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金庸到底有多厲害?

這個問題下幾乎所有回答都說的是作品文學性和影響力。

我想補充一個:個人覺得金庸先生最厲害的是他的毅力(也可以翻譯成他對文學地位的野心)

百度給出的金庸小說成書時間

高票已經提到了,金庸的寫作更新速度近乎匪夷所思(如果真的寫過長篇的小說會明白連續數年不斷更同時忙著一堆事是個啥工作量)。

但看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完結於1972年,之後,金庸封筆了。

這一年金庸48歲,體力精力不如壯年,但筆力、駕馭長篇的能力,不敢說爐火純青也可以算是很有功力了。如果金庸繼續寫書,根據他日後的工作情況,就算壓低創作速度,在寫個十幾二十年不是啥難事。

但是老爺子封筆了,之後的三十年在武俠小說領域就幹了一件事:改。

如果說明河版只是報紙連載的集合,八十年代的花城版,九十年的三聯版,21世紀的新修版,是市面上流行的幾個版本。在封筆后的三十年,金庸本人親自動手的至少三次大規模的改動,而其他的小改動反覆修訂怕是沒法計算次數了。

除了修改小說中的錯誤外(比如常遇春多少歲時死的),更誇張的是數次改動還包括對小說中結構、情節、人設的變動:
有些情節很精彩但對小說主線無推動性被迫刪除(《射鵰英雄傳》中的蛙蛤大戰);
有些設定雖然動人但縱觀全書後為了不破壞人物或者主線被迫刪除(《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為了弱化張真人和郭女俠的感情線,刪了)
甚至有些情節由於很精彩而被過度使用,不得不忍痛割愛(看一遍就背下書的情節用的不知多少;盜墓得到《廣陵散》在《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龍記》中都有)
像秦南琴這樣作者覺得寫得沒特色,索性就刪除的角色。。。
至於像王語嫣最後回到慕容復身邊的改動,我個人把他歸結於老爺子自己知天命后,看開了人生。

金庸全集一共是十五部小說,幾個短篇合訂一起出版了十二部書,其中兩個五卷本,四個四卷本,一共三十六卷(謝評論指正),即使校對一遍查查錯別字這工作量都可想了,要知道修訂校對不是讀書,讀書讀爽了可以順著情節節奏一路下去,校對那就是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爬去吧。而金庸的修訂改動已經不僅僅是校對,特別是情節的刪改可以說是牽一髮動全身了,這種極度無聊卻又工作量極大的事情,金庸封筆后大改了三次,斷斷續續的改了三十年。

如果不明白這種工作量的,想想大學部或者研究所的畢業論文,寫個初稿,二稿,中期,再稿,最後答辯終稿,大學部生好的半年短的一個月,研究所最多一年,中間還有找工作、約個飯、畢業會、旅個游啊,如果內容定下了後面都是改改格式。改到最後那篇幾萬字論文自己都不想看。如果按照金老的工作量,根本不可能畢業了。

我自己寫東西時或有一兩句突發奇想,自以為精彩之處。為了這一兩個細節有時不得不「委屈」主線拐個彎把這個細節帶上,至於有文採的佳句用到我自己吐了都停不下來。金老這改動為了宏觀結構連所謂的妙筆都在裁剪之列,幾十卷書的工作量,長篇小說前呼后應的修訂難度,自刪內容的心態,這都不是我這種二十八流網路寫手能理解能承受的。

最最最恐怖的是(沒錯就是恐怖),金老在干這份工作前,他的作品已經在武俠小說界取得了極大成就和名聲,而他的不斷修訂的工作不僅回報率很低,甚至可能葬送之前的美名。

郭德綱說相聲界最難得在於「門檻在裡面」,「已經出了名就吃不了這個苦」。其實往大了說,那個行業多多少少都有這種問題,沒出名時怎麼奮鬥怎麼努力甚至作踐自己都可能,一旦功成名就甚至很多只是爆發了那麼一下下,讓他在回到之前的狀態已經是不能了。能不忘初心堅持自我的已經千難萬難,能精益求精更進一步的已經不僅僅天賦能力更是毅力決心的表現。

回到開始的話,金庸封筆時48歲,再寫十年出上三部書應該不難,新書更能吸引讀者加上之前的人氣積累,即使水平下降也很難說有多大損失;而他封筆修訂,能忍下這份功利心,硬是在舊書上爬了十年完成第一次大修改。他是否問過自己:多年沒新書自己會不會「過氣」?他有沒有擔心:新改的版本會不會不被讀者接受?這些都不知道了。

高處不勝寒,一個人已經擁有別人為之奮鬥的名氣、地位,還能靜下心思干著最枯燥卻又有難度的工作,而且前前後後三十年,這種能力真的不是才華、天賦之類能衡量的了。

有種說法,金庸本人是個有野心的作家,武俠小說只是他的文學的一部分,他是一個學者,是一個要把名字留在文學史,甚至在歷史長河佔有一個位置的人。從老爺子現在在小說界的地位來看,古龍或能在武俠小說文學本身一爭高低,而名氣地位已經遠不及;而梁溫黃等已是不能望其項背。

其實在金梁古溫之前,武俠小說在文學界還真不是什麼上品,但金庸的文學地位,已經不在武俠的界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