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帶一路下的東盟: 正走向全球貿易價值鏈中心

「馬來西亞已經有從南到北的傳統鐵路,但現在要建設的是高鐵,已經有許多公司在檳城或吉隆坡開始它們的策劃,馬來西亞也在與的鐵路公司協商修建鐵路。」馬來西亞檳城州主管公共工程、基建和交通的部長林峰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樣,除了鐵路,還有很多建築公司與馬來西亞開發商展開合作。

檳城州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位於馬來西亞半島西北側,該州正在實施的鐵路大藍圖是連接東南亞各國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地理上的東南亞,在全球經濟版圖上被更廣泛地以東盟十國集團代稱,是亞洲地區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像林峰成看到的中馬之間越來越多樣的產業合作和經貿往來,其實每天都發生在與更多東盟國家之間。不少經濟學家和研究區域經濟的學者認為,以東北亞和東南亞為基礎的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通過新興經濟的年輕活力、越發密切的經貿往來、因互聯互通而擴大的市場規模顯示出令人矚目的增長動力。而正在堅定、深度地參與和推動這股浪潮。

「一帶一路」和亞投行這樣的安排正是東盟走向全球價值鏈中心的機遇所在。「『一帶一路』一下就把東南亞打開了,因為這些國家需要進行資金、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他們在城鎮化,我們也在城鎮化,但是我們走在他們前面,我們有經驗、有技術人員,還能吃苦,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所長劉卿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用團結抵禦恐慌

就在4月5日,東盟十國剛剛在菲律賓宿霧舉行了財長和央行行長峰會,提出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東盟仍將堅定不移地推進建立「一個高度整合、團結有力的經濟體」的目標。

東盟財長們要用團結來抵禦的,是美國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所引發的更大範圍的貿易保護主義恐慌。

美國新貿易政策的核心邏輯是,打算通過以雙邊貿易協定取代部分多邊或區域貿易協定、推出「邊境調節稅」等方式,以及「美國優先」、「買美國貨、雇美國人」等運動式口號,把大量製造業崗位和海外利潤轉移回美國。

就在一周前,川普簽署了行政令,對美國與16個貿易夥伴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展開調查。這16個國家中有加拿大、和德國這樣的傳統貿易夥伴,一直與美國有密切往來的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位列其中。

東盟各國和之間的貿易量比他們彼此間的貿易量更大。圖為2016年-東盟博覽會上的泰國展館

簡單來說,川普政府認為長期的逆差是一種「不公平」貿易,於是想看看美國是否在貿易往來中吃了多大虧。比如,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據,去年美國對泰國貿易出現189億美元的逆差,而這個數字在2014年還只是143億美元。而且,美國35%的輪胎都產自泰國。這類數字在川普的貿易團隊看來,尤其刺眼。

實際上,從地緣政治角度講,東南亞多個新興經濟體長期以來的發展戰略一直在中美之間尋找迴旋空間,現在美國在貿易上如此強硬表態,難免令這些東南亞國家感到不安。但與此同時,作為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區域,東南亞國家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和潛力,以及美國疏離之後如何找到新發展路徑。觀察家們逐漸形成一種看法:美國遠離全球化,拿起保護主義盾牌時,和亞洲合力貢獻全球60%的增長,而且亞洲正在變得更團結,從穩健增長中逐漸顯示出引領全球發展的實力。

「其實早在川普大選勝出之前,我們就一直聽到關於世界經濟重心轉向東方的說法。而此後美國的一些反全球化做法無疑加快了這個進程,並讓出了全球貿易的領導地位。」IG集團市場策略分析師潘婧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強勁的經濟增長令亞洲更有理由攜手充分利用區域一體化的優勢,而且,區域內還有不少新興經濟體已經顯示出人口紅利,足以令該區域內的貿易往來變得更具吸引力。

東盟顯示強大經濟活力

《經濟學人》智庫EIU最近一份關於全球化的報告中總結稱,在歐美和其他一些地方出現的全球化倒退的現象和地緣政治風險,令延續了20多年的全球商業環境開始出現變化。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機會的減少,亞洲仍舊是一個快速增長的經濟體,東盟和印度經濟突飛猛進,預計東盟2017年的經濟增速將達到4.7%,也正轉向消費驅動的經濟,這對於區域和全球經濟都是利好。

亞洲開發銀行4月6日發布的《2017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稱,在外部需求旺盛、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和國內改革的作用下,2/3的亞洲發展家的經濟增長加速,使該地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報告還預計,東盟十國的整體增長將進一步加快,增長率將從2016年的4.7%提升到2017年的4.8%和2018年的5%。同時,通脹水平也將從2016年的2.1%上升到2017年的3.3%和2018年的3.5%。

的確,東南亞地區幾乎所有經濟體都正在呈現上升勢頭。比如,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大宗商品生產國將受益於全球糧食和燃油價格的復甦;世界銀行預計寮國是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在新加坡,先進位造業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軌;大規模基建投入令汶萊、印度尼西亞、寮國、菲律賓和泰國受益匪淺;越南創紀錄的外國直接投資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ING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提姆·康頓(Tim Condo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認為現在全球經濟能表現如此之好的一個原因是美國的商業和消費者開始花錢了。去年第四季度美國進口的增長是過去五年裡最強勁的。而亞洲是一個出口引領增長的區域,因此,亞洲公司不同程度地獲益於對美出口的增長。」

康頓認為,世界已經習慣了由美國引領的強勁增長,但現在即便美國從全球自由貿易上後撤,世界其他國家顯然能抵消這種影響,只是,這要求一些主要國家追求國內消費驅動的增長,而非出口引領型增長。

東盟的優勢在於

到目前為止,東盟已經存在了50年,東盟的初衷是成立一個鬆散的地區政治組織,直到冷戰結束后,東盟的政治功能才開始弱化,經濟一體化則提上日程。可是,東盟在經濟一體化上的功能,始終落後於域外國家對一個覆蓋6.2億人口的共同體的印象。

到2010年,和東盟自貿協定區全面建立,此後,東盟分別和日本、韓國、印度、歐盟等國家和區域組織簽訂類似的自貿協議,形成以東盟為中心的自貿模式。

從東盟官方網站2015年的數據來看,東盟十國經濟總量為2.4萬億美元,占當年全球GDP總量的3.3%。但是,東盟和中日韓的「10+3」機制下,總量則提高到18.9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將近26%;如果再論及東盟和中日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的「10+6」模式,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到22.4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體近1/3。

由此可見,僅靠東盟十國的經濟總量本身並不足以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構建更大範圍的貿易機制,更接近於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有經濟學家拿東盟與歐盟作對比,發現如果從域內貿易來看,東盟的區域內貿易占貿易總額1/4左右,越南、菲律賓和柬埔寨的域內貿易佔比剛剛超過10%,遠不及歐盟,因此顯得非常鬆散,但是東盟十國的特點在於,每個國家與之間的貿易都非常高。

商務部數據顯示,和東盟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的79.6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4721.6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8.5%,雙邊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5.9%上升到2015年的11.9%。

劉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東盟和其他區域組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不能簡單做比較,比如拿東盟和歐盟比,就如同「拿小孩和大人做比較」,而與拉美和非洲的區域組織相比,亞洲的區域組織更加發達。

「如果做橫向比較,東盟十國間也許是一種競爭關係,但如果從歷史縱深的角度看,你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相互依賴、互通有無的關係正在加深,相互之間的市場也在擴大。」劉卿分析說,東盟的優勢在於緊挨著這樣體量巨大的經濟體和市場,而且,無論東盟還是中日韓,都在一個共同的文化圈裡,「龐大的中產階層興起后,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首先就會考慮周邊國家。」

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繞不開三個理論:

瑞典經濟學家伊萊·赫克歇爾提出的理論認為,區域合作可以優化不同區域的資源配置,換句話說,區域經濟合作的直接動力來源於要素稟賦的差異化;亞當·斯密提出國際貿易基於各國技術水平絕對差別,令各參與國獲利,大衛·李嘉圖在此基礎上又延伸出相對技術差異理論;雅各布·維納則提出了關稅同盟理論,認為關稅同盟得益與否,取決於「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的實際成果。

上述理論簡單來說,即區域經濟合作的動能來源於資源稟賦差異、技術差異和貿易是否帶來好處。這也能從一個側面很好地解釋,為何東盟各國和之間的貿易量比它們彼此間的貿易量更大。

注意力轉向RCEP

今年1月底,川普在僅上任3天之時便簽署了第一份總統令,正式宣布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此後又宣布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甚至表示將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很快,這隻貿易保護主義的「黑天鵝事件」真正落地。

在美國決定退出之後,儘管有日本和新加坡等其他成員國極力「搶救」,但失去了美國這個最大的參與者,TPP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

「很自然地,各方的注意力聚焦到RCEP上。」《經濟學人》智庫EIU的東盟首席分析師米格爾·卓高(Miguel Chanco)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然而,現實問題是,RCEP同樣是一個超級自貿協議,佔全球GDP和貿易總額1/3左右,但內部不同規模的經濟體有著不同的訴求,達成如此體量的貿易協議,同樣受到諸多現實困難的挑戰。

有學者直言,在亞太,東盟是域內外大國,尤其是中日美三方博弈的主戰場。不少學者認為,RCEP目前的進展主要看日本,日本現在堅持「自由化和高標準規則」的立場,並反對達不到標準的內容,實際上目的還是不想讓主導,並且期待倒逼美國改變在TPP上的主意。

「東盟通過中美競爭獲取戰略空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東盟並不願意在中美之間站隊,因為不符合利益,它必須起到橋樑作用,或者在中美之間找到最大的迴旋空間。」劉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稱,RCEP最大的特點是開放的地區主義,不排除美國參與,也不排除歐洲參與。從這個角度來講,亞洲積極推動區域開放的決心堅定不移。

卓高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管這兩份超級區域貿易協定最後如何,對亞洲能繼續進行更深入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仍然保持樂觀。「一個原因是,雖然是漸進的過程,但由東盟引領的倡議(RCEP)將繼續在區域成員間產生更強的經濟聯繫。『東盟單一窗口』和『東盟銀行業一體化框架』取得的成果是我們在未來幾年尤為注意的領域。」

多年來,東盟在東盟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AEC)的框架內設立了多種互惠機制。卓高提到的「東盟單一窗口」是AEC藍圖的重要目標之一,旨在簡化貨物通關手續,促進貿易,提升東盟企業競爭力;「東盟銀行一體化框架」指的是,任何兩個東盟成員國可簽訂雙邊協議,使對方銀行在本國開展業務時享有與本國銀行同等的權利。

「另一個原因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機制內,通過向海外基礎設施項目注入資金繼續扮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司機』角色。地處內陸的東南亞國家尤其能受益於這些由引領的機制。」卓高稱。

馬來西亞的檳城州鐵路大藍圖這樣的例子在東盟還有很多,因為除了新加坡這樣的發達國家以外,多數東盟成員國仍然面臨基建資金的巨大缺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掣肘。

而在的官方語境里,與東盟的關係值得從戰略高度看待和把握,目前的「一帶一路」倡議既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這樣的區域整體規劃對接,也與《菲律賓雄心2040》這樣的國別戰略互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