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還有比10萬+更傻帽的學術政策嗎?

活字君按

今天的標題,衝動了點,沒辦法!

因為,9月15日,浙江大學出台了一份《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

具體內容,相信各位已經看到,如果還沒看到的,在朋友圈稍稍翻翻即可。

這份政策一句話說,就是一個「10萬+政策」。翻譯過來,以後大學師生髮文章,不僅可以寒窗苦讀、皓首窮經去打磨論文,還可以在某些認證媒體上攢一篇千字文,閱讀量過了10萬+,視為同學術頂級期刊一個水準,可以拿來充學術成果,甚至拿來評教授。

如此奇葩新政,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它又反映出當前大學的哪些深層問題?活字文化連夜約訪了高等教育一線從業者hiphopman,對此發表評論。

我們鄭重承諾:

此文過了10萬+也不拿去評教授。

天地良心,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浙大此舉還以為是謠諑。怎麼可能?!雖然我也常常不想寫論文,但並不會痴心妄想到拿著一堆公號推文去評教授吧!這在學術委員會答辯那一關得有多尷尬啊!

其實在重要媒體發文能抵權威論文的做法在許多高校由來已久,但老實講按照那些標準認定的文章也不比重要學術刊物好發,因為一方面它嚴格局限在幾家中央級的媒體(甚至具體版面、版塊),另一方面,對於文章的類型及字數都有明確要求,歸根結底還是得發篇幅並不短的理論文章才行。這樣一來,實際能發的人很少,能反覆發的人更少,所以長期以來並沒有對學術評價體系的主體產生多大影響。

但是浙大引起軒然大波的舉措不一樣,認定的媒體範圍擴大、篇幅縮短,更前所未有地將「兩微一端」及公眾號的點擊量、轉載量納入考量,這就等於將學術影響力與媒體影響力混為一談,把學術價值與傳播效果混為一談,看上去似乎是評價標準多元化了,但實際上迴避甚至遮蔽了媒體生產邏輯與學術生產邏輯的根本不同,它們無法成為並列關係,因為媒體生產本身就應當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之一,如果這一段必要的距離消失,對於學術研究的殺傷力是很大的。

我們講學術研究不能閉門造車,但不是這麼個開門法。

媒體是研究當今社會方方面面不可迴避的鮮活文本,學者依據自己的專業研究進入媒體領域負責任地發聲是提供新見解的可能,是攪動大眾思考和社會討論的有益方式。但它與學術研究不是一回事,它只是學者參與社會實踐的一個部分,也是學術研究本身獲得力量的一個來源,但它不是學術研究本身,這個區分很重要,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高下之分,而是學術之為學術的區分。

可是百年名校浙江大學難道不明白這些嗎?我覺得不是。浙大此舉不是一個孤立的個案,也不至於是個無來由的拍腦袋之舉。我倒是覺得它可能是某些已存問題的折射面,它們被浙大此舉及其各路支持者合理化了。

首先,如某些學者所言,近20多年來,一方面不斷進行的黨政機構改革使得今天的政府部門轉變為服務與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體系。他們不僅在日常業務中強調公共關係和媒體的作用,而且不斷圍繞它們改造和創立新的機構和機制。另一方面,經由這麼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商業市場機制在傳媒業中迅速獲得並鞏固其核心地位,尤其是互聯網的加速發展,是的媒體在公共事務及事件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輿論影響力。這種輿論影響力與媒體作為不證自明的「民意代表」身份是互相加持、互相成就的,這既使得政治深刻地捲入其中,也是去政治的政治最顯著的表徵。正是以這樣的狀況和結構為基礎,浙大認為在重要媒體上撰文獲得廣泛傳播和重大影響力能夠等同於權威論文的價值,換句話說,浙大此舉跟今天媒體之於政治的地位是相符的,是在同一個邏輯里行事。所以浙大也能在該實施辦法的第一條表明自己的來路是很正的。

其次,上世紀90年代以來,與媒體崛起同步的是知識分子在公共領域的退場,代之以媒體知識分子的出場。有人說他們有普及文化知識的功勞,但同時他們的出現帶來一個很壞的影響就是diss嚴肅複雜的知識活動,以所謂的「常識」來評價學術研究與學者勞動。這恐怕也是今天一些人贊同媒體發文進入高校學術評價體系的邏輯基礎之一。

再次,也必須看到和承認的是,今天學術研究對於社會變動的回應還不夠,提供有超越性的深刻解釋及分析還不夠,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實。這可能會一定程度地加劇社會各界對於現有學術研究的不信任與不滿足,這恐怕在客觀上也為浙大此舉多少提供了些「民意」基礎。

關注並討論浙大此舉是有意義的,它也許也是個契機讓大家都來拷問學術與社會的關係,不過大概只有學者很清楚這個關係會纏繞自己的一生,所以當學者如何之為學者的命題拋出,任何時候都必須毫不猶豫地站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