微信平台上多了一個「小A的職場故事」的公眾號和一位叫林晅的寫手。

2014年底故事裡的兩個人分手,林暄停更了一個月,因為每次登陸公眾號用的都是男朋友的郵箱和密碼。許多冬粉留言問為什麼停更,說這些職場文章很有幫助,公號停了可惜。她假裝沒看見,但每天都在想這件事。後來她想通了,面對現實:這次繼續寫,是為了自己。

現在林暄做市場運營,白天在公司忙到沒時間跟微信群里的朋友講話。夜裡七點多回家簡單吃了晚飯,開始為公眾號寫文章直到凌晨。不忙的時候一周更新三篇,工作忙的時候會加班到九、十點,就一周兩篇。

其實7月開始,林暄的公眾號後台存著一篇寫好的文章——《對不起,這是這個公眾號的最後一篇文章》。這次不是停更,是為了彌補最初失誤註冊了企業號要做遷移。遷移的契機是她的新書就要上市了,這是三年來堅持寫作的收穫。「其實我最開始並不喜歡寫東西,慢慢形成了習慣就覺得也很好。只要你覺得這個時間花得有意義,寫文就不算負擔。」林暄有時候會想自己除了本職工作之外,假如未來有一天被淘汰,還有什麼安身立命的技能?

外在動力總是難以持續,能長久支撐行動的毅力定是發自內心。Alboher的總結其實副業通常是個人興趣的延展。

雨荷是個手帳達人,堅持寫微博多年,公眾號在她看來不過是換了一種記錄形式而已。她踟躕的是網路的放大效應。「畢竟是個公眾平台,起初會擔心大家怎麼看我,如果有人不喜歡怎麼辦。」當時她看到本講職業發展的書,其中一章是提到要管理自己的社交網路打造個人品牌。認為個人品牌要真實,獲取受眾的信任可以適當展示脆弱,分享自己擅長的東西。「你們接受還是拒絕我的文字,那是你們的選擇。我又不了解你們,我不可能每篇文章都滿足你們的想象和期待吧。」於是在母親的鼓勵下她開通了自己的公眾賬號。半年時間她收到過千萬級別大號的專欄作者邀請、線上微課堂的講師邀請、媒體關於斜杠青年的採訪、文章互推和文案分銷。原本在香港大學全英文教育下荒廢的中文再次找回寫作的感覺。

雨荷的手帳。

這是迷茫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在忌憚網路的同時,它的放大效應也加持了年輕人的廣泛興趣,給想法插上翅膀讓副業靈活有多變。在去美國之前Emily從沒想過博主會成為一種職業。

喬治·華盛頓大學研究所畢業后,她留在洛杉磯成為時尚公司的數據工程師。Emily看到美國時尚產業更加完整的環境下,很多人全職成為時尚博主。利用社交平台發廣告、抽獎贈送禮品,博主賺取推廣費用和銷售返利。

「我本來就喜歡穿搭,大學時候很喜歡拍照,就想業餘時間把興趣當作工作來做。」2016年7月開會Emily開始在自己的微博上曬照片,每周更新三四次。工作分忙季和淡季,不忙的時候可以利用午休時間照顧選題,設計搭配、定照片,計劃好周末拍攝那幾套衣服。除非有私人活動,通常周末都是Emily的拍照時間。她笑著說似乎每個時尚博主都有一個會拍照的男朋友。更新微博起初只是消遣,無所謂專業。所以當Shopbop找到她希望合作推廣的時候Emily很驚喜,她把這視為一種肯定。

第二份職業,其實沒那麼難

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已經打破了傳統的內容和信息的生產方式。在過去我們獲得信息主要渠道是電視、報刊或者大型門戶網站等,信息和內容則由專門媒體團隊採集和創作。然而新媒體賦予了大眾生產內容的權利。

微博@牛牛Emily 用一年時間累積七萬多冬粉。最初經歷過一次爆髮式漲粉,那是篇分享自己的健身瘦身文章。Emily花很長時間寫了篇文章講自己摸索出的經驗,討論亞洲女性適合的運動方式。發布之後她被幾千的轉載量嚇了一跳,一夜之間微博冬粉突破萬級,許多公眾號找來向她要轉載授權。Emily不認為自己做博主有多麼成功,如果一定要談經驗的話,「大概分享乾貨會比較容易漲粉」。從那之後她會定期分享穿搭合集,還有護膚也是她感興趣的事,不忙的時候就把這些整理成文章。

同樣的困惑,起初在公眾號分享手帳經驗的時候雨荷也不知道該扮演什麼角色。她去看其他手帳博主的圖片,顏色對比明艷、膠帶貼畫複雜,手帳做得像藝術品。雨荷並不擅長畫畫,也不願意花時間做貼畫,「我覺得我偏向日程管理、計劃效率反思總結,正好網上缺這樣的手帳博主,可以把這個分享出來。」其實雨荷的反思恰好符合USP理論——找到產品精髓,強調自身特殊性。這一理論的經典案例是M&M朱古力的廣告詞「只溶在口,不溶在手」。「你看我1月份推送的文章和5月份推送的文章,底部我的個人介紹是不一樣的,因為一開始我也不知道我要寫什麼。」雨荷在半年時間裡摸索自己的風格,甚至包括公眾號更新的內容也是在一篇篇推送過程中漸漸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關注的和願意寫的東西。別的朱古力再甜也沒有關係,我們做那顆拿在手上不會化掉的朱古力豆就好,首先保持自己的顏色。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書——《看見成長的自己》。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僵固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就是出自這裡。通過學習不斷成長,做得不好沒關係,我們可以慢慢把它做好。

Daniel還記得諮詢機構成立之初服務的一個學生。預想應該從自己母校開始做起,沒想到第一位同學竟是來自西安長安大學。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是,Daniel跟他的合伙人在這個同學身上消磨的巨大耐心,微信刪刪加加十四五次。2014年還是同學們迷信大品牌留學機構的時候,加上Daniel本身沒有溝通經驗。兩個合伙人對一個學生,前後經歷兩個多月,早上9點開始到凌晨1、2點,斷斷續續用微信用電話溝通。Daniel跟合伙人把留學經歷和工作經驗不管需要的還是沒必要的全講給對方,「後來覺得已經講了這麼多,不如就全講給他吧。」但學生看來,要把費用交給未曾謀面的諮詢師,一直懷疑是騙子,聊天又的確受益,非常矛盾。Daniel後來幾乎要放棄這個學生,反而是學生找回來,「跟著心裡的感覺走,上當受騙就受騙吧」。結果是好的,當年這個同學獲得了10個OFFER,自動成了Daniel的人肉小喇叭。

Daniel服務的學生都是要由老學員推薦,不想再為打消懷疑浪費精力,他們的策略是靠口碑取勝。線上講座只限制30-50人參加,線下20人左右,保證轉化率避免無用功。例如跟高校社團合作,只面向有需求有野心的小朋友做活動,效果最明顯的一次線下活動20人參加,轉化6個人。他說要做小而美的諮詢機構,能看出是在不斷試錯中找對的方向。

下班后是不一樣的自己

斜杠青年定義的副業,核心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甚至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即便固定工作之外扮演另一個角色不能增加經濟收入,角色本身的體驗也足夠視為收穫。

Emily工程類專業畢業,是地地道道的數據工程師,日常工作就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對著電腦沉浸於代碼之中,「之後想在這個行業發展變成數據科學家大概是我對自己的規劃,當然未來也不是既定的。」其實大家對理工科人的刻板印象應該改一改了。Emily說不知道大眾普遍對有趣的標準是什麼,但她覺得身邊同學都是很有意思的人。除了在電商工作,負責技術後台的,還有的成了金融人或在學校擔任教職,更有的向藝術領域發展,或是寫小說。這樣對比,Emily做網紅博主也不值得驚訝。

雨荷把更新公眾號當作強迫自己輸入的手段。有時候輸出太多,沒有輸入,會有耗竭感。光輸入,沒有有效輸出,那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真的掌握和消化。有時候她也會犯懶,今年3月的時候曾經不知道該寫些什麼,就把自己參加活動的照片曬出來,「讀者會看出來你這個星期沒有輸入或者偷懶了。」

公眾號一定程度上是以視為癒合對自己的定位和生活方式的堅持,而且把自己先展示出來就可以吸引興趣相投的朋友。香港大學畢業后,雨荷工作還不到一年。她覺得自己在香港等生活滿單調的,見到的夜都是金融圈的人。通過公眾號上文藝香港的板塊,就通過後台留言認識了幾個可以一起參加活動的朋友。

林暄的新書已經開始預售了,這可以算是她三年公眾號運營的總結。「以前不知道該怎麼思考,現在幫別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一些。」平時注意總結自己或同事的工作經驗。公眾號做到第二年的時候就有出版社找到林暄希望她出書,但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後來林暄得知對方認為她是個小作者不能自帶流量,沒必要在她身上花費時間。之後鐵道出版社的編輯再次找上林暄。前車之鑒,林暄說,我沒什麼流量。編輯認為她寫的內容能幫到很多人。現在林暄有時會收到冬粉的職業諮詢,有時收到約稿,收到赤兔的分享邀請。但是後者被林暄拒絕了,因為她不想走到幕前,同事們並不知道她公司之外的第二個身份。

在Daniel的諮詢機構里,諮詢顧問性格不一,有的熱情有的高冷,其實大家都是兼職,各自擁有很好的工作,業餘願意把留學經驗分享給師弟師妹。浙江大學是Daniel的母校,現在偶爾有同學需要諮詢,三四個人組織在一起,周末跟Daniel約個時間他就會開車到杭州跟大家見面聊一聊。其實這種定製化服務很受歡迎,但是諮詢顧問有限。Daniel說他們正在搭建一個留學平台,幫需求方和服務者對接。

馬特里德利在《理性樂觀派》一書中提到:我們興許很快就會生活在後資本主義、后公司的世界了,個人可以自由地臨時聚到一起分享、協作和創新,互聯網會幫助人們在世界各地尋找僱主、員工、消費者和委託人。互聯網的幫助下傳統創業時要負擔的租金、廣告成本都壓縮了。「試錯的成本越來越小,方式會更加靈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