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李子勛:容忍慢,是父母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素質

文︳李子勛

李子勛,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中日友好醫院心理醫生。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特邀心理專家。《心理月刊》《時尚健康》《父母必讀》等雜誌專欄作家。著有《家庭成就孩子》《早教的秘密》《陪孩子長大》等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不少父母在養育和教育孩子時,容易忽視孩子心理與行為發展的順序漸進或個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會的模子去克隆一個好孩子,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會讓許多孩子生出問題來。

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家長很難去質疑社會的評價模型是否存有不足,習慣認為是自家孩子不夠好。反過來,如果家長過度地隨著孩子的天性,對社會評價系統不予理睬,有些孩子又會出現人際環境的適應不良。

自我心理學強調:一粒橡樹籽紮根在土壤里,不需要任何教化,只要時間足夠,一樣會長成參天的橡樹。這是自在生成的生命能量決定的。不過,我們也要注意自然世界與人為世界兩者的區別。自在世界是按生命的自然法則來運作的,需要的只是陽光、空氣、水與土壤。但只有這些在人類世界里生存還差很多,需要服從社會的秩序、規則、理性與價值觀,還需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和為社會價值系統付出辛勞。

那麼,人們如何在自在世界與人為世界間找到平衡呢?對一個複雜的、存在性的、未來導向的教育來說,有沒有一些基本可循的方法呢?有沒有可能孩子還足夠小的時候就給予他生命中增添充沛的動力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在這裡先要提出幾個重要概念,一是心智的初始狀態;二是每一生命時刻適時的刺激;三是如何讓孩子右腦發育飽滿。

兒童行為多樣是正常的

不主張孩子有一點行為問題就跑去找醫生

我個人不主張孩子有一點行為問題就跑去找醫生,原因是醫生在長期的醫學教育下,已經形成了一些刻板的知覺模型,他會關注到孩子的個性遺傳或腦生化代謝的紊亂,通過歸因的方法找到證據,給予問題一個醫學診斷,以此為據來治療與觀察。我討厭醫學對孩子的心理、行為、精神狀態、智力、個性作生硬的分類,原因是孩子的生命形式原初是以生物學的動力為主導的,兒童行為的多樣性與複雜是非常自然的。等到孩子足夠大,他的生命形式看起來會以社會發展與社會動力為主導,但潛藏在內心的動力還是生物學的,或是孩子孩提時候積攢的動力在決定著。

對孩子憤怒是大人無知

不要對孩子出現社會適應不良深感惱怒

相對而言,社會學家會關注父母親的教育、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會去討論社會的評價系統是否適合不同的孩子。社會的建構是以忽略少數人的利益為前提的,作為補償,社會也會為特型的孩子提供許多的優惠與照顧。當社會通過榜樣的作用來帶動孩子的發展時,考慮的是社會整體發展、維持、穩定的需要,而非每個孩子個體的需要,明白了這樣的差異,就不要對孩子出現社會適應不良深感惱怒,對孩子的憤怒是大人的無知。

心理學喜歡把孩子的問題行為歸納為個別化使然,或者是對關係特定性的反應方式,要解決好孩子的問題先要解決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關係良好的家庭,情感溝通和行為有效互動易於形成,孩子的問題也會被定義為成長的問題,家長也樂於等待孩子慢慢長大。容忍慢,是父母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素質,我們不需要孩子急切地去證明什麼,慢,我們才不會錯過和孩子相伴的美好時光。

家長在社會適應中出現欲求不滿,容易挑孩子毛病

自己在教育孩子試圖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同時也在發泄自己內心的負性情緒

家庭的許多問題都是互相依存的,這些問題是經過無數次成員間的互動、重複、疊加、強化才得以形成。在這種循環互動中,問題產生的因果關係已經非常不明顯且難以被描述。家庭治療師眼裡把家庭問題看做是家庭系統壓力的一種釋放方式,當癥狀被貼上青少年的某些心理行為問題的標籤時,癥狀便呈現出一種親子關係現實,它隱含著家庭內部的協調與衝突、結構與等級、平衡與失衡、交流與互動等。

孩子的癥狀可通過負反饋的方式改變家庭,尋求家庭內部新的平衡。也可以經由正反饋的方式,把孩子的問題當做一種異化方式來溝通、表達、釋放家庭內部積攢的緊張與焦慮,孩子的問題不僅不能促進家庭的改善,家庭的問題反而會因為癥狀而固結。

當然,癥狀可能為家庭建構一種假象的平衡,使家庭成員間接獲益,但這種平衡在固化家庭問題的同時也固化了孩子的癥狀。簡單地說,家長在社會適應中出現欲求不滿或內心不平的時候,容易發現孩子的毛病,自己在教育孩子試圖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同時也在發泄自己內心的負性情緒。孩子可以慢慢變得像天使,讓父母得到足夠的情緒補償,家庭變得和諧與快樂。但孩子的問題也可能惡化,讓父母慢慢地把孩子放在重心,與社會的衝突被淡化(間接獲益),家庭因為要共同戰勝癥狀而表現出團結,家庭關係得以緩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