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癩蛤蟆為什麼想吃天鵝肉,原來背後有故事

人們喜歡用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取笑一些人不自量力,希求原本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真實的情況卻是不想吃天鵝肉的蛤蟆不是好蛤蟆,非但是癩蛤蟆想要吃天鵝肉,就連人也是非常想吃的天鵝肉的。原因無它,只因為這天鵝肉是好東西。蒙元宮廷太醫勿思慧對天鵝肉的藥性研究分析后,得出結論——「天鵝味甘性熱,無毒,主補中益氣」。

勿思慧在元仁宗延祐元年至延祐七年(公元1314—1320年)間在元宮廷任飲膳太醫,負責皇室的膳食營養調配工作,是當時有名的營養學家,當然也是一位美食家。

他曾經對各種不同品種的天鵝做了藥理分析,對天鵝肉做了逐一品嘗,為滿足元皇室的口腹之慾對天鵝做了許多詳細研究。游牧民族也深受孔夫子膳食文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影響,將吃天鵝肉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明白了這些,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契丹皇帝為什麼在獵獲了頭鵝之後,必須要先「薦廟」,然後才可以大設筵宴,與臣子們大快朵頤。好東西必須要想著祖宗,這也是他們尊崇祖宗的民俗。

長期以來,大體以長城為界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長城以內,是以農耕為主的漢民族,為農業生產所制約;長城以外是以游牧為主的少數民族、為農業和漁獵為輔的畜牧文化所制約。一千年前,契丹人就生活在沙漠、草原,寒暑溫度變化激烈的長城以北。他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特有的捺缽文化與其尚武精神密不可分。

許多學者不明所以,認為契丹統治者一年四季沒完沒了的畋獵是荒於政事,殊不知四時捺缽,不僅僅是躲在風景勝地避寒消暑,而是遼帝遼人不忘本色,籍此偃文修武的一種方式。據《遼史-食貨志》云:「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於野,弛兵於民。有事而戰,彍(音鍋)騎介夫,卯命辰集……」。

契丹皇帝的春捺缽,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捕鵝打雁。據史料記載,遼人捕鵝的準備工作是這樣的——侍衛全穿著墨綠色的衣服,人手連錘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各相去十米左右肅立。遼帝一身休閑裝站在上風頭眺望,看到有天鵝就舉旗示意。立即有左右打馬如飛前往通知,很快就有人敲響了鼓。天鵝立即驚飛,四下里無數人胡亂搖動五顏六色的旗幟驅趕。

這個場景,類似於當年滅四害轟趕麻雀。

受了驚的天鵝嘎嘎叫著亂作一團,這時馴鷹的奴隸跪獻海東青,遼帝接過來縱飛。海東青的個頭不及天鵝巨大,所以在捕捉的時候往往難以一招令天鵝斃命。當海東青與天鵝纏鬥著從空中墜落地面時,肅立的侍衛快速上前,用刺鵝錐刺死天鵝,然後用連錘敲碎天鵝腦袋,將腦子餵給海東青以示獎勵。每次有侍衛第一個捕到天鵝,就會得到賞賜。

立即有人將天鵝拿去收拾烹制,第一個捕到的叫頭鵝,遼帝也不敢吃,而是先供獻祖先。接下來大宴群臣,吃著鮮嫩可口的天鵝肉,每人頭上插一根鵝毛,觀看宮女們的歌舞。喝大了,皇帝大臣就與民同樂,大家一起嗨。

天鵝肉,是權貴們的專享,底層人民不明覺厲,偏偏又吃不到天鵝肉,只好相互譏諷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了。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