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上海崇明島如何打造生態島

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經濟周刊》 記者 張璐晶丨上海報道

責編:周琦

(本文刊發於《經濟周刊》2017年第33期)

圖中水渠將被改建為公路,但水渠與公路之間的樹木將被保留。《經濟周刊》攝影記者 胡巍 攝

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崇明島就像是一個懸在上海之外的綠肺,在長達十幾年的發展中沒有走以生態換取經濟增量的老路。

距離上海中心城區兩個小時車程的崇明島還保持著一片田野風光。過去3年,崇明島上PM2.5平均值僅為35,森林覆蓋率近24%,40多萬畝林地佔了全市林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已發現7種「1%水鳥物種(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日益成為國際候鳥遷徙路徑線上的一大重要驛站。

7月20日,上海崇明區發布《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6—2040)》(下稱「崇明2040」)草案,確立崇明至2040年的發展總目標:建設成為在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經濟社會發展、人居品質等方面具有全球引領示範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

保護經濟和發展生態間如何平衡?四面環水的崇明島如何治水和保護環境?以三星鎮為代表的鄉鎮如何在做好土地減量化的同時引入現代綠色企業?

崇明區三星鎮的一處農場,通過土地整治,土地平坦、水網暢通,便於規模化經營。《經濟周刊》攝影記者 胡巍 攝

舉全市之力推進世界級生態島建設

直到今天,崇明仍然是上海不按GDP考核的特例。

2001年,上海市政府正式啟動了崇明島總體規劃。彼時,房地產市場方興未艾,全國正在醞釀一場建設高潮,但從那時開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對於崇明的期待不是招商引資,而是建設生態島。

16年前的這個定位,在當時確實有些超前。除了被保護下來的崇明本島外,還有附屬島嶼橫沙島,至今保持著完全的原生態。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用實際行動落實中央關於長江沿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堅定的目標導向,舉全市之力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

據悉,崇明2040草案在嚴控建設用地規模、人口規模,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基礎上,將著力優化城鄉布局,建設「核心鎮、中心鎮、一般鄉鎮、小集鎮、鄉村」五級城鄉體系,打造東平、綠華等若干特色小鎮。圍繞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0%的目標,今年計劃新增生態廊道3萬畝。

崇明區委書記唐海龍表示,高標準、高品質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首要的是堅持生態立島毫不動搖,堅定不移地做好生態文章,大力治水、造綠、促進廢棄物循環利用,讓水更清、地更潔、天更藍。

唐海龍介紹,崇明廣大農村地區正著力打造以「自然生態美、宜居環境美、綠色產業美、鄉風文明美、生活幸福美」為目標的農村「五美社區」,村容村貌變整潔衛生、文明有序。同時,積極補上管理服務方面的短板,讓老百姓不斷提高生態島建設獲得感,積極投身於世界級生態島建設。

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供崇明案例

崇明以生態立島的理念,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認同, 「好生態不能當飯吃」的說法一度廣為流傳。

曾幾何時,崇明島島民們的願望就是「走出去」,到上海掙一所房子,把家人子女帶出去。「出去一火車,回來一卡車」曾經是崇明人的寫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鎮經濟大熱,崇明的製造業尤其是家電行業有過一段好時光。2005年上海政府批准《崇明三島總體規劃(2005—2020)》,崇明開始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產業關閉大門,從此邁上了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道路。

根據崇明區經濟委員會提供的數據,2010年至2015年崇明對紡織、危化、鑄造、小鋼鐵、磚瓦等9個行業做了結構調整,關、停、遷高能耗、高污染、高風險項目156個,減少工業產值17.3億元,降低能源消耗摺合標準煤9.7萬噸,騰出土地2198畝,涉及職工5619人。為此,上海市、崇明區撥付了約1億元財政專項補助資金。

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崇明生態島國際評估報告》,把崇明生態島建設作為乃至全世界發展家探索區域轉型的生態發展典型案例,編入其綠色經濟教材,建議全球42個島國學習。

崇明區委書記唐海龍曾表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所有項目的推進、工作的開展都要貫徹全生態的理念,每一個項目、每一個活動、每一個賽事都要成為一個「無煙工廠」,讓老百姓共享消費時代的紅利,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供崇明案例。

土地規模化流轉創造的發展空間

長期以來,如何讓百姓獲得真正的實惠,一直是崇明區委、區政府工作的重心。在崇明區三星鎮,三星鎮通過土地規模化流轉,做到了為當地百姓增收。

三星鎮黨委書記龔霞告訴《經濟周刊》記者,三星鎮的經濟發展此前很薄弱,賬面上的現金不過幾十萬元,農民家庭年收入不到1萬元。沒有產業,交通也不方便。在堅持不以房地產項目為出路的發展路徑中,三星鎮通過土地整治帶來了產業的變革。

通過土地整治和土地流轉,三星鎮已經在8個村實現土地規模化流轉,面積從1000畝到5000畝不等,吸引了社會資本的介入。

在崇明區三星鎮,通過土地綜合整治,過去高低不平的土地平坦了,灌溉水網暢通,零星分佈的耕地成方成片……這些都為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條件。三星鎮黨委書記龔霞告訴《經濟周刊》記者:「土地進行規模整合、質量提升后,經營現代農業的民營資本就被吸引過來。土地流轉給他們,由他們負責打造生態農業。通常我們要求他們雇傭本地村民,村民將土地流轉出去獲得一份租金,給農場打工又獲得第二份收入。」一位在田間打理作物的村民介紹:「通常一畝土地租出去是每年1100多元,和過去種地的收入差不多,但不用幹活了。年輕人通常去市區工作,年紀大點的可以在農場打工,每天工錢在百元上下。」

正在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崇明區,生態效益又意味著農業產出的附加值效益。

通過減少建設用地等減量化工作,過去的廠房被改建成生態廊道。海棠是三星鎮大量種植的特色植物,挖掘提煉海棠花粉等附加值原材料,就可以生產周邊產品。該鎮黨委書記龔霞還介紹:「建設生態廊道並非通常意義的植樹造林,而是通過林與景的結合,突出能步入的特性。人走入林中賞景,就可能產生經濟效益。比如廊道中的海棠花,花季美景吸引遊客到訪,補充崇明旅遊的新風尚,帶動旅遊消費,發展出林旅結合的新形式。」

根據以往國際生態島的經驗來看,旅遊業一向被視為生態島最重要的增長點。崇明島的旅遊業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崇明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崇明全年接待遊客480萬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旅遊直接收入9.5億元,比上年增長34.9%。用第一大島台灣島和第三大島崇明島做對比(編者註:第二大島為海南島):2014年大陸遊客在台灣平均每人每天消費242美元(現在約合人民幣1615元),2015年遊客在崇明消費僅為每人每天198元。如何把大多數當天來回的「潮汐客」變為「過夜客」,是崇明區各鄉鎮都在努力的方向。

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主任顧守柏告訴《經濟周刊》記者,通過土地整治,可以重新發現土地的價值。在生態好的地方,土地整治可以是多功能的,通過工業用地減量化,獲得資金補償;通過試點,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河道疏通、生態溝渠建設等多方面的問題,切實用生態惠民。

上海壘錦環境科技中心董事長施大鐘是從島外回到島上的崇明人。他在三星鎮流轉了5000畝土地,長期聘用的農民工有50多人,每人每天的工資約180元。

施大鐘告訴《經濟周刊》記者,作為從小生長在三星的本地人,回家鄉幹事業一直是他的期望。目前,三星鎮農村生產隊長年齡平均76歲,幹活的幾乎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搞土地流轉,把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來,想通過探索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信息化,讓城市中的年輕人主動來農村就業,到那時才是真正的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施大鐘說。

(本刊記者胡巍對該文亦有貢獻)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