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月薪三萬撐不起暑假,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文 | 伊 姐 「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最近,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家長群瘋轉。

文章里月薪三萬的企業高管媽媽,為孩子一個暑假花掉3萬5

  • 一趟美國行,10天20000

  • 暑假請阿姨照顧 5000元

  • 鋼琴考級,每周兩節鋼琴課,2000元

  • 游泳班,2000元

  • 英語、奧數、作文培訓,6000元

教育資本這話題再度被提到大眾面前——沒有昂貴資本,就沒有好的教育嗎?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炫耀和焦慮交織的集體矛盾

這個花銷明細我看了,這些課程以及活動項目,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不算誇張。

首先我承認,精英教育需要金錢做支撐。有條件的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資,不止於一個月三萬,但前提是這個是他的生活常態,這個消費比例符合他的收入水準,無可厚非。

但從這份賬單里,我看到了一種力不從心的強撐。以及背後,就有展現消費能力的虛榮和攀比在裡面。

「教育已經成為炫耀性消費?是的。」

還記得前段時間有一篇文也刷爆朋友圈:中產階級教育的鄙視鏈,你站在哪一端。

  • 孩子有英文名的,鄙視沒有英文名的;

  • 假期去歐美旅行的,鄙視去東南亞日本韓國的;

  • 動畫片看迪士尼的,鄙視看灰太狼和喜洋洋的;

甚至有的父母做得露骨,憑孩子的衣服品牌判斷階層——穿NIKE的阻隔與穿國產童裝的家庭交往。

細想起來,這一幕簡直是荒誕劇,勢利短視到極端;但細想起來,又多出悲哀。

難怪有人評價,在這個鄙視鏈里,沒看到中產階級,只看到「窮怕了,恐懼回到起點的人。」。

有篇文章在美國流傳很廣,叫做《炫耀性消費的終結》,除了把名牌包、首飾作為炫耀性消費,過度被誇大的教育LOGO也被划入其中。

它提到真正的精英基層在教育層面付出更多,但強調不以炫耀為目的。

比如,訂一年《紐約客》雜誌不過是一兩百美元而已。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隨口引用《紐約客》上的某句話,長期思考雜誌所呈現的大格局的社會問題,這才是階層——

它關乎的不僅僅是花錢,是你的家庭在餐桌上經常討論的話題,是你整個消費背後觀念。

而這一整個的價值觀,恰恰跟露骨的「中產階級鄙視鏈」,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花錢買心安的集體焦慮

一連串的培訓班,夏令營,不僅僅出現在暑假,也出現在孩子的日常教育。它直指的本質是:新式的託管式教育

北上廣的培訓班,家長們幾乎是拿著撲克一樣的試聽傳單,這一波課程還沒結束;得知有更有名的課程,立刻帶領孩子奔赴下一個戰場。

在層出不窮的輔導班、夏令營、親子活動包圍的環境下,「教育品質」的追求越高,花銷越大,加上一些「貴族教育」,投入遠高於一個成年人的學習深造。

家長把教育完全轉移到了各種培訓班裡。之所以這樣「懶惰」,一方面是焦慮而沒用具體的好方法,另一方面,回看家長自己的教育過程,缺了「承擔責任」這個意識。

這種焦慮的背後,也有一種轉嫁心理——大家都上的輔導班我都上了,大家花的錢我都花了,我沒有愧疚感了。

教育投入與錢有關,但不是正比例關係,更多關係是,父母本身是誰;父母的專註力和時間,有沒有真的花在與孩子做有效的溝通上。

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前騰訊副總裁吳軍,他的弟弟吳子寧也是清華畢業,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們都出生於農村,完成這樣的教育階層逆襲,他們的父母卻說不出什麼大道理。

很久以後,吳軍慢慢理解了父母的教育,在他的印象里,父母晚上從不應酬,也不看什麼電視,總是非常有規律地學習。現在,吳軍的媽媽快80歲了,依然每天堅持學習。

不管什麼情況,一家人總是對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父母對兄弟倆的選擇總是鼓勵和寬容。

吳軍兄弟認為,父母的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讓他們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對父母的信任。而這兩點,至關重要。

過度誇大了「金錢」在教育上扮演的角色,背後往往是誤會了為人父母肩上的責任。

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引出

教育無論花不花錢,目的只有一個,好的教育最終指向的目的也殊途同歸——

引出孩子內心的學習慾望。

我曾參加過一個幼兒教育活動,教父母如何正確地陪孩子玩耍。

它讓父母了解,生活中處處皆是孩子的玩具和「遊樂場」,並不是買的玩具越多越昂貴越高科技,參加的班越代表教育前沿成果,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一張舊報紙、廢紙殼,廚房裡的筷子籠、塑料碗,也能變身最強益智類玩具;孩子們本能的天生的探索熱情,需要父母感情的投入才會升華。

這種學習習慣,比任何專業技能都重要。

因為,本質來說,教育沒有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間道路確實是非常擁擠的,但跑完1/4以後,選手們的距離就拉開了,起跑時佔得的一點點先機此時已蕩然無存了。

從這個意義來說,孩子需要的,是會「陪玩」的父母,而不是會「花錢」的父母。

花了那麼多錢,如果沒有付出心,你確定你了解你的孩子嗎?

我最近讀了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的新作《平民之宴》,講述的是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中產階級家庭,在按照教育學家說的做了一切后,如何迎來了全面失敗。

兒子很反感媽媽所有的「要努力」的勸說,他很消極,對成長本身失去慾望;女兒認為媽媽的奮鬥終究是為了「坐上頭等艙並炫耀」,看不起媽媽的保守,以最大的自私在男人世界里發揮性別優勢,達到同樣效果。

媽媽迷茫地說,「我究竟做錯了什麼?難道不是做了一個受過教育的母親必然會做的事兒?」

這本書深刻描述了過度透支的中產階級炫耀式教育——

身處命運的夾層,表面優雅風光,其實卻早已心力交瘁。

爸爸在書結尾處說的話發人深省,「你什麼都沒有做錯,只是,對於孩子的命運,我們終究是局外人」。

最後,我想總結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以動態和整體的觀點看待孩子的成長,別刻意放大某件事、某個階段的意義。

自己都沒有學會不斷迭代、終身成長的父母,錢也無法培養出有內在學習熱情、探索慾望的孩子。

二、把所有經濟成本都花在孩子身上,本身是本末倒置。

與其真的那麼擔心孩子未來的階層,有那個動力,還不如把自己現在的階層搞牢固點。

所有富過三代的人,財富的保值也好,階層的傳遞也好,是潛移默化、順其自然傳承的事,絕非一場豪賭。

三、輸贏交替乃人生常態,用力過度,只會適得其反。


不管選擇以什麼方式度過暑假,最重要的是,多給予他們一些用心的陪伴。

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把孩子送出去適應這個社會,但從宏觀的意義來說,從小讓孩子真切感受到愛,有回家的路,也是無比重要的。

等到孩子們回首去看,他們一定會明白,影響他們最大的,不是走出去的那些路,而是這一生,與父母共度的所有時光。

-end-

作者簡介:伊姐,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0歲出版暢銷書《心若寧靜,便是幸福》。專訪明星十餘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原創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最值得收藏的10本世界經典兒童繪本

掃碼或點「閱讀原文」看詳情

寶貝書單(shudan100)

已經提供上百個適合各年齡段孩子的書單

掃碼關注,回復關鍵詞「書單」即可免費獲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