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帶你走進肯亞難民營—— 中國糧援在卡庫馬順利交接

作者

駐肯亞使館經商處 陳誠

6月7日清晨,內羅畢去往卡庫馬的小飛機已經在機場等待。帶著完成糧援交接儀式的任務,我們登上了這架由聯合國管理,往返於內羅畢和卡庫馬、達達布難民營之間的航班。

卡庫馬難民營

位於肯亞西北部圖爾卡納郡,在一片半乾旱的荒漠中央,建於1992年,目前生活著約18萬來自近20個國家的難民,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南蘇丹,其次為索馬利亞。大量的難民加上當地約9萬居民,卡庫馬現在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的城鎮。

去年底開始,東部非洲遭遇嚴重旱災,糧食欠收,亟需緊急人道主義援助。5月中旬,我接到糧食援助的項目任務。項目由政府提供500萬美元資金,由糧食計劃署具體實施,向生活在肯亞的難民提供9000噸的玉米和高粱等糧食援助。

在參贊指導下,我立即聯繫糧食計劃署在肯機構,協調安排交接時間、地點、日程、活動安排、交接場所背景布置、高層參與人員和媒體記者等內容。經過近一個月的反覆確認和協調,確定6月7日在卡庫馬進行交接。

這天,我們從內羅畢一路向北,飛行一個多小時后,卡庫馬出現在眼前,連片的簡易房屋和沙漠幾乎混為一體,黃沙覆蓋的難民營被無邊的荒漠包圍,說不盡的荒涼。

從飛機上俯看卡庫馬難民營

了飛機,最先迎接我們的是當地的炎熱。雖然6月已是當地較為涼爽的時節,但我仍然很快就汗流浹背了。如果是最熱的月份,當地氣溫每天都在40攝氏度以上。道路是沒有硬化的土路,兩旁是鐵皮搭建的簡陋房屋,破舊昏暗,屋內悶熱,十多萬難民就在這裡艱難生存。

難民營內,難民經營的小商鋪。據悉,在整個卡庫馬有千餘個各式各樣的小商鋪。

食計劃署的卡庫馬難民營主管貝克先生向我們簡要介紹了卡庫馬難民營的情況后,帶路前往交接現場——糧食發放管理中心。

糧食發放管理中心外等候區

個月的1至9日是難民營的發糧日。我們抵達時,大批難民正在等候。這個已經存在20多年的難民營,如今管理相當規範。發糧現場被劃分為大棚等候區、內部等候區、信息查驗區和物資發放區。

發糧點外告示板,依據家庭成員數量發放對應的糧食量。

個等候區是方便難民排隊,信息查驗區則是為了防止有人冒領或多領。每個難民在進入難民營前都需在註冊中心錄入個人及家庭有關信息和指紋,領取一張聯合國難民署發放的含有個人信息的電子卡片。之後的每一次物資發放,難民都要在信息查驗區登記領取,方便管理。

我們去時,世界糧食署的工作人員正在核對難民信息,據此發放對應的糧食、食用油等生活物資以及現金轉賬。

一名難民正在錄入指紋以核對信息

們的到來,給炙烤下的難民營帶來了快樂。有些孩子遠遠地看著我們,怯生生的臉上綻放笑容,露出潔白的牙齒;有些排隊的難民看我們經過,伸出手來希望握手或擊掌。

在發糧點,也就是交接儀式舉行的地方,工作人員正在給糧食稱重,難民也在有序領糧。這裡是難民最終領取糧食的地方,因此堆滿了袋裝的糧食,袋子上列印著各捐助國國旗或是有關組織的標誌,的五星紅旗在其中很是顯眼。

援助的糧食

了讓難民能儘快領到糧食,交接儀式一切從簡。駐肯亞大使劉顯法將援助的玉米送到一名難民手中,我們與糧食計劃署進行了簡短的交接,儀式結束。整個過程中,難民都停下了領糧,給我們鼓掌。

從右至左:駐肯亞大使劉顯法、世界糧食計劃署肯亞主任安娜麗莎·孔特、使館經商參贊郭策

劉大使為一名難民發放援助的玉米

和一名正在取糧的難民交談,她叫蘇菲,來自南蘇丹,今年28歲,一家四口已經在卡庫馬難民營住了兩年多。對蘇菲來說,生活只能寄托在援助上。在肯亞,難民不被允許放牧和耕種,也不能離開營地尋找工作,絕大部分人完全依靠定期發放的物資生存。而卡庫馬的難民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世界糧食計劃署的資金卻有限。因此,來自包括在內的十多個國家的援助是他們生存下去的最大希望。

發糧的每個環節都有條不紊,現場秩序井然,沒有嘈雜和喧嘩。蘇菲已經領到糧食,她滿懷感激地說:「我不知道說什麼,謝謝你們給我們援助糧食,我們很高興!」

我知道,外面的等待區里,還有背著嬰孩的母親,有渴望外面世界的少年,有盼望生活安穩的老人……我們帶來的9000噸糧食,可以幫助相當數量的難民家庭熬過一段艱難的旱災生活。

交接儀式后,我們去往難民營里的一個技術培訓學校參觀。這裡開辦了文秘、縫紉、建築、木工、修理、英語等課程,定期招生。難民報名后,通過面試即可免費入學。

技術培訓學校里學習縫紉的學員

校里的難民非常專註。一位來自烏干達的難民學的是電工,正在畫電路圖。他來卡庫馬才半年多,但一個很厚的記事本已經寫了差不多三分之二,字跡非常工整,電路圖都是用尺比著畫出的。

一名難民正在畫電路圖

論生活多麼艱難,不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希望通過知識和努力來改變命運的人都讓我肅然起敬。

然而,大部分難民的生存狀況的確不容樂觀,甚至可以說他們的未來看不到什麼希望。有些難民在申請去美國、加拿大等其他國家避難,但審核的時間往往長達七八年甚至十幾年,那是比中了彩票頭獎更渺茫的機會。有些難民就出生在難民營,甚至第三代也是出生在此。他們一生都不曾離開這片營地。

此外,難民和當地居民的關係也充滿不確定性。當地居民是以放牧為主的圖爾卡納人,大約9萬人,人數只有難民的一半。他們認為,難民的到來沒有給他們帶來利益和好處,卻佔領著當地的土地和資源。而難民因為有國際組織和各國的援助,生活條件甚至比當地居民要好,加上難民人數的增加對土地有新的需求,二者之間很容易產生衝突甚至暴力事件。

從難民營出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前幾天通車的蒙內鐵路讓在肯亞工作四年的我內心無比自豪,這條完全採用標準、技術、裝備,由建造和運營的世紀鐵路,連接起蒙巴薩和內羅畢兩大城市,從開工到運營僅用了兩年半時間,彰顯著強大的實力。我何其幸運,生活在和平年代、日益強盛的,不受戰亂之苦,不受飢餓煎熬,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那些出生在難民營的孩子,他們未必比我們愚笨,卻何曾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哪怕是走出難民營看一眼外面的世界?和平不是理所當然,真的需要感恩和珍惜我們生活的偉大時代和強盛祖國,同時也祝願難民營里的人們生活能夠越來越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