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遺產視野丨牛窯里的皮影戲

1995年冬·甘肅環縣

走路拉個鞭桿

吃羊肉袖子一卷

留洋樓是個齊坎

想唱戲牛窯里一喊

——隴東鄉俗民謠

甘肅隴東的環縣,是個半農半牧的窮縣,深溝大川,人口稀少,俗稱「三十萬人,六十萬羊」。一個村子幾十戶人家,三里五里,散散落落。因為山路遠,這裡的媒人都是男的。民謠里說「走路拉個鞭桿」,是為了在長長的山路上嚇狼打狗;「吃羊肉袖子一卷」,是說半農半牧的環縣,羊比人多,吃羊肉是一大鄉俗;「留洋樓是個齊坎」,說的是往日窮山村剃頭用刀,削出來的髮型齊敦敦像個門樓坎;窮鄉僻壤,天高皇帝遠,鄉民們窮中自有窮中樂,這「想唱戲牛窯里一喊」,說的就是環縣鄉村窯洞里演的道情皮影戲。

皮影戲的後台是一個令人好奇的地方。

每年農曆十一月,環縣的鄉村裡便唱起了皮影戲。皮影班子爬川走塬,一村村地演,鄉民們擁擠在寬大溫暖的窯洞里一宿宿地看。鄉民們愛看皮影戲,山溝溝里也只有這皮影戲。

舊社會,唱戲賣藝的被視為「下九流」,所以皮影戲不能在正窯里演,要在牛窯里唱。我在隴東環縣的三里彎村,就趕上了這牛窯里的道情皮影戲。

沿著環縣城外的公路走上三四里,上了塬,下了溝,便到了三里彎村。村子里的窯洞就開在塬坡下面,黑漆漆的夜色中,一孔孔窯洞閃著暖暖的微光。如果不是看到拿木凳的村童都跑向同一個地方,我們一時還真找不到演影戲的牛窯。

這是一孔很深的窯洞,窯內有個大土炕,影戲沒開始,已是滿炕的大人和娃娃。窯洞的深處是耍皮影的「亮子」(影帳),亮子後面是耍影戲的「先生」(鄉民俗稱弄影戲的為先生,稱影戲班首為班代)和鼓樂手們,他們頭頂上扯著幾根麻繩,掛滿了戲里的影人人,影人人被燈光投射到窯洞的土牆上,修長而又詭秘。鄉民們告訴我,村裡每年都要請影戲班來演上三五宿。影戲是給神神唱的,唱了影戲,村裡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敬神的影戲每年從正月初五唱到初十,對於偏僻的山村來說,這是一件不小的樂事。

隴東環縣傳統牛皮影

隴東環縣傳統牛皮影

民俗的事兒就是這麼有趣,如今縣城裡已滿是電影、錄像、卡拉OK,可偏遠的窮山村還在年復一年地唱著古老的皮影戲。那些真正搞電影的行家們把皮影奉為電影的開山祖,聽說西安電影製片廠還專門拍了部皮影藝人的故事片,外景就是在環縣這一帶拍的。不過,在生活條件轉好的鄉村,由於電影電視的衝擊,這千百年來在油燈下晃動的皮影戲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祖傳的皮影箱底成為吸引文人和文物販子的搶手貨,在許多地方,買賣皮影勝過了演皮影,一件大片的老皮影能賣到上千元的價格。終有一天,皮影戲會在民間消失,其中憂喜一言難盡。

然而,在地球的另一邊,民間皮影戲卻備受青睞。1978年,環縣道情皮影戲班出訪義大利,在首都羅馬以及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大城市巡迴演出二十多場,觀者萬餘,深受好評。外國人動情,出重金要買下演出用的大片老皮影。古老的皮影走紅異國他鄉,不僅僅因為文化上的陌生感,更因為民間皮影是名副其實的審美價值很高的藝術。

民間藝術深具魅力的原因,一是其本身具有的藝術特色,另一點就是歷史長久的積澱和無數代人的共同創造,它是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上千錘百鍊的結晶。

皮影戲在民間的土壤上發展起來,遍布很多地區,著名的有陝西皮影、河北皮影,以及北京、四川、河南、山西、山東、湖北、青海等地的皮影。歷史上,皮影還傳到了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各地。據說歌德就曾對皮影產生過濃厚的興趣,並自製皮影演出過西方的劇目。可見皮影確實有過光宗耀祖的輝煌年代。

隴東牛皮影

皮影源於何時,尚無確切證據,但漢代已有關於漢武帝思念亡故的李夫人,讓方士掛帳造影像的記載;另一種說法更早,說漢文帝時,宮妃為哄愛哭的太子開心,剪桐葉作影人,後來發展為皮影。後來的史料文字也不乏關於皮影戲之記載,宋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一章云:「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姦邪者與之丑貌,蓋亦寓褒貶於市俗之眼戲也。」

陝西是民間皮影藝術的發源地,當地民間藝人中還流傳著有關皮影產生的口歌:

漢妃抱娃窗前耍,

巧剪桐葉照窗紗。

文帝治國安天下,

禮樂傳入百姓家。

漢代剪人形以燈光映壁的傳說,多被今人視為皮影產生的源頭。其實,皮影戲做為一種「動畫」式的傀儡藝術,是融民間說書、民間剪紙、民間戲曲以及燈光屏帳等為一體的藝術。皮影借鑒吸收了民間剪紙、漢畫像石、傳統寺廟壁畫的平面造型藝術特徵,強調剪影式的側面輪廓和陰陽鏤刻線條的運用,色彩注重對比,古樸典雅又不失艷麗。

隴東牛皮影

陝西的皮影戲,藝人們說最早叫「隔簾說書」,起初是用剪紙人人演唱的。剪紙作為皮影的前身,有比皮影更古老的歷史,新疆高昌故城附近,南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對馬、對猴團花剪紙,已是十分成熟的藝術樣式。由此可見,民間皮影戲的形成有其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至少唐以前已有雛形。但皮影戲的真正形成,必然是隨著專業皮影戲藝人的出現、藝術生產的專業化逐步完善起來的。宋代即可視為民間皮影戲的成型期,延至明清,民間皮影戲已是家喻戶曉、鼎盛至極了。

隴東皮影應該是在陝西西路皮影影響下形成的。西安為漢、唐建都之地,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而民間文化多以官方都市文化為參照和模仿對象,這也影響到了陝西皮影藝術的發展。陝西作為皮影藝術的古老發源地,對西北各地皮影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隴東的皮影戲以環縣為主,當地民間以驢為丑,皮影戲為「高台教化」,又多用於敬神、祭祀、祝福等民俗,故忌用驢皮,而以牛皮刻之。

隴東皮影,人物造型俊俏大方,輪廓簡潔,與隴東的民間剪紙一樣,充滿西北民間藝術的粗獷氣質和生命張力。皮影身段上的鏤刻圖案精細流暢,色彩古樸鮮明,對比強烈。皮影臉譜除個別丑角、鬼怪之類有四分之三的半側面外,大都是正側面臉型。皮影臉譜的刻畫誇張而又高度程式化,一般是黑忠、紅烈、花勇、白奸、空(陽刻)正。臉譜造型除旦角外,全都額頭突出,冠飾后傾,人物面目表情鮮明。皮影中的配景道具也十分豐富,宮廷殿宇、將相府第、兵官虎帳、花園庭落、地府陰曹、案幾牙床、車馬動物,可謂無奇不有。皮影景片造型真實簡練,透視處理別有趣味,上面刻滿各式吉祥紋樣圖案,飽滿而又精美,許多大景片能置滿影帳,燈光一照,富麗堂皇。

演唱道情皮影的藝人,藝人懷中的漁鼓和手中的簡板,是古老的說唱道具。

皮影人物分段組合,更換方便:頭為單片,頸至腰為一片,腰至雙膝為一片,小腿與腳為兩片,兩隻胳膊分大臂、小臂和手三部分。經過多道工序刻好的皮影,在片與片之間鑽孔穿繩,再聯上表演用的木杆,即可演示各種動作,影人人便有了活靈靈的生命。

皮影戲的表演,像傳統的繪畫藝術一樣,追求的都是一種傳神寫意的精神。皮影是平面的傀儡動畫,人物性格和表情全靠動作來表達。在空間表現上,由於皮影戲的「假戲真作」「真假相半」,影帳上的皮影調動皆可人為,因此,皮影戲比真戲劇有更大的空間表現自由。山石樹木能自由搬家,人可騰雲駕霧、入地下海,天堂地獄無可不去。

環縣道情皮影如今仍演出那些傳統劇目,如《韓湘子出家》《賣道袍》《孫臏坐洞》《白蛇傳》《葵花鏡》《忠孝圖》《牧羊卷》《九華山》等近百部,其文化內涵始終沒脫離傳統佛、道、儒的宗旨。

來到三里彎村演影戲的牛窯時,影戲正要開始,有人在影帳前燃紙燒香。鄉民告訴我,耍影戲前要燒香表敬神,然後方可開戲。話說是敬神,等到開戲的鑼鼓一響,熱熱鬧鬧的全是娛人了。擠上炕,坐在看影戲的鄉民和娃娃中,皮影先生那如吟如訴的道情調兒,皮影人人那一搖三晃的鮮活神態,迅疾把我引入這牛窯里的戲境之中……

牛窯里的皮影演出後台

發表於《沿著河走: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考察手記》(青島出版社,2015年),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喬曉光,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研究與教學;油畫、水墨、剪紙等多媒材藝術創作與教學。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芬蘭《卡萊瓦拉》協會外籍會員。

1986年開始,持續考察黃河、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關注民間習俗文化和鄉村社區非物質文化傳承現狀。2000年以來,在教育領域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學科創建以及民間美術課程普及,主持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社會實踐項目。近二十多年堅持實踐以本土文化精神為主旨的藝術探索之路,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畫展,並多次參加國家重要展覽,探索以人類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剪紙藝術創作與國際間的藝術交流。

相關鏈接:

在大學與社區之間建立非遺傳承的互動模式

守持鄉村人文理想: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專業建設與實踐歷程

少數民族村社剪紙傳統研究

耕耘在另一條「絲綢之路」上:喬曉光用剪紙講世界故事

陝北的夜

生命之樹

巧遇真畫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