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張作霖家族墓地之謎

張作霖家族的墓地在遼寧有三處:位於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境內的「張氏墓園」、凌海市石山鎮驛馬坊的張作霖墓園和撫順市撫順縣東30公里處高麗營子村的「元帥林」。其中,「張氏墓園」是張作霖家族的祖墳,葬有張作霖的曾祖父張永貴、祖父張發、父親張有財以及張氏家族的其他故人。驛馬坊墓地是1912年4月張作霖為原配夫人趙氏選擇修建的墓地,1913年8月張作霖的生母王太夫人去世后,張作霖將她也埋葬到了這裡,並將其立為主墳。而撫順「元帥林」則是張學良為其父張作霖修建的陵寢,1929年春開始營建,到1931年秋基本完工。後來由於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日本佔領東北,張作霖最終沒能埋葬其中,使得「元帥林」至今都是空穴一座。張作霖的靈柩直到他去世后9年後即1937年,歸葬到了驛馬坊墓地。

張作霖著洪憲朝服照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張作霖家族的墓地為何會形成這樣的格局,並沒有深入探究過,都覺得這是順其自然發展而形成的結果,實際上這其間隱藏著鮮為人知的秘密。關於「元帥林」的情況,李鳳民的《話說元帥林》、王秀岩的《元帥林修建前後》以及全文樂的《「元帥林」名稱由來》等幾篇文章敘述得已經十分清楚,在此不再贅述。本文重點談的是有關「張氏墓園」的形成和驛馬坊墓地選擇的一些問題。

張氏墓園的形成

在盤錦市大窪縣通往東風鎮葉家村大南公路11.15公里處,路北樹立著一個「張氏墓園」的標牌。標牌下有一條通往張氏墓園的甬路,路邊矗立著盤錦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牌,上面刻著張學良親筆題寫的「張氏墓園」4個大字。往裡走,有兩根石刻門柱分立甬道兩旁,鐫刻楹聯:「前人卧一方瑞地,後世出千古功臣。」 此墓園最早建於1889年,最初是張作霖父親張有財當年橫死後的埋葬之地,距張家原來的祖墳不到200米之遙。

張作霖的父親張有財不喜歡從事農業生產,不願像父輩一樣辛勤耕種,也不怎麼過問家事,對家裡照顧很少。他開設一間雜貨鋪,內設牌局,並按規矩對前來賭錢的人收取一定的費用,50多歲時被一個姓王的年輕人打死了。由於家貧,其妻王氏無力向官府訴請緝捕兇手,縣衙也就把這樁人命案束之高閣,只批了個哭主領屍掩埋,聽候緝兇,就算完事。在鄉親的幫助下,王氏集資為張有財做了一副薄皮棺材。因為張有財是非正常死亡,屬於「橫死」,按照當地習俗是不能馬上埋進祖墳的,所以只能把他厝葬在祖墳附近。所謂「厝葬」即停柩待葬,民間稱其為「丘子」,就是不挖墓穴,棺材放在平地上,用秫秸或蘆葦包上,抹上泥,似墳丘狀,暫放數月或年余,以待正式埋葬。孰料當年秋天,遼河洪水泛濫,張有財厝埋的棺材被水沖走,漂到了一片荒地上,被幾棵樹毛子擋住了。張家發現后,張作霖的叔伯大哥張作福就幫著張作霖兄弟順水把棺材往回拽,拽到水淺的地方就拽不動了,只好用草繩子把棺材固定在那裡,準備洪水落了以後再弄回墳地埋葬。洪水退後,張家人去埋葬,發現棺材已下沉到泥土裡半截了,人少搬不動,便就地往棺材上培了點兒土,把張有財埋在那裡了。

1912年1月中旬,張作霖將在黑山剿匪中陣亡的二哥張作孚之靈柩運回家鄉,把他和父親埋葬到了一處,並在張家祖墳進行了隆重的祭祖儀式。祭祖過後,張作霖又委託親戚重修了父親的墓地,在墓地四周砌上了青磚圍牆,栽了樹,正南開了一個木大門,很有氣勢。九一八事變后,墓園逐漸衰敗,圍牆坍塌,樹木枯死,墓園又變成了一片荒鹼地。

冬去春來,幾番風雨,家鄉人民沒有忘記張學良將軍的歷史功績。1984年,張家的這處祖墓被大窪縣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清墳時,張學良的族人張喜芳和張桂芳率領家人將張學良的高祖張永貴、曾祖張發等也遷移到了這裡,形成豎排3行共9座墳冢:中間一行兩冢,上為張學良祖父張有財,下為二伯父張作孚;右側一行五冢,上為張學良高祖張永貴,次為曾祖張發,以下為其他族人,左側亦是。這樣,該墓地安葬了張學良的高祖、曾祖、祖父、伯父等4代先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張氏祖墓。

2000年,大窪縣政府出資,對整個墓園進行了重新修葺,用推土機為墓園四周推起了土壩,甬道又鋪設了瀝青路,張氏墓園被修葺一新。6月,經盤錦市政府批准,張氏墓園被定為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驛馬坊墓地的選擇

1912年前後,張作霖接連失去3位親人:1911年12月28日,不到40歲的二哥張作孚在黑山剿匪中陣亡;1912年4月,年僅38歲的原配夫人趙氏在新民病故;1913年6月,母親王氏忽患痢疾,醫藥無效,於舊曆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享年77歲。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選擇墓地、舉行葬禮成了張作霖軍務之外的頭等大事。張作霖在二哥的靈柩運回家鄉安葬之前,曾經動議把祖墳遷往他處,並請風水先生對祖墳及父親的墓地做了堪輿。風水先生認為張有財的墓地是塊風水寶地,說正好葬於龍脊之上,定主後人大貴。於是,張作霖把二哥也埋葬在了那裡。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僅僅過了3個多月之後,當張作霖的原配夫人趙氏去世之時,張卻沒將其埋入具有「龍脈」之說的祖先塋地,而是另擇墓地,將她孤零零地葬在了凌海市石山鎮的驛馬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還是因為「風水」。驛馬坊墓地位於石山之東北腳下。石山,古稱十三山,因為有13座山峰而得名。《奉天通志》記載:「十三山高一里余,周二十里,峰盤羅列,大小相錯,凝崗積翠於大荒中,若遠若近,宛如圖畫,海山之奇觀也。」清康熙帝曾作詩詠嘆此山:「迤邐峰連大道間,憑空青削十三山。」乾隆帝也曾詩稱此山:「自是閭山行盡處,畫圖雲擁十三峰。」可見張作霖所選的驛馬坊墓地,背靠石山,奇峰羅列,風水極好。想必選擇此墓地,張也是頗費了一番思量。可以說,將趙氏葬於驛馬坊墓地是張精心選擇的,其中必有深意。

但是,趙氏不入張家祖墳,本身是一件違反常規禮法的事情,張作霖不可能不懂。從趙氏本人身上,找不出出現這種情況的任何原因:趙氏21歲與張作霖結為髮妻,張對岳父一直懷有感恩之情。婚後的趙氏甚得婆母王氏歡心,生有一女二男,即長女張冠英(首芳)、長子張學良、次子張學銘,而張學良一直都是張作霖精心培育的嫡長子、家業的接班人。世人評價趙氏說:「善良賢淑,相夫教子,對於張作霖的事業很有幫助。」儘管二人生前因為性格等原因時有不和,很少生活在一起;儘管當時張作霖已經左擁右抱,三妻四妾,並且在娶二夫人盧氏時曾許諾兩頭為大。但從趙氏死後,張作霖為其舉行隆重異常的葬禮來看,在他的心目中,趙氏作為髮妻正室的位置並沒有絲毫動搖。當時,還僅僅是奉天巡防營統領的張作霖,應該不會料到自己今後會更加飛黃騰達,最終竟能榮膺北洋政府末代國家元首的寶座。因此,他精心選擇的這塊墓地,也應該是為自己選擇的百年之後的長眠之地吧。

可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迷惑不解:對於講究禮法和封建迷信的張作霖而言,他放著非常滿意的、具有「龍脈」之說的祖先塋地不葬,何以要為自己另擇塋地呢?這樣的選擇背後是否還有其他難言的隱情呢?

張作霖的難言之隱

在接下來的1913年8月,當母親王氏去世之後,張作霖沒將母親歸葬祖塋、與父親合葬,而是將她也葬在了驛馬坊。這似乎為解釋張作霖先前所為提供了些許線索。

張作霖母親王氏墳前所立的「王太夫人墓碑」中有這樣一段話:「太夫人歿,遺囑葬於驛馬坊,勿歸□,且用形家言。將軍考有財公,兆已得吉,甚不宜於遷□,故將軍之考,仍其舊兆,而太夫人獨葬於是。」可見,王太夫人病危前留有遺囑,要單獨葬於驛馬坊,不與張有財合葬。碑文上還特意強調,張有財死已得吉,不宜遷葬。這一定是張作霖和母親生前商量好的事情。

那麼,王太夫人沒與張有財合葬,果真是因為這個原因嗎?

如果參考坊間對張母的改嫁之說,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上面的說法只是個借口,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王太夫人在張有財死後改嫁了,沒法與張有財合葬。

1889年,張作霖之父張有財死後,當年秋天遼西發大水,把張家的房屋和田地都淹沒殆盡了。無奈之下,王氏只好帶領張作霖等兄妹幾人回到娘家居住。一段時間過後,王氏深感這樣拖累娘家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為生活所迫,時年已50多歲的王氏改嫁給了當地的一位獸醫。據說,張作霖的醫馬之術就是跟繼父學的。

那個時代,改嫁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以,在張作霖發達之後,張家在面對這個問題的同時也一直在迴避這個問題。尤其是王氏年事已高,張作霖於1912年派人到黑山將王太夫人迎接到奉天贍養之後,母親的後事安排也就成了張作霖必須考慮的一個比較迫切的問題。在王太夫人百年之後,如果將她埋葬在張有財的墓地,這是不合禮法的,一定會遭到鄉親們的嘲笑,張家將無法面對世俗的眼光,而把王氏與張作霖的繼父埋葬在一起,卻又是王氏和張作霖所不願意的事情。所以,王氏生前和張作霖一起生活的時候,應該議論過自己的身後之事。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張作霖正好借趙氏去世之際為自己另擇墓地,同時將母親的墓地也預先留了出來,以便將來讓母親和自己葬在同一塊墓地,從而巧妙地隱去了繼父的存在。

對於母親王氏的所有情況,張作霖在1913的喪母《哀啟》中介紹得非常詳細,這是一份研究張作霖的重要文獻,早年刊登在《大窪縣文史資料》第五輯上。

其實,王氏在「二五歲來歸」張有財之前,就是個寡婦。在張有財死後,她也曾再嫁過。但張作霖完全隱去了母親再嫁之事。另外,張作霖和他母親之間,並非像有的學者所說的那樣:「自王氏再嫁、張作霖離開母親去營口高坎闖蕩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止,21年的時間裡,張作霖沒有與母親見面。」在這20多年期間,張作霖不僅與母親經常見面,王氏還為張作霖張羅了婚事,並告誡張作霖不要忘記老丈人趙恆昌對他的恩德。當張作霖身處困境時,王氏為之憂愁;當張作霖獲得成功時,王氏為之高興。尤其當張作霖在洮南艱苦的環境下剿匪時,王氏知道后曾因「懸念殊切,跋涉千里,來洮看視。」真可謂是「子憂母憂,子樂母樂」矣!應該說,王氏對張作霖這個「老疙瘩」是非常疼愛的,張作霖對母親也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

張作霖魂歸驛馬坊

1916年11月,也就是張母去世3年後,張作霖升任奉天督軍兼省長,身邊的軍佐幕僚建議應給張母立碑:「太夫人教子於家,有功於國,是故福全德備者,今墓門有石無文,甚不足彰懿德而垂後世,遂合辭以請將軍。」張作霖同意了,於是大家商議由袁金凱撰文,張之漢撰額,談國桓書丹,於張母辭世三年後在王氏墓前立了一個「王太夫人墓碑」。

值得注意的是,張作霖在母親墓地正面北側立此碑之時,還在南側立了刻有宣統皇帝於宣統二年(1910年)十一月十九日表彰自己父母的誥命之石碑。兩碑形狀、質地相同,均為青石,通高3.9米,碑首透雕盤龍。該碑額篆陰刻「光增泉壤」四字,碑座龜趺,碑身印刻楷書宣統誥贈張學良祖父張有財以及祖母王氏全文。當時,張作霖因追剿蒙匪功績超群,其母王太夫人和已經去世的父親得到了宣統皇帝的封贈,其母被誥封為五品誥命夫人。

宣統皇帝的誥命,是對張作霖父母的封贈。張作霖把誥封刻在碑上,並選擇將碑立在母親墓前而不是父親的塋地,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驛馬坊墓地,是張作霖考慮了諸多因素后的一種必然選擇,其實是張作霖早有的打算。他不僅想通過精心安排墓地,在塋地上明確將其繼父排除,隱去母親再嫁的事實,同時也想把家族曾經的榮耀都體現在這個墓地之中。此後,張作霖還大興土木,美化塋地,以壯觀瞻。為增加塋地氣勢,在塋地的四周砌成花牆,墓門前邊立了碑坊及涼亭,並立有粗大石柱,石柱頂上飾有石獅,柱面刻正楷體楹聯:「佳北千秋開驛馬,孝思百代即慈烏」。塋地墳前立有石碑,碑前設有長方形石桌,可供擺祭品之用。塋地外邊蓋些房子,以供看墳的人居住。看墳的人選擇最可靠的人或至近親友,帶家屬長期居守,看護塋門,任何人都不準進入。看墳者並耕種塋地附近的土地,收穫歸己。

在張作霖的心目中,或許他覺得雖然自己不能改變現世母親再嫁的現實,但可以通過墓地的選擇與安排,在冥世中讓他們一家得到團圓。這應該也是他母親想改變的東西。因此,從上述意義來講,張作霖去世后,由於日本的干擾,雖然沒能按照其長子張學良的計劃,將其埋葬在「元帥林」,9年後最終歸葬到了驛馬坊墓地,這種計劃之中的變化也算是圓了他當初的願望吧!

1984年,驛馬坊張作霖墓園被列為錦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錦州市為修整墓園撥了專款,重建了大門,新鋪了通道,培砌了墳丘,並增置了鐵鏈圍欄。如今它已經成為了錦州市的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