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香港人文比佛利|企業管理:做利潤的覺者!

英國的馬莎百貨公司有一百多年的傳奇歷史,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關於利潤的案例。英國傳統上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馬莎百貨這家企業的目的是打破等級,讓新生的中產階級也能買得起富有紳士才能消費的高檔服裝。為此,馬莎百貨在市場營銷、研發與創新、資源整合與提高生產率等方面都採取了措施,設定了衡量目標,其中今天在零售商場仍然普遍採用的「單位面積銷售額」就是馬莎首創的,但是他們唯獨沒有制定利潤指標。眾所周知,這並沒有妨礙馬莎贏利,也沒有妨礙它成長為舉世聞名的百年老店。利潤,成為企業實現目的之後自然而然的順帶結果。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利潤?利潤從哪裡來?它應該歸誰所有?實際上它又到哪裡去了?營利行為道德嗎?利潤和企業經營是什麼關係?管理者又應該對此承擔什麼責任?戰略規劃培訓專家作出以下詳答,希望本文對企業有所幫助。

什麼是利潤?

人們通常說的利潤(Profit),是會計報表上的一個專用名詞,意思是盈餘(Surplus)。對利潤給出某些規限,使它能被更準確地、量化地表述有凈收益或者凈利潤,還有EBlTDA(EarningsBeforelnterest,Taxes,DepreciationandAmortization,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和凈收益不同,EBlTDA可以幫助管理者或投資人了解一個企業的現金流。

無論是哪一種表述,利潤都意味著在同一經營期間的總收入減去總支出后的剩餘。望詞生義,剩餘可以抽離企業,拿走消費。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或一個社會經濟體即使沒有利潤,只要不虧本,仍然可以繼續經營。

與以上會計學中的利潤概念相對應的,是一個後來在投資學里產生的術語:經濟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企業每年創造的經濟增加值等於稅後凈營業利潤與全部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其中資本成本既包括債務資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資本的成本。EVA今天已經成為企業界有識之士衡量經營績效的管理工具。

表面上看,經濟增加值指的就是利潤,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經濟增加值意味著把經濟體——小至企業,大至整個社會的經濟體系,看作是一個成長、變動和開放的系統,利潤是這個系統新創造出來的增量,而且要維持這個系統的存續,利潤必須再投放進去,不可以從中抽離。

利潤從哪裡來?

要弄清利潤和經濟增加值的區別,還要從它們從哪裡來說起。

古典經濟學家的最後一位傳人卡爾·馬克思在他的名著《資本論》中告訴我們,利潤來自剝削。工人的勞動創造了價值,資本家卻沒有按照他們創造的價值足額支付勞動價格即工資,這個勞動價值與勞動價格之間的差額被馬克思稱作剩餘價值,這就是利潤的來源。由此可見,利潤的來歷是很不光彩、很不道德的。在會計報表中,利潤被當作剩餘,累積下來歸入「股東權益」,屬於資本家所有,可以被他們以分紅和出售股權的方式拿走,也正好與馬克思的說法遙相呼應。

馬克思之後的另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則提出,利潤和財富都是企業家的創業和創新活動創造出來的,企業家從外部環境變化中發現人們新的未被滿足甚至未被表達出來的需求,調動和整合資源去生產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從而開發出新顧客和新業務。在新產品和新服務問世初期,由於別人還沒來得及模仿和投入競爭,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和伴隨而來的豐厚利潤,但這個美妙的時期總是短暫的,因為利潤會招引競爭者,競爭會導致供求關係趨於平衡,於是利潤就逐漸降低並最終消失了。雖然熊彼特在書中仍然使用利潤這個字眼,但他在這裡所謂的利潤,其實就是在他身後才出現的新概念「經濟增加值」。

本人年輕時讀過一點經濟學方面的書,但是直到自己經商創辦企業,才對利潤的來源有了更切身的認識。1990年代末期,我看到隨著經濟發展產生了對專業後勤服務的潛在需求,於是和全球專業後勤服務的領導企業ServiceMaster公司合作,把他們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模式引進。我們曾經承接了一家醫院從保潔、運送、清洗、保安、設備維護一直到營養配餐等服務項目,全數接收了醫院原來的後勤員工,對他們進行觀念、技能和工作流程的培訓,為他們配備先進的設備和工具,然後根據個人情況讓他們在重新規劃設計過的崗位上再上崗。短短兩三個月後,令人驚訝的改變出現了:服務質量大大提高,跟過去簡直天差地別,工人的工作時間卻大大縮短了;工人的行為舉止也變得彬彬有禮,而且在工作時,他們的臉上現出過去從來沒有的笑容。

醫院領導問我們給工人加了多少工資,他們以為這一切是拜金錢所賜,當得知員工薪酬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平均加幅時,意外之餘,他們開始思考創新和管理的重要。由於我們是當時最早出現的專業後勤服務承包商,是這個新興行業的開創者和工作標準的制定者,這使得我們在市場上有定價能力。我們設定的收費標準讓客戶(醫院)覺得物有所值,讓員工覺得滿意和體面,也令我們自己得到了合理的利潤。今天,我當初創立的這家叫作「愛瑪客()」的公司已經發展到三萬多名員工,在全國三十多個省市開展業務,年營業額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開創了這個新的行業,為那些教育程度不高的弱勢人群提供了幾百萬個安全和有尊嚴的工作崗位。作為一個身兼投資人(資本家)和管理者(企業家)雙重身份的人,我這一段創業和創新的親身經歷驗證了熊彼特關於利潤來源的觀點:利潤是通過企業家的創業和創新活動產生的,而不是靠剋扣工人薪水得到的,我們的利潤賺得光明正大,理直氣壯。

利潤去哪了?

乍一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利潤合法地歸股東所有,無論他們以分紅的形式拿走,還是暫時保留在企業里。一些有利潤分享計劃的企業,管理層甚至普通員工也能得到其中一部分。但是如果你繼續追蹤下去,就會發現,利潤實際上又回到了經濟活動中,成為新的資本投入,即使那些被抽離企業的分紅或分享也不例外。

管理大師同時也是經濟學家的彼得·德魯克有一篇題為《利潤的妄想》的文章,專談這個問題,他斷言「沒有利潤,只有成本」,認為所謂的利潤是一個引人誤解的名詞,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它被用來支付以下三個方面的成本:

1.能創造就業和購買力(消費),因而可以被回收的成功經營活動所需要的資本投入;

2.沒有經濟效益,也無法創造就業的失敗經營活動所需要的資本投入,也就是「經濟活動的風險補償金」;

3.為獲得上述資本所支付的資本成本。

為了容易理解,我根據自己多年辦企業的經驗,把這三方面的成本具體是怎麼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稍微展開說明如下:

01、在利潤即企業的當期收入減去當期成本后的剩餘中,並沒有減去遞延成本,比如可以延期支付的員工退休養老金、稅費等,它們實際上被暫存在利潤中。

02、只要企業不是馬上關閉,要繼續經營,就要以利潤的形式預留必要的未來成本,這首先包括生產和銷售現有產品和服務需要的資本金,以及改善產品和服務品質、提升性價比所需要的額外投資。

03、任何企業,不論它今天的產品和服務多受歡迎,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總是要被淘汰的,所以企業還必須為明天的好產品和好服務在今天做出投資,這就是創新所需要的資本金,包括研發、試產和市場推廣的成本。

04、經濟活動永遠冒著失敗的風險,有些是企業自己造成的,比如經營不善或創新失誤,有些是外部的天災人禍,比如自然災害、社會動亂、政權更迭或政策突變。有別於那些成功的投資,這些失敗的投入就變成無法回收的「沉沒資本」,或者德魯克說的「經濟活動的風險補償金」。

05、最後是資本的成本,股東(投資人)投入企業的錢冒著上述這麼多風險,理應得到相當於銀行商業貸款利息的回報,這個回報至少應該補償(沖抵)通貨膨脹帶來的貨幣貶值。我們通常看到的股東分紅和他們出售(轉讓)股權時得到的資本金收益,就都屬於企業支付的資本成本,在投資學中,分紅和資本金收益合起來被計算為投資回報。

以上說明中,1至4項所涉及的企業經營成本,正是由保留在企業里的利潤(通常佔總利潤中的較大比例)支付的,在保留利潤不足的情況下,企業則會向外界融資來給予補充。第5項股東拿走的資本成本(通常只佔總利潤中的較小比例),扣除所得稅和可抵稅的慈善捐款,其去向和用途不外乎兩個方面:直接或間接(經由儲蓄的途徑)轉投到其他企業;股東的個人生活消費。轉投其他企業的那部分很明顯又回到經濟活動中充當成本,但是消費掉的部分呢?經濟常識告訴我們,任何消費,不論是資本家的消費,還是工人的消費,都會殊途同歸,最終通過購買產品和服務,返回到生產它們的企業手中,變成繼續推動經濟成長的資本投入。

到目前為止,本文已經探討了利潤從出現到消失的全過程。利潤是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現象,只要人類的經濟活動持續不斷,它就會周而復始地重複這個過程:一方面,利潤源於經濟活動,又回到經濟活動;另一方面,經濟成長創造出利潤,又得益於利潤。如果我們承認不斷發展壯大的人類經濟活動是必要和有益的,那麼我們也就會承認利潤是好東西,營利行為是正當和道德的——除非某種營利行為沒有創造「經濟增加值」,例如馬克思所說的剝削行為,即把別人創造出來的價值轉移到自己手中的「零和遊戲」。但是從零和遊戲中賺取利潤只能靠壟斷地位,因此總是偶然的和短暫的,這並不能解釋利潤為什麼會持續和源源不絕地出現。

經典推薦:

《跟電影學管理》

山不過來,人就過去

用視頻說話,直擊主題!

讓電影替你說話|讓視頻震撼心靈|讓培訓案例視頻化|讓內部培訓更加活躍

註:情景式教學,製作好的PPT講義,生動簡單易學。

購買鏈接:https://weidian.com/i/2079960234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