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可能是白岩松朋友圈裡最有趣的「正局級」 | 人物

他曾是教育部辦公廳的負責人、語文出版社社長(正局級),也是企業人、研究者,如今他以詩人的全新身份面對世人。

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期間,他觀點鮮明,頻出金句,信奉「立場是政府的,語言是自己」。

他不求穩不怕犯錯,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王旭明很榮幸一直和語言文字緊密相連,讓他在不同的崗位上積累、成長。

7 月12日王旭明的詩歌朗誦會在正乙祠戲樓舉辦

七月十二日晚北京和平門外的正乙祠戲樓燈火通明,人聲鼎沸,每張座椅上都放了一本詩集。這裡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詩歌朗誦會,大家都在等待一個特殊的詩人——王旭明。

寫詩源於王旭明的一種熱愛,從學生時代起,他就十分熱衷於讀詩、寫詩,工作后,滿滿當當的行程安排也沒有讓他放棄一顆詩心。詩歌朗誦會當晚的場面就像是《朗讀者》節目現場,甚至陣容更強大:白岩松作為王旭明的老友前來擔綱主持,陳鐸、于丹、康輝等文化名人作為嘉賓一一朗誦了他的原創詩歌,而姚錫娟、敬一丹也「千里傳音」,通過音頻的方式進行「表演」。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聞聯播》當紅「一哥」康輝頭天晚上剛陪同領導人出訪德國歸來,白岩松也是十點就要趕回電視台主持《新聞1+1》。他們都為王旭明擠出了寶貴的時間。

白岩松作為王旭明多年好友擔綱詩其歌朗誦會主持

金句製造者,五年「發言奇迹」

這些傳媒界大咖的深厚淵源,歸結於他五年的新聞發言人生涯。王旭明回憶道,2003 年「非典」之後,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提議中央各部委和省級人民政府都要設立新聞發言人,並由國家層面進行培訓。

同年,第一期新聞發言人培訓開啟,王旭明成為學員,他們那一屆被稱為「黃埔軍校第一期」。行業內有句話說,能在新聞發言人這個職位上待兩年已經是極限,而王旭明當教育部新聞發言人五年,可以說是「奇迹」。他行事果決清晰,言論獨具個性,他更是金句製造者。

2008 年汶川地震時,先於學生逃生的教師范美忠「一跑成名」,被戲稱為「范跑跑」。事件發生后時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的王旭明在《新聞1+1》接受白岩松採訪時給出的回應是「人可以不崇高,但不能無恥」,提醒大眾的師德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白岩松接著補充道:「更不能給無恥提供舞台。」這句鏗鏘有力的回答成為經典的王氏名言,一度被中學語文課當作熱門範例。

其實當年接受訪問時王旭明並沒有得到相關領導的任何準確口徑,不管是對「范跑跑」警告處分還是開除教師隊伍。站在話筒前,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必須第一時間給出回應。

當然,他大可以實話實說:「對不起,截止到目前為止,我沒有得到授權,無可奉告。」但他心裡有個聲音告訴自己,這個答案可能只有60 分,對於這樣一個社會公眾都十分關心的事件,僅僅用沒有得到授權或者無可奉告顯然不夠優秀。

「作為人,他有求生意識,不顧別人先自己跑,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教師這樣崇高職業的從事者,如果你這樣做,我甚至從人性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但是就別到處宣傳自己了,難道讓全國人民都向你學習嗎?可當時的情況下我又不能這樣具體分析,也不好這麼說。」於是他靈機一動,憑著多年的經驗積累,從腦海中挖掘總結出了這句「人可以不崇高,但不能無恥」。時隔多年,至今王旭明仍覺得這是他諸多發言中的一個亮點。

除此之外,他的「大學生養豬論」也為人津津樂道。支持大學生創業,而不一定都去公幹,這是政府的政策,但王旭明在發言時,除了站在政府立場,還考慮了公眾接受度。「如果說堅決支持大學生如何如何,可能就沒有什麼傳播效果,所以我說我們支持大學生從事各種各樣適合自己的創業活動,養豬沒有什麼了不起,只要自己喜歡、適宜,完全可以去養豬。」

王旭明在給孩子上語文課

王旭明一直堅持:立場是政府的,語言是自己的,他不被安全係數這一因素限制,敢講話,講真話。「求穩不犯錯誤的這樣一個思想,阻礙了很多發言人的努力,有些人寧可不去創新,不做語言的轉化和翻譯的工作。立場是政府的語言是自己的,即使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它的傳播效果非常好!」

理性的出版人,孩子氣的詩人

王旭明當過七年語文老師,又做了七年記者,而後他任教育部新聞處處長五年半,新聞發言人又五年半、到如今在語文出版社社長的崗位上已經九年時間。回顧職業生涯,王旭明感性地表示,自己很榮幸一直和一個詞有關係——語言文字,只不過在不同崗位上不斷轉換,滾雪球似的積累、成長。

他的辦公室位於語文出版社三樓的角落,桌上、柜子里堆滿了各類書籍、文件,那張棕色條紋的粗布沙發看起來有些年頭了,不知道在這裡他接待了多少來訪者。開始採訪時已經過了傍晚七點,王旭明給我們泡上茶,「這是伯爵紅茶,現在這個時候喝的最好的茶,當然現在這個點不太適合喝。」他笑笑說,下了班還在工作是常事。

堆滿各類書籍、文件的王旭明辦公室

2008 年7 月,王旭明卸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出任語文出版社社長。不久,出版社就由事業單位變為股份制企業,王旭明的身份也轉變成了企業人。為了提高出版社效益、保住眾多員工的飯碗,他一手主抓語文和多學科教材編寫出版,一手抓辭書和其他文化圖書的出版,恢復了語言文字報,改版了《語文建設》雜誌,創立了真語文網,大刀闊斧地幹了許多實事。

這九年,他用「酸甜苦辣」來形容,「如果時光倒流,讓我以現在的心態再做一次選擇,我仍然選擇當老師、記者、新聞處長、新聞發言人,唯獨不會選擇語文出版社社長——太難,太讓我心力交瘁了。」

白岩松採訪王旭明時,曾讓他給自己發言人的工作打分,王旭明答:謙虛一點60分,自戀一點是80 分。而問及這九年語文出版社社長工作的表現,他給自己打了90分,「打90 分是我確實是盡心儘力到此了,還有10 分是因為我的身體得保重,我還特別想活著,年輕的活著」。

2001開始國家實行一綱多本的教材政策,王旭明用全部心血修訂了語文版的語文教材,不料2019 年全國將統一使用一套語文教材,即部編語文教材——這就意味著王旭明的這套語文版教材到時將壽終正寢。

給孩子上語文課的王旭明

說到此處,他頗多無奈甚至有些哽咽地說:「這就是命運,一方面對自己智慧結晶的愛,一方面又對重大政策必須服從。我卸任前唯一的願望就是重新組建強大的語文出版社。」如今他仍在通過多種渠道向上級呼籲,「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收到迴音。」他說,「這也許又是我的一個職場遺願吧。」

這次的朗誦會算是60 歲的王旭明將要告別職場的儀式。于丹說,他智慧的時候是個博雅的長者,但是寫詩的時候則像個孩子。這幾年,寫詩成了他的日常,發表園地就在微信朋友圈。

2015 年3月起的半年的時間裡,他完成了近150 首詩作,詩集《人與土》就是他心靈的記錄,是他用詩歌繼續「發言」。他一度對年齡保密,「因為我喜歡人永遠在16 歲」,但寫詩讓他重新找回一份孩子氣和天真的一面。

如果真的到退休那天,他想,就自己找個地方喝口茶,吃口飯,或者來點小酒吧。

對話王旭明

「我在語言文字中幾度轉身」

Q:如今新媒體異軍突起,但一些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不實消息也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傳播,如果是您會怎麼面對這樣的情況?

A:實際上我當新聞發言人的時候,微博剛剛開始興起,還沒有微信什麼的。我覺得自媒體時代,我們的新聞發言人一定要注意,現在我們已經是自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大數據時代,雲計算時代,我認為新聞發言人在這個時候,責任更加重大,要求更高!什麼叫責任更大,要求更高?要求你第一時間反應,你就和各種謠言和各種流言要賽跑,看誰跑得過誰?現在我認為我們說真相(的速度),還是沒有跑過各種流言和各種謠言,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加及時有效、準確、全面的披露真相。所以我認為應當對及時信息給予獎勵,對於在及時有效的信息當中不準確的行為給予寬容,我們及時更正、及時調整就行了。

Q:您現在雖然不再為教育部發聲了,但還是在很多的平台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包括在微博上為很多媒體點贊,但是同時也在抨擊一些媒體,比如說有不良的信息傳播,您對媒體的態度是矛盾的嗎?

A:不矛盾。儘管我們的媒體有許許多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儘管對媒體的管理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要離開媒體就壞了,媒體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力量。但是也不可否認,在這當中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所以我大加讚賞的是白岩松這樣的(記者),如果我們的新聞記者更多的出現像白岩松這樣的人,我們的新聞隊伍的質量、水平會大大提高。

Q:現在聯考、中考競爭這麼激烈,入院入學難,一些家長會給他們孩子報培訓班,您認同嗎?

A:我一直認為這涉及到一個大的問題,就是聯考改革。我們長期以來把聯考改革集中在聯考內部,是對的,但是聯考內部的改革必須和外部的改革配套,並駕齊驅。打個比方,聯考改革是獨木橋,內部的改革讓木頭變成了鋼,鋼又變成銅,銅變成金,但是它還是獨木橋,不管是鋼橋、銅橋、金橋……所以外部改革一定要改變人才培養和成長模式,不僅僅是聯考這一條路。

我們有一些規定,我就覺得非常不合理。比如說考公務員必須得大學大學部畢業,意味著要接受職業教育就不能考公務員。我認為考公務員把條件列好就行了,不管什麼經歷,只要達到要求就好,所以聯考改革有一條改革我雙手贊同,就是取消年齡限制。

Q:怎麼才能讓孩子學好語文,給家長指條路?

A: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盡情的隨意地去說,去表達自己的內心,你就做傾聽者。現在絕大部分家長是沒有的,孩子一說話就覺得你怎麼那麼貧呢!好好學習去!剛說兩句,現在作業完成了嗎?剛說三句,你看今天又丟了5 分……都這樣,把孩子想說話的激情全部澆滅。

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從小聽到的最多的詞一定是聽話,上學就聽老師話,上班以後聽領導話,結婚以後聽老公的話……聽話,聽話,聽話,然後我們培養孩子,我們就告訴他聽話,聽話,他們又聽話,聽話成了我們不變的訓誡。

Q:這兩年《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等語言類節目特別火,怎麼看待這樣一個現象?

A:我覺得這是第一步,也是很可貴的一步,但是絕不能就此打住。也就是說,我們讀詩、背詩,朗讀別人的作品這是第一步,那麼下一步一定要寫詩,讀自己寫的詩,讀自己寫的文章,這才是一種消化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背別人的,記別人的水平上。我喜歡唐詩,也喜歡宋詞,當然也喜歡元曲等等,包括外國詩都在我腦中,實際上是個大雜燴。我覺得我們應該這樣,在繼承的基礎上來創造,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文/ 莫蘭

部分攝影/ 陳劍 過超

編輯/ 劉淼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