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百度醫生」的關停,移動醫療何去何從?

百度旗下在線醫療服務「百度醫生」3日正式發布官方公告稱,「百度醫生」將於3月10日(今日)起,停止提供預約挂號、快速諮詢、專家諮詢服務,同時下線第三方提供的其它所有服務,之前生成的有效訂單可正常使用;3月31日起將停止提供查詢功能,包括歷史訂單、健康檔案等所有用戶記錄。4月1日,產品正式關停並清空數據。

「百度醫生」的關停,移動醫療何去何從?

「移動互聯網+醫療」

從2011年移動醫療「元年」起,市場上就開始陸陸續續出現一些頗有名氣的移動醫療企業。他們大多借力的就是「移動互聯網+醫療」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銷售人員跟著一些有名氣大主任上門診,主動督促醫生及幫助患者下載app。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口中的「移動醫療」指代的是,遠程就診、醫療諮詢、預約挂號、支付等功能APP。

當然,對於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這種「移動醫療」的作用就凸現出來,很多患者複診只是需要看看最近檢查報告、調整藥物即可,這也切實給一些病情不重也不需要住院治療的外地患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醫療資源也得到了更大的利用。

但問題也出來了。

醫生的精力真的夠嗎?

在很多在線醫療諮詢的正規網站中,常常見到有人列出一些癥狀,然後詢問自己是否有大礙。但在醫生的回復中,我們最常看到卻是這樣的「套路」---請儘快去醫院檢查之類的,或是陳述當前癥狀的病理機制,在最後還是會附上建議儘快去醫院檢查。寥寥無幾的字,或者普通人看著眼暈的專業醫學用詞,怎麼看都怎麼不靠譜。

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靠譜」

一般app處於營銷角度考慮,都會選擇找名醫,但是,的現狀是醫生太少,名醫更少,特別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平均2000人才享有一位醫生,基本醫院就已經「人山人海」了,名醫們怎麼有時間有精力去網上跟你扯皮半天?

特別是,患者本人不在眼前,很多體征、臨床表現無法看到也無法做體格檢查,這又要醫生如何診斷?還有一點,在不寫病歷的情況下,醫生需不需要對自己的診療行為負責?萬一出事呢?

所以,app是不能替代一些複雜疾病的就醫過程,更不是一個讓醫生髮揚人道主義精神的地方。

最後從患者角度,在醫院看病不滿意還可以找醫鬧坑醫院的錢。在網路上看完病不滿意,找誰鬧去…

移動醫療與醫療糾紛

醫患關係曾是社會裡最親密,也是最有人情味的關係之一,但在醫療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卻變得脆弱甚至可怕。

尤其是近幾年來,醫患關係日趨緊張,醫療糾紛日益增加,一方面經常有病人投訴、毆打甚至殺死醫務人員的事件發生,另一方面醫務人員也多有抱怨。

更可怕的是,經濟的發展使得醫患已部分異化為一種金錢交易,患者覺得花了錢就一定能把病治好;而在前一輪醫改中,醫院過度市場化,偏離了醫院的公益本性,在一些醫生的眼中,患者異化為一張張」繳費單「。

醫療的特性是每個人的病情很難標準化,病情的康復又受到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所以想要把醫療服務標準化,在根本上就很困難。於是,醫療糾紛無可避免。

當然,醫療糾紛的風險也是移動醫療發展不可避免的問題。

雖然一般移動醫療都是在輕問診層面,但是醫療不是兒戲。醫生目前在醫院之外的任何服務,出現問題醫院都不會去埋單。目前能做的就是法律說明。還有就是移動醫療機構去當背書,或者拉一個保險機構,不過這樣真的能萬無一失嗎?

因為利益而抱團,在商業社會本無可厚非,但醫療屬於特殊行業,醫德仁心。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也與其他任何社會關係不同,它需要穩定維護在一個平衡點,不要太近也更不要太遠。

如何平衡這種關係,也將是開展移動醫療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痛點。

經歷了2011年的移動醫療雨後春筍般的萌生,2014年的移動醫療元年的高歌猛進,2016年,移動醫療迎來了折戟沉沙后的「寂靜」,不乏很多頗有名氣的移動醫療初創企業上榜了「死亡名單」。曾經借力移動互聯網+醫療模式,破解醫療痛點的移動醫療,未來該何去何從?何時才能找到自己痛點的「解藥」?

移動互聯網和醫療,都該回歸自己的本質

曾經有人說過,互聯網其實就是一條通道,連接一切。互聯網公司造出了新的通道,新的通道比老的效率高、成本低,從而存在了獲利空間。縱觀阿里、百度、騰訊,莫不如此。反觀移動醫療領域,互聯網通道能不能解決優質醫生少的問題?能不能解決住院床位少的問題?能不能解決藥品貴、吃回扣的問題?目前看,如果不能從根源上解決供需的量,而只增加管道的話,恐怕都難成氣候。

互聯網更多的是推廣方式,不能真正解決看病的問題。真的有病的患者,當然可以通過網路諮詢,選擇信任的醫生,提前預約時間,再當面診斷,治療。但必須明白的是,看病絕不是網上說說病就能好了!

移動醫療應該做的是讓大家適應網路預約,諮詢,普及知識,合理安排時間,推廣宣傳,的一種生活方式。

而且,做的好不好,還是要看線下實際的醫療服務質量,而並非網頁比誰做的更好華麗。

所以,移動互聯網和醫療,都該回歸自己的本質。

90多年前,美國特魯多醫師的墓志銘寫著:「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成為充滿哲理的名言。

醫者的天職是治病救人——「有時,去治癒」。

醫生要學習醫學知識,積累臨床經驗,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強調醫者的職業態度——「常常,去幫助」。

醫生要幫助病人了解病情,尋找最佳治癒途徑,減輕病痛,治癒疾病,恢復健康。

醫學必須體現人文關懷——「總是,去安慰」。

醫生在病人面前要展現出關愛和友善。醫療技術再先進、再發達,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疾患。

寫在最後

醫療關乎人命,人命關天,及時病急亂投醫,這醫也得有醫德,醫者父母心,如果就是抓住了病人的脆弱無助的心理,沒良心虛假宣傳療效,編造一些子虛烏有的概念名詞來糊弄每一個急需幫助的生命的血汗錢。想必,天理難容!

上誠謹合:精準健康管家

想要了解更多健康基因類的小知識,請持續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賬號(基因健康開課啦:jiankangfw66)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