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教育,需要無數相關者去「眾籌」孩子的未來 | 日課

今日敘事

1996年4月3日,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學術報告會。這是國家級學術機構首次對的21世紀教育展開系統研討。

今天,21世紀第二個十年已進入下半場,技術進步的速度遠遠超過想象,10年後「50%以上」的職業崗位將由人工智慧取代的預測,已經越來越逼近現實——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這場千年未有的巨變?

擇校焦慮與教育轉型

文 / 林敏(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總校長)

最近一段時間,正是學校的招生季,家長孩子們,忙著看校擇校,好幾個周末,都在不同的校園之間穿梭奔波。不少家長都內心充滿著壓力與焦慮,替孩子到底選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家長心中的焦慮,實際上是怕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的一種群體壓力。別人都在擇校,家門口的對口校,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也許,家長的擇校意願,是有其理性正當的一面,教育,從古至今都是影響社會分層、改變人生、界定人的發展的重要途徑,尤其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讀一所好學校,在很多家長看來,是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基礎。

但什麼是好學校,在和家長們溝通交流中,也確確實實有各種不同的評判標準。不少人仍然堅持以高升學率作為好學校的最重要標準,但也有不少家長談到「個性發展」、「人格健全」、「創新素養」等方面,家長們也看到了隨著互聯網、高科技、人工智慧、全球化等人類社會交往溝通及生存方式的急劇變化,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極大的衝擊與挑戰。我們傳統學校注重對原有知識的「死記硬背」,將通過書面考試得高分作為學習的最高目標,培養的是工業化時代標準生產線上分門別類的「技能性」人才。我們現有學校絕大多數與百年前的學校,在課程、課堂、師資、管理模式,甚少差別,甚至在「應試」上還「走得更遠」。

我們即將踏入校門和正在校園學習的孩子們,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面對這個日新月異的未來社會與世界,會面對什麼樣的壓力和挑戰?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和素養?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去面對未來這個不確定的世界,去面對無數個不同「白領」專業工作崗位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職場現實,面對現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技能一出校門大多都會變成「過時無用」的「創新負擔和包袱」?我們該如何反思我們每天已經習以為常,日復一日,慣性運作的「常規教學」和課堂?

我們現有的學校、課程與課堂,能否把握住這未來發展的大趨勢,能否真正地通過學校機制體制的變化,重構再造我們已僵化過時的課程,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知識傳授為主的「高結構、高控制」課堂模式,能否「翻轉」成以學生為主、「低結構、低控制」、容許鼓勵學生探索試錯的「深度學習」過程。學生的批判審辯力、創意創新力、社會情感與自我構建力、審美感知力、設計思維力、社會交往溝通力、抗壓抗挫的毅力意志力及動手實踐力等超越知識層面的「核心能力及素養」,應成為我們面向未來的新教育和新學校重構課程、再造教育的出發點。

未來的教育和學校,面對著人工智慧全面超越人類智能這一「奇點」時刻的到來,要更關注人的感知、情感、審美、及與物、與他人、與自我的新聯結方式,要更關注孩子們人格完善和可持續的終身學習發展力。

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在其成長過程中,能不斷為自己和他人獲取和創設幸福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也許,今後每天日常的體能、智能的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被機器人所取代,但人類高感知的生活生命過程是如此地獨特唯一,個體自我生存的情感發展、審美共情、群體間深層的交往互聯分享,生活中能燦放出彩的節點時刻,都是生命過程不可被任何高智能機器物件所「取代」的。

所以,學校教育要更關注學生的內心與情感,要更重視審美與想象,要更關心學生生命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要讓孩子們從「標準單一」的生存狀態提升到「人」的全面和諧、豐富多樣的發展生態。面對學校和教育的這一根本性「轉型」,原先那些基礎知識能力,那些有效實用、在選撥性考試中至關重要的實打實技能,逐漸要被以往雖也反覆提及、但從未被真正重視及落實的「虛」的素質素養所取代。這些隱性的內在素質素養,也許不象短期功利知識應試這麼實在見效,但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會在孩子一生的發展中,逐漸成為支撐其成長的「硬實力」。

未來確實是很難界定與預測,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而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世界中,原本隱性的「虛素質」變成「硬功夫」。因為這些不立時見效的沉層「積澱」才是個體終身發展所依託的長效基礎。現在的教育、學校和家長們更要從現實的功利框架中掙脫出來,要為在十年或二十年以後的職場、生活時空及人類新生存方式做準備。

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的十二年辦學歷程,就是不斷在探索,如何在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愈演愈烈的升學率大戰的環境下,尋找「突圍」路徑。也許,全盤顛覆、辦一所小眾的私學,會是一條相對順坦的路徑。但如何在主流的教育中,尋找內生的創新變革機制,通過一點一滴的改良與變化,促進可持續的教育轉型,這才能真正影響我們的教育生態。西外學校最近這些年在「小步跑」、自下而上、「野蠻生長」的基礎上,又建立自己的「教育創新工場」,通過轉變學校「創新機制」,讓學校變革轉型過程中最重要的力量,教師們的作用、定位、功能發生變化。教師自身的身份與發展在新的平台上,能通過與校內外各種資源的整合,煥發出更大的創意創新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變化發展,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教育其實是應該為社會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不僅要有「同步同構」的發展,更要有適度的「超前意識」。

也許,未來的教育是沒有一張現成的設計藍圖,是需要無數的利益相關者,師生家長全社會共同參與探索實踐,去「眾籌」出我們孩子的未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